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
会议综述
完善学术评价促进学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经济分论坛综述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经济分论坛于2017年3月28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隆重举行。本届经济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承办。来自全国科研机构、期刊杂志、高等院校等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兼副总编辑李军林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经济编辑部主任张皓主持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发布论坛暨学术评价与学科发展研讨会经济分论坛到今年为止已经举办了两届。相较于去年,今年的经济分论坛规模更大,参会人数更多,影响力更广。在延续去年会议体裁的基础上今年增加了对经济年度学术热点的研究和发布,加强了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嘉宾积极为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兼副总编辑李军林教授在经济分论坛致开幕词,并以“经济学、管理学的学术热点发布”为主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经济学、管理学学术热点发布的必要性。他在主题报告中强调经济学、管理学学术成果在人文社科学术成果中占比巨大,是对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内容的充实,同时经济学、管理学学术热点的发布机制也为学界、业界提供了一个加强沟通、加深交流的纽带和平台。他在学术热点发布中提到了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首战之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带领全国人民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此大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与有关方面合作,经过精心梳理和筛选,提炼出在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等领域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九个学术热点,分别是:第一,供给侧结构改革;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研究;第四,精准扶贫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及实践路径;第五,全面“营改增”税制改革研究;第六,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研究;第七,人民币国际化;第八,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竞争政策之辩;第九,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在接下来的嘉宾主题报告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学、管理学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评价”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经济研究》副主编郑红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二部主任林跃勤、《世界经济研究》执行主编王中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封凯栋、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刘文革、南京审计大学科研处长汪自成、《金融与经济》副主编彭岚和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唐鑛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郑洪亮副主编以“形成学术评价与期刊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为主题,从学术共同体的总体情况和对学术评价系统的误解两个方面论述了学术评价、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的关系,并对学术评价体系提出了宝贵建议:要充分尊重学术群体的辛勤劳动,冷静面对评价结果和完善学术评价体制机制。
林跃勤主任的发言从完善学术评价促进学术发展这一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学术生态对学术评价的作用,强调了学术评价对学术成果传播和转化的指引作用。在他看来,完善学术评价功能要正确把握好评价方法和评价维度,特别是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真正代表学术导向和学术前沿,从而有效促进评价成果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
王中美主编的发言主题是“也谈世界经济研究中思想性的再强调”,她从世界经济和国家战略的视角审视经济问题研究中出现的四大不足,包括:第一,学术论文命题词汇晦涩,罗列简单,关键词逻辑性连接不够紧密;第二,学术研究问题重复性高,关注视野单一;第三,研究关注度集中于实证变量数据的控制而忽略研究问题机理性的说明和逻辑展示;第四,对学术论文的摘要和结论部分重视不足。
封凯栋副教授基于创新政策与管理的视角,探讨了学术共同体应具备的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同时提出了目前学术共同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学术共同体数量规模虽然庞大,但对国内外理论争论和实践政策问题的回应却十分有限,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国内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理论脉络、重要的理论概念理解是有偏差的、有缺陷的。在他看来,很多学术争论话题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理论大突破时期,而逻辑上的缺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而成为学术争论的焦点和难点,国内学术界没有很好地理解学术争论所对应的学术历史背景,制约了学术共同体对争论的回应,即使回应也是在不对等的学术范式和理论基础上展开的,无法成为学术争论的主流。同时,他还对当下学术研究中定量分析方法所出现的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论证过程逻辑,不探究假设未通过检验的原因等问题做了分析,他呼吁学术共同体建设要加强对实证研究的关切,对学术研究批驳后的回应。他还建议学术期刊应以政策和理论性话题为中心,组织引导学术共同体的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参与学术互动,扮演更重要的学术角色。
刘文革教授肯定了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学术评价所提供的数据对国家学科“双一流”建设和博士硕士学位点申报所具有的重大参考价值。他从全球价值链在国家战略中的作用视角来看待价值链研究,认为价值链是目前横跨“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和“世界经济”三个学科的热点问题,全球价值链深刻影响着世界产业分工格局和收入分配模式,是世界经济失衡最基础的原因,也是导致国家之间特别是美国等大国近几年来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重要背景。目前国内学术圈对产业链的研究主要围绕八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第一,全球价值链的测度;第二,价值链本身的升级;第三,价值链与整体产业升级;第四,区域价值链;第五,全球价值链与进出口贸易;第六,全球价值链与收入分配;第七,全球价值链与组织制度;第八,价值链与经济增长周期。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刘文革教授强调对国内各省投入产出数据的完善和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尤其是关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都是目前基于价值链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主要方向。
彭岚副主编的发言主题是“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与学术期刊评价的功能未来”,她提到学术品牌建设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品牌建设的核心是期刊内容,围绕期刊品牌建设应加强以下几点工作:第一,选题上要准。选题的过程要依据办刊宗旨和期刊发展规律,找准选题契合点,选取与期刊价值取向一致的重大选题作为发刊内容,从而在中文期刊舞台上建立独具特色的期刊题材;第二,内容上要新。选文要具有思想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要反映本行业的前沿热点焦点问题;第三,审稿上要严。要严格按照审稿程序,坚持同行评议、匿名审稿和“三审制”;第四,人才上要精。期刊要大力培养专业知识精湛、编辑业务水平高超的人才队伍。结合《金融与经济》杂志的办刊情况,彭岚副主编还与大家分享了期刊内容、广告策划、发行印刷以及后期活动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唐鑛教授从劳动关系学科背景视角,对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划分作了介绍,分析了学科细分的标准和现状。他重点阐述了目前学科专业细分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学科过度细分导致不同专业背景的学术人员各自“画地为牢”,这种问题的出现是科层制计划管理组织结构下的基本病,也是帕金森定律中提出的“大企业病”在学术研究机构里的体现;二是学术评判标准不同导致学科人员之间相互瞧不起,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交流进步。(责任编辑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