施泽红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小说,而且这些小说都是名家的匠心独运之作,其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感动人心的主题将学生带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徜徉其中深受情感熏陶。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小说教学的课堂效率,首先就要从把握小说的文本特征入手,这样的切入方式让小说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紧抓线索,顺藤摸瓜
在小说文本的学习过程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小说的故事情节变化多样,有的是顺境转为逆境,有的是欢乐转为悲傷,还有的是惊喜到失落,在这样起伏变化的情节中将小说的主题完全表现出来。在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而抓住文本中的线索,熟悉故事情节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的关键一步。
例如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备课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就意识到引导学生鉴赏这篇文章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够了解,导致在探究主题方面存在困难,二是文本中人物的转变细致复杂,细节性内容较多,学生们在深入探究中容易出现疏漏,容易出现探究浮于表面甚至出现错误的现象。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整理文本的叙事脉络,帮助学生梳理文本情节。在具体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请大家认真阅读这篇小说,然后想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围绕一条狗出现了几次转折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梳理文本中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化,同时用笔勾画出奥楚蔑洛夫的语言、神态等方面变化的相关句子,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要注意文本中对奥楚蔑洛夫的细节描写。例如他脱大衣以及穿大衣的细节,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对于文本中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们基本上对于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有了基本了解,这样也为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主题奠定了基础。
在梳理情节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顺藤摸瓜,逐步深入探究,使学生最终获得对文本的深入体验。
二、比较分析,品评人物
阅读小说,离不开对文本人物形象的鉴赏,因为小说的成功也在于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在鉴赏小说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的主题有深刻的体验,实现对文本主题深度探究的目标,构建高效的小说阅读课堂。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分析法是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没有将视线局限于课内文本,而是将课外读物——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认真分析《阿Q正传》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与孔乙己进行比较。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通过小说中“阿Q挨赵太爷打”、“和王胡比丑”、“挨假洋鬼子打”等情节,归纳出阿Q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形象,他总是陶醉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这就是所说的“精神胜利法”。而教师在学生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认识到孔乙己和阿Q一样,精神胜利法就是他的避难所,让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经典之作,而教师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人物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感悟。比较分析,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学生解读小说的主题。
三、鉴赏环境,探寻主旨
在小说中必然会有环境描写,鉴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是探究文本主旨的有效方法。在小说阅读中,分析环境描写可以让学生体会当时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这样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补充,有助于学生深度探究文本主旨。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小说的开头就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主要为我们展示了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所营造出的破败、萧瑟的环境,而教师就抓住这一自然环境描写让学生深入思考:“同学们,大家仔细体会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想一想通过这段自然环境描写让你想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认识到“故乡”从外表上看是非常荒凉、破败的,作者越临近故乡,就越能感受到那种荒凉和肃杀氛围。由此学生体会到当时的农村正处于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中,农村经济日益疲敝,农民生活贫困,这样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探寻文本主旨。
总而言之,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小说的文本特征,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环境描写等构成要素进行有效分析,引导学生高效阅读小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初级中学(226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