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苑
初中语文教学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激活学生情感,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审美能力和科学精神。阅读教学法对提升初中生核心素养有积极影响。教师要改变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进行诵读指导,激活学生情感
阅读教学中,诵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帮助学生汲取文本知识和语言营养的重要方法。在诵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和优美语段,选择那些典型性的学习材料,要予以恰当、合适的指导。诵读要基于情感,将学生的感情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创意阅读,感知语言魅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教师用陕北特色民俗导入新课:“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大家知道是哪里的方言吗?对于这个地方,你又了解多少?”学生的情感被激活,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这方言太熟悉了,我看娱乐节目的时候,经常听到这类方言,它是陕北话,陕北人民住在窑洞里,他们喜欢闹秧歌,吹唢呐,打腰鼓。”在语言熏陶中,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学习后生们击打腰鼓情境时,教师让学生感受语言中蕴含的力量之美,并让学生进行诵读。有的学生诵读后,教师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点评:“诵读和朗读都要富有感情,这一小节,作者写出了后生击鼓的震撼场面,要用一种赞美之情、崇敬之情进行诵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再次尝试。学生利用节奏、重音读“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读出了气势,也读出了感情。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一句特别好,文章用排比的句式,使人感知到腰鼓自由奔放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诵读。
学生积累的语言越多,写文章时越能运用自如。教师要对文本中出现的富有意蕴的词汇进行诵读积累,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效率。这样学生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在无形中也能得到提升。
二、开展品析鉴赏,深化学生认知
阅读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必须深入开展品析鉴赏活动,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认知,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实践应用、把握情感的效果。在品读鉴赏中,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写作背景、表达方式、修辞等方面开展。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用寻找春天导入新课:“英国诗人雪莱有一句名言‘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那就让我们踏着冬天的脚步,去寻找春天。”在了解作者朱自清之后,学生学习课文。在学习春花图时,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读完后,教师问道:“你认为春花图中,哪句话或是哪个词最能吸引你,让你觉得写得最好?”学生纷纷寻找。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这一句看起来是在写动物,但实际上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花儿的芳香、繁茂,而且作者用一个‘闹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蜜蜂数量之多,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顽皮。”
还有的学生说:“我倒是觉得‘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写得比较有趣,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人们对春花的喜爱,作者的想象也勾起了我的情感,读到这,闭上眼睛,我也感觉到眼前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在对文段进行鉴赏品析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感悟。
学生在赏析时,可以参照学习资料回答,但绝对不能照搬参考资料的答案。学生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丰富语言表达,拓宽学生思维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氛围和情景,让学生愿意主动表达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伊始,让学生进行表达练习,可以是每日故事汇,也可以是成语接龙活动。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表达。
在学习《背影》时,教师由电影片段《父亲》导入新课:“电影中的父亲患病后什么都不记得了,唯一记得的就是女儿放学要去接她,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时常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起去感知这样的温暖。”在学习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动词使用之巧妙。并询问学生:“生活中,有没有某件事,让你感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你会用哪些词语或细节来表现这深沉的爱?”學生陷入思考中。
不一会,有的学生说道:“我最难以忘记的是母亲的双手,与我的双手相比,母亲的双手显得沧桑、厚重,她的双手总是带着厚厚的老茧,深深的裂纹,我知道,那是干农活留下的,不管多辛苦,母亲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还有的学生说:“我最难以忘记的是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下雨天,我正在教室上课,突如其来的大雨打乱了我的思绪,我心想,完了,这么大的雨,中午可怎么回家啊,就在这时,爸爸给我送来一把伞,而他却渐渐消失在雨中,看着他的身影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的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思维和情感被激活,更容易产生表达的冲动和欲望。如果教师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四、拓展练笔训练,内化学生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对教材中略写部分或者留白部分进行练笔。小练笔必须精练,初中生模仿能力极强,在遇到精彩的写作片段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练笔,促使学生将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仿写有助于提升学生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学习《端午的鸭蛋》时,教师由端午节风俗导入新课:“地区不同,端午节风俗也不尽相同,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请说一说。”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出江苏高邮端午节各种风俗,明确作者略写内容。接着教师精讲该地区独特风俗——吃鸭蛋。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描写端午节鸭蛋特点。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教师引导:“作者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你家乡的哪种事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你久久不能忘怀?写一写。”学生进行练笔。有的学生写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端午节时,奶奶包的粽子,又香又糯,粽子里放上糯米、大红枣,为了将粽叶的清香味煮出来,端午节那天早晨,奶奶起的格外早,而当我们起床的时候,热腾腾的粽子已经出锅了。”还有的学生写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妈妈做的红烧肉,红烧肉很多人都会做,但妈妈做的红烧肉别有一番味道,因为妈妈有‘秘密武器……”通过练笔活动,文本知识被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的语言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长期积累,更需要教师进行专门设计。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例子,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捕捉文本中蕴含的信息,对语言进行操练。在这种练笔中,学生揣摩文本语言变化,将文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灵山中学(5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