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凌
农村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衍生机制研究
——以河北定州铁网企业为例
刘 凌
基于定州市高、李两镇农村铁网企业绿色转型过程的实地观察,发现农村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衍生于企业内化外部环境压力,企业间环保协作形成的污染共治规模效应显著减少了单个企业独立治污的内部成本制约这一社会情境中。宏观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环境规制强化是催生微观农村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首因,企业协会建构的行业共同体、外贸市场买方的需求偏好是其重要催化剂;同时,企业主环保意识改观、企业间环保协作加强均对农村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内在约束产生缓解作用,地区环保先行优势进一步强化了该作用。
企业环境行为;农村;小微企业;衍生机制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①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按行业门类、大类、中类和组合类别,依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或替代指标,将我国的企业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种类型。本文所指农村小微企业,即生产、加工、经营地点在农村的小型和微型企业。法人单位785万家,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5.6%。小微企业从业人员14730.4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0.4%。②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2014-12-16,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12/t20141216_653709.html。小微企业在活跃国民经济、提供就业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尤其农村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并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力量,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工业小微企业沿袭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增长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小微企业数量多且分散,以防堵企业环境污染为目标的监察、处罚措施,不仅成本高、执行难度大,而且效果不理想。随着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和推进,完善企业环境行为规制政策,激发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引导传统农村小微企业转变增长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以河北省定州市高镇、李镇③本着为研究对象保密的伦理原则,本文所指称的乡镇地名、人名、企业名称均已匿名化处理。农村铁网企业④铁网加工生产主要是通过拉拔丝、酸洗、烘干、镀锌、织网等环节,将钢铁厂生产的盘条(粗铁丝)拔细、进行表面防锈处理后,编织成网孔规格、形状各异的网。铁网主要用于安全防护、基建或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实践为例,观察宏观经济转型背景下,农村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外部驱动机制,并沿着内外因互构的逻辑脉络,勾勒其内在的演化路径,以期为完善基层企业环境规制提供实例参考。这种村镇实地调研,对当前宏观经济转型实践及企业环境行为研究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本文的分析,将说明地区因素的重要性。
自20世纪70年代工业绿色化序幕拉开以来,企业环境行为研究日渐受到学界关注,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①张炳、毕军、袁增伟、王仕、葛俊杰:《企业环境行为:环境政策研究的微观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李永波:《多维视角下的企业环境行为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1)。 张倩、曲世友:《环境规制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动态博弈与最优策略研究》,《预测》,2013(4)。,且较多为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本文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分析结论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
(一)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现状
1.研究主题呈现清晰逻辑脉络
当前,与企业环境行为相关的研究主题大致形成两条逻辑线:一条是以企业为主体,辨析企业环境行为表现②张劲松:《资源约束下企业环境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企业经济》,2008(7)。,识别企业环境行为影响因素③罗文兵、金漩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判断企业环境行为产生的结果④彭海珍、任荣明:《环境政策工具与企业竞争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3(7)。;另一条是以政府与企业为主体,关注政府环境规制及其演变⑤马小明、赵月炜:《环境管制政策的局限性与变革:自愿性环境政策的兴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解析政企环境博弈与合作关系⑥朱德米:《地方政府与企业环境治理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为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1);张倩、曲世友:《环境规制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动态博弈与最优策略研究》,《预测》,2013(4)。,评判环境规制政策效果⑦张燕:《环境管制视角下污染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当代财经》,2009(1)。。另,有少量研究致力于引介国内外企业环境行为研究成果⑧王宇露、江华:《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理论脉络与演进逻辑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8)。,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⑨余瑞祥、朱清:《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的现在与未来》,《工业技术经济》,2009(8)。。
总体来说,如上两条逻辑脉络所涉及的研究主题基本涵盖了企业环境行为相关的主要议题,是本文的研究参考基础。
2.研究方法侧重实证和博弈分析
除部分综述性研究外,已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实证研究,即以统计分析验证理论假设,如贺灿飞等以昆明市439家污染企业为样本,分析发现昆明国有企业比其他企业在环保上投入更多,但外企和私企的环保投入与其属性相关性并不显著⑩贺灿飞、高翔、潘峰华、王一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环境行为:对昆明市企业环境行为的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0(7)。;二是博弈模型分析,即基于理性人假设,在限定条件下模拟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在环境问题上的行动策略和博弈过程,如张倩、曲世友对环境规制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动态博弈进行分析,认为监管强度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排污水平,因此,需完善环境规制政策①张炳、毕军、袁增伟、王仕、葛俊杰:《企业环境行为:环境政策研究的微观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李永波:《多维视角下的企业环境行为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1)。 张倩、曲世友:《环境规制下政府与企业环境行为的动态博弈与最优策略研究》,《预测》,2013(4)。。
再有,少数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如朱德米以经济发达地区SH镇企业为例,分析了基层环境管理存在的困境并提出改进方案。①朱德米:《基层环境管理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经济发达地区SH镇的调研》,《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1)。此外,考虑到计算实验法可在不同情景模式下反复实验的优势,个别研究运用此法对企业环境行为决策过程进行模拟实验。②杜建国、陈莉、赵龙:《政府规制视角下的企业环境行为仿真研究》,《软科学》,2015(10)。综上所述,企业环境行为研究大多运用量化统计或建构分析模型的方法,这些研究为笔者开展实践观察提供了支持。
3.分析结论尚存在较多分歧
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结论之间的分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论分歧,主要为对“波特假说”及其先行优势的批判,“波特假说”认为恰当的环境规制能使企业增加技术与设备的研发投入,从而获得经济和环境绩效双赢,率先行动的企业还可获得“先行优势”③李永波:《企业环境战略的形成机制:基于微观动力视角的分析框架》,《管理学报》,2012(8)。,但是,批评者指出政府环境规制的目标是最大化社会环境利益,企业须投入环境成本服从规制并减少规制的影响,规制本身并不能带来双赢结果,同时,后行动的企业可通过学习提高技术与效率,会出现“后发优势”而非“先行优势”④Mohr, Robert. Technical Change, External Economies, and the Porter Hypothesi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 43(1).。二是实证研究结论分歧,如关劲峤等对太湖流域印染企业的实证分析表明,私营合资企业环保投入高于国有企业⑤关劲峤、黄贤金、刘晓磊、刘红明、陈雯:《太湖流域印染业企业环境行为分析》,《湖泊科学》,2005(4)。,这与上文提及贺灿飞等的研究结果相反。此类关于不同因素、不同规制政策对不同企业的环境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如上研究争议表明,已有结论推广的局限性以及企业环境行为的复杂性,也突显本文选取铁网企业这一实例进行具体观察和分析的必要性。
(二)当前研究局限
1.分析概念界定不明确
学界对企业环境行为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现有文献中有企业主动环境行为⑥陈兴荣、刘鲁文、余瑞祥:《企业主动环境行为驱动因素研究: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分析》,《软科学》,2014(3)。、消极企业环境行为⑦关劲峤、黄贤金、刘晓磊、刘红明、陈雯:《太湖流域印染业企业环境行为分析》,《湖泊科学》,2005(4)。、自律式环境管理⑧樊根耀、曹卓:《自律式环境管理及其制度基础》,《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5)。等多种表述,且各类别划分标准不够明确。学者们大体认为企业环境行为是企业因外部环保压力或出于自身发展考虑,而采取的对环境有影响的措施的总称,但对企业环境行为及其表现的识别并没有达成共识。为避免因概念界定不明而影响观察与分析,本文聚焦在企业环境友好行为这一具体类型上,即关注企业为减少污染、治理污染、保护环境采取的对环境有益的行动。
2.企业环境行为演化机理模糊
当前研究大多基于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从组织层面分析社会主体围绕环境问题的互动,近似于将企业环境行为过程当作一个“黑箱”⑨王宇露、江华:《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理论脉络与演进逻辑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8)。,未充分揭示微观层面企业环境行为内在的形成机制,以及不同类型企业的环境行为演化的差异。为此,本文借鉴社会学案例研究深入分析微观社会事实及其过程的优势,探究农村铁网行业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内在衍生机制。
3.模型解析简化主体、偏离事实
博弈模型、计量模型分析在已有研究中得以充分运用,但是模型建基的前提条件严格,通常假定主体是理性的、主体间信息对称等①张洪、司家慧、孙雨茜:《基于三方博弈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并默认企业是同质的、行动一致的主体,这简化了分析主体,而未能全面、真实地反应主体特质及差异,因为社会生活中主体是多元的,其理性是有限的,主体间常存在信息非对称现象。因此,相关研究结论对环境规制政策实践的参考价值也要大打折扣。为此,尊重社会现象原貌,实地观察企业环境行为决策过程,并进行具体分析,更具实践意义。
综上,由于现有研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界定还不明确,部分实证研究结论尚存分歧,模型解析偏离事实,且未能理清微观企业环境行为演化机制,本文拟以定州农村小微企业绿色转型实践为例,观察、分析其环境友好行为衍生机制,以期对上述不足有所补益。
(一)个案选取
在个案研究中,个案所要求具备的,不是代表性,而是典型性。②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5)。定州两镇铁网产业在增长优势、企业规模、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环保压力等方面,均具有农村传统工业小微企业的共性。
第一,以“高能耗、高污染、低用地成本、低劳动成本”为基础的价格优势增长。高、李两镇铁网加工属于资源、能源密集型传统产业,其生产原料主要是钢铁、锌、盐酸等;能源是天然气或电(2014年以前主要用煤);污染物主要是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含重金属离子的酸性废水。在两镇污水处理厂运营前,工厂废水处理成本很低。③据定州市志记载,环保局对农村中有污染的乡镇企业征收排污费始于1982年。据受访企业主介绍,工厂生产用水是免费地下水,同时,污水处理厂运营前,生产废水处理方式为简单净化,直排地表或地下。因此,工厂污水处理成本很小。
定州沙河流经高、李两镇,数十年来由于生产、生活耗水累增,且气候干燥少雨,河道已完全干涸。近几年企业纷纷将工厂建在沙河河道两旁的沙荒地上,每亩地年租金均价约两千元。此外,铁网企业雇工绝大部分是兼务农的中老年人,均采用计件制工资,无社会保险(有工伤商业保险),用工成本相对低很多。④据受访企业主、工人称,雇工月工资区间为2000元至10000多元,人均约为4000元,因工种、工作量不同而有差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公报显示,制造业2016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2115元。由于铁网工人日工作时间平均达12小时,每月按需休息,单从月工资判断用工成本其参照意义小,因此,笔者核算其小时工资作比较。按每月工作28天,核算工人小时工资区间仅为5.9元至29.7元。由此,正如众多农村工业小微企业一样,铁网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是要素成本低所支撑的低价格。
第二,规模小、技术低、设备旧、利润薄、不稳定。两镇辖区的四个主要村共有120多家正式注册的企业,但年产值两千万以上的规模企业仅53家⑤据乡镇工作人员介绍,年产值是根据企业完成的订单总金额核算的,并不能切实体现单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因为企业订单有些是以工厂协作或外包给家庭作坊的方式完成的。因此,单个企业实际产值规模更小。,另有家庭作坊约1100个⑥引自高、李两镇2017年铁网产业概况介绍。,因此,铁网企业呈现出小微企业体型小、数量多且分散的特点。两镇铁网生产为半机械、半人工,所有企业均无专门技术研发人员,生产设备陈旧且部分为二手改装生产线。据受访企业主介绍当前该行业平均利润率约为3%,部分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后,利润几乎为零①当前,高、李两镇铁网产品90%以上销往国外市场,据受访企业主称,出口退税是其利润的重要组成。,实属薄利多销的行业。
此外,企业建立时间区间为1987~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建厂时间约8年,其他企业预估在2~5年,大部分企业发展尚不稳定,这也是小微企业的普遍特点。
第三,从业人员学历低,兼具业主、工人、农民、村民等多重社会身份。据受访企业主和工人介绍,他们的学历大部分为小学,少部分为初中,极少为高中、大学或未上过学。由于他们绝大多数经营、工作在当地,既是村里的村民、种地的农民,也是企业主、作坊主、工人,同时,他们还是彼此的家人、亲戚或朋友,所以从业人员有多种交织的社会角色。这是农村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共同的特点。
第四,“不上环保设备,等死;上了环保设备,找死”的发展困境。定州市政府自2014年年末开始逐步强化环境规制,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进行整改的企业将被强制停产,而进行环保整改,企业成本显著上涨,将危及企业生存空间。这正是当前农村传统工业小微企业面临的环保境况。
总体而言,定州农村铁网企业靠价格优势增长,其规模小、技术低、利润薄、不稳定、从业人员学历低且角色多元化,同时面临现实的环保压力,是当前较典型的农村传统工业小微企业。
(二)资料收集
笔者于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调研时长累计近6个月),先后多次入住李镇、高镇农村对当地铁网企业绿色转型开展调研。期间,笔者围绕政府环境管控要求和政策传导、落实,政企协商过程,企业对转型发展的态度、行为过程和结果,以及各社会主体(如工人、村民、第三方环保机构等)对此的观感等内容,访谈了22位企业主(包括参观车间,访问次数区间为1至8次,时长均在120分钟以上)、7位作坊主(访问次数区间为1至2次,时长均在90分钟以上)、7名工人(均访问1次,时长均值约45分钟)、8名村民(其中4名为村干部,访问次数区间为1至3次,时长均值约60分钟)、5名乡镇工作人员(访问次数区间为1至4次,时长均值约90分钟)、及2家污水处理工厂厂长(访问次数区间为1~2次,时长均在180分钟以上)。所有访谈均在征得受访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录音,录音的转录文稿是本研究的主体资料。
与此同时,笔者借居住在当地的便利,切身感知当地生活环境状况,观察各社会主体在不同情境下的互动,确保充分反应田野的真实状态。此外,相关政府公文、规章制度、官网和地方媒体资讯以及地方志、历史统计数据等,也是本文的重要资料来源。
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将企业破坏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企业内在成本既是企业环境规制的目标,也是政府确保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的责任。因此,企业环境友好行为与其外部驱动机制息息相关。具体而言,定州市强制性环境规制政策是高镇、李镇铁网企业首要外部环保压力,企业协会和市场买方与之形成合力,助推企业开展环境友好行动。
(一)政府强化环境管控,撬动政企合谋基础
1.不定期、多层级环保监察,强制性重污染天气限产、停产,对企业形成政府环保管控威慑。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经济绿色转型和环境治理强化的相关政策,逐渐从中央传导至基层政府。2015年年末至2016年2月初,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省,通过明察暗访,向河北交办31批2856件环境问题。①新华网: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523/3733588.shtml。按照督察整改要求,河北开展环保大检查,期间定州所有铁网企业均停产整顿。随后,两镇铁网企业先后多次受省、市环保系统检查或抽查,此间,由于高、李两镇的铁网企业环保整改不完全达标,企业处于限产或停产状态。多位企业主表示,这种多层级不定期、频繁的环保监察以及对污染企业的强制整改,在他们心中形成政府很重视环保,污染环境后果很严重的印象。
此外,2013年河北省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倡导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单位在相应空气污染预警下采取控制污染生产工序,减少污染排放的响应措施。②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3-12-16。根据定州市应急预案,高镇20家企业和李镇12家企业被列入预警响应减排名单,在黄色、橙色、红色预警③根据定州市的预案:黄色预警为连续3日及以上200<AQI<500,或连续2日300<AQI<500;橙色预警为连续3日及以上300<AQI<500;红色预警为1日及以上AQI达到500的重污染天气预警。下,高镇入列企业需按要求依次限产30%、限产50%、停产,李镇企业则采取分等级、按批次停产的方式进行响应。④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定州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稿)》,2015-01-29。企业主D先生表示,应急预案的落实,一方面涉污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另一方面这也波及其他企业和作坊,因为在生产链上企业间、企业与作坊间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也渐认识到政府并不是要“一刀切”取缔污染企业,而是要求企业逐步进行环保整改,达到绿色、清洁生产标准,才能获准正常、稳定发展。这是政府强制性规制威慑催生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集中体现。
2.环保与经济目标并重,自上而下分包制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撬动政企合谋的基础。
从地方政府角度看,经济增长是企业与政府共同利益所在,因此,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增长有可能对企业环境污染采取放任甚至保护的态度。⑤邹伟进、胡畔:《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博弈及博弈均衡的改善》,《理论月刊》,2009(6)。定州市政府在2015年工作报告中,将“着力防治污染,正确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以生态约束倒逼发展转型,以发展转型保障生态改善”列入2016年重点工作,并明确指出“推进高镇、李镇两座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钢网⑥当地政府称之为钢网或丝网,在实地调查中,笔者通过多名企业主了解到,该产业的原料是铁而非钢,因此本文称之为铁网。行业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工业锅炉全部煤改气”。由此,环保成为基层政府除发展经济外的另一重要工作目标。
高镇工作人员H先生介绍,定州已搭建了市、乡、村三级环保执法垂直队伍,确保每家铁网企业的日常环保监管在各层级都有专人跟进,达到对各种污染源实行网格化、智能化、无缝隙执法监管,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H先生补充:“现在环保是乡镇重要工作,不敢怠慢,怕出事,一出事肯定是大事,责任担当不起。”多位受访企业主也表示,铁网毕竟是污染行业,政府的重视度已远不如过去,现在这行业成为政府环保治理对象了,市里、镇上都怕厂子们环保上出问题,三天两头上厂子检查。这表明政企合谋的单一增长目标已被环保目标撬动,进一步确保政府规制铁网企业转向绿色增长。
(二)企业协会积极协调,构建行业利益共同体
2015年7月,两镇铁网企业协会正式注册成立,共有70多家会员企业。①据铁网企业协会会长介绍,目前协会尚未制定正式会员名单,大致估算已有70多家企业自愿加入协会。此前及此后,在落实铁网行业环保整改政策过程中,企业协会的沟通、组织、协调作用充分体现于,当其面对政府、各会员企业、第三方环保机构等主体时,灵活切换不同的代理人角色。
据乡镇工作人员、企业主及污水处理厂厂长等受访者介绍,一方面,协会代表企业了解政府的环保规制政策真实目标和具体要求,并充分表达企业的发展诉愿,共同协商污染治理方案,以获取政府可能提供的支持;另一方面,协会代表政府积极传达各项政策,并设身处地与企业沟通环保与否的各种利弊得失,以切实推进行业环保进度,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同时,协会代表行业委托第三方环保机构帮助企业补齐环保手续,全权负责污水处理厂的运维和管理,并接受市环保局等政府部门的监管。
企业协会虽由相互竞争的众企业组成,但在处理环保这一共同问题时,协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单个企业只顾个人眼前私利的局限,将企业主们的目光引向行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并由此构建基于行业发展的众企业利益共同体。该共同体远期发展目标与政府环保规制目标形成交集,这对引导企业环境友好行为、落实环保政策颇有帮助。
(三)买方需求偏好双面夹挤,刺激企业寻求改变
定州高、李两镇铁网产品九成以上销往国外②引自高镇、李镇镇政府公文,并经多位企业主证实。,据多位企业主称,国际市场买方的需求偏好至少在两方面激发企业探寻绿色生产、改变增长模式的思考。一是,在以欧美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市场,买方不仅看重产品质量,偏好防腐、防锈效果好、使用寿命长且环保的产品,而且要求供货方必须满足其验厂资质,其中包括对企业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环保手续齐备情况等内容的考察。所以,想在利润率高、贸易风险小的高端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铁网企业必须越过买方偏好形成的绿色壁垒。二是,在以非洲为代表的低端产品市场,买方几乎只看产品价格③多位企业认为,这是因为穷国家消费能力有限,选择产品时偏好价格低的。,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企业主均表示工资支出已达总成本的1/5,仅次于原料成本),加上突增的环保成本,曾经拥有的价格优势逐渐被劳动力成本更低、环保规制宽松的东南亚国家同业挤占。同时,国家调整外贸政策,高污染、低附加值产品的退税补贴渐减少或取消,部分铁网产品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因此,铁网企业亟须寻找提升效能、降低成本的办法转变增长方式来捍卫其低端品市场的竞争地位。
因此,以经济绿色转型、环境保护的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政府强制性环境规制,以保障行业正常生产、持续发展的集体利益为目标的企业协会沟通引导,以及买方偏好形成的市场挤压是拉动两镇铁网企业采取环境友好行为、转向绿色发展的三股主要外力。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且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就铁网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实践而言,支撑其行动的内因主要包括,企业主环保意识改观、企业内部环保约束的减弱以及环保先行优势对前两者的强化。
(一)外部环境压力累积、内化,企业主环境意识改观
在温饱问题严峻的年代,高、李两镇的铁网产业以规模增长为首要目标,基层政府环保管理缺位,从业人员也不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①多位企业主、作坊主表示,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工厂刚刚建立时,生产所带来的煤烟、污水、酸雾等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据他们称,这是因为:一是当时温饱是首要目标,环境还不错,也没人关注环境污染;二是那会政府还没提企业环保问题;三是工厂需要将资金集中投入到生产中以快速发展。2010年至今,随着定州市政府强制性环境规制的宣传和实行,多位企业主表示已认识到“企业应当为其环境污染行为负责,环保成为增长不可回避的问题”。有部分企业主坦言,各企业主的环保意识并不同步,个别不规范的企业对环保政策持观望态度、抱侥幸心理。但他们认为,这是短视之举,不能长远,因为现在政府已开通各种环境污染举报渠道,一旦举报被查实,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与其躲避环保责任,不如想办法解决污染治理问题。
此外,据企业主回忆,数十年前两镇曾是绿水蓝天,而今企业的饮用水换成桶装纯净水,村里水井深度由过去几米加深至现在200多米,冬天雾霾天气频发。多位企业主表示,村里环境质量越来越差,他们不希望因污染环境遭村民唾弃,而且子孙后代大多仍会生活在村里,他们也不想看到子孙只有财富,没有好环境。生于斯、长于斯的企业主切身感知到环境破坏的累积后果,其由此产生的对环境恶化危及后代的担忧,促使其渐寻找财富创造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近些年随着环保规制强化、环境破坏显化等外部客观环境压力的累积,企业主环境意识改观集中体现于其对企业环境责任、环境污染治理、财富与环境关系等问题的积极反思。
(二)企 业之间积极环保协作,单个企业内部环保制约减弱
前文提到,小微企业天然具有规模小、技术低、设备旧、利润薄、不稳定等特征,这使得单个小微企业成本负担能力弱,环境不经济内部化进入两难的困境。同时,从业人员学历低,企业研发机制缺失,决定了个别企业难以在技术上进行环保突破。但是,两镇铁网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出他们分解内在阻力的办法。
铁网产业的两大污染分别是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前者通过强制煤改电或天然气,已在2014年年末基本完成治理②引自高镇、李镇镇政府2017年铁网产业概况介绍。;解决后者的难点有二:一是,单个企业配置全流程污水处理设备不仅成本远超企业承受范围③据多位企业主称,全套污水处理设备购置成本大约300万,其中不含安装需要进行的改建、污水处理各种原料的成本,而中等企业每年营业收入约300万,流动资金约500万,且以铁网企业的资质很难申请到银行贷款支持。,而且企业的运维技术和人员均难以满足污水处理的资质要求,二是,此法仍存在政府难以对所有企业污染源处理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的局限。为此,据多方受访者称,经定州市市政府、两镇镇政府、企业代表多次磋商,决定两镇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采取企业协作、集中处理、成本共担的方式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具体而言,高镇企业集资自建新工业污水处理厂④据高镇政府人员及企业介绍,在乡镇支持、协会协调下,高镇所有涉污企业共出资750万元新建污水处理厂,实际使用建设费约600万。各企业出资额根据企业污水产量分摊,此后,污水处理厂所有费用由涉污企业按排污量分别承担。,将16条生产线的污水集中至污水厂进行处理,并委托第三方环保机构派驻团队负责运维;李镇则分两步走⑤据李镇政府人员及企业介绍,由于李镇已有一座政府投资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考虑到新建工业污水处理厂短期成本高、周期长,为确保企业尽快恢复生产,李镇企业与政府协商采取工厂先对污水初步处理,达到生活污水厂入水标准后,再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方式。各企业建设污水池、配置初步处理设备、铺设排污管道等成本约为20~80万。,先由涉污企业配置简单设备对污水进行初步处理,再将达到污水厂入水标准的污水,输送至已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最终处理。同时,两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数据结果均每隔两小时更新、上传至省、国家环保系统官网,并由定州市环保局实时监控各处理环节。
目前,两镇污水处理厂均进入试运营期,据李镇企业测算污水初步处理的成本约为每生产一吨镀锌铁丝增加20元至80元①据多位企业主介绍,处理成本差异源于:一是热镀锌产生的污水远少于电镀锌的污水;二是电镀锌产生的污水含多种化学成分,处理过程更复杂。此外,多位企业主表示未测算过生产多少镀锌铁丝产生一吨污水,因此,本文未能进一步对比两镇两种污水处理方式的成本差异。,高镇污水处理厂试运营期间每吨污水处理综合成本约为70元(由16家工厂共担),充分体现出集中处理的规模效应。高镇、李镇企业的实践表明,加强小微企业环保协作是消减单个企业内部环保制约的有效尝试。
(三)地区环保先行优势,强化环境友好行为内在驱动
据部分企业主测算,煤改气和污水处理使每吨铁网产品的成本上涨100~160元,尽管铁网企业主环保意识改观,且企业间的协作相对减弱环保的内在约束,但是,不得不承认环境不经济的内化显著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对削弱企业竞争力。所幸多位企业主表示,环保先行有阵痛,但也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具言之,一是由于各地环保步伐不一,而环保又是共同发展趋势,所以先行动的企业在后行动的企业被强制限产、停产、进行整改时,有机会接到更多订单,并提高产品价格。据企业主B先生介绍,定州市环保规制强化先于安平县②安平为河北省衡水市下辖县,据称安平县是“中国丝网之乡”,铁网是该县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当安平的企业进行煤改气或电时,定州的企业不仅订单显著增加,而且部分产品价格每吨上涨数百元。二是经省、市环保督察多次考察,核实定州市铁网企业煤改气、电和污水治理等环保工作落实情况,鉴于各项规制进展较好,现在③笔者在2017年3月中旬调研时,多位企业主提及此信息。两镇企业可在大气污染黄色预警时正常生产,甚至,个别完全用电且无其他污染物的企业,被许可在任何大气污染防治预警下都可以正常生产。
虽然高、李两镇铁网企业环保先行的优势,不同于“波特假说”所指因环保技术先行抢占市场先机的优势,而是区域环保节奏不同产生的订单、定价和政策优势。这种优势强化了铁网企业环保意识,进一步推进企业开展环保协作,比如,据P先生称,在邻县企业停产整改而定州企业可正常生产时,个别小电镀生产线悄悄从外部转移至高镇,想搭高镇污染治理的便车。高镇企业代表协同镇政府对此进行排查,并呼吁各企业要合规生产,共同抵制污染生产线进入,从而确保高镇环保成果,避免再次被整改、停产。所以,环保先行优势这一结果反过来对铁网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内在演化机制产生强化作用。
本文以定州市高、李两镇铁网企业为例,探究农村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衍生机制。通过实地观察,本文认为绿色转型宏观背景下政府环境规制强化、企业协会协调下行业共同体的构建、外贸市场买方偏好是催生铁网企业能源升级、污水治理、抵制涉污生产线转入等环境友好行为的外部动力。同时,外部力量改变了企业主环保意识、加强了企业间环保协作,并减弱企业内部的环保制约,是环境友好行为得以最终付诸实践的内在原因。此外,地区环保差异化带来的环保先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内在机制。
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首先,农村小微企业不同于城市现代化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或跨国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衍化出自主或自律式环境友好行为。有研究发现部分跨国企业为维护企业声誉,积极主动承担环保责任,甚至走在政府环境规制的前面。①Bansal, Pratima & Roth, Kendall. Why Companies Go Green: A Model of Ecological Responsivenes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 43(4).但是,就农村小微企业而言,其成本承受能力很弱,若环境成本转嫁到产品上,意味着它的市场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这将直接左右农村小微企业是否治污的决定。因此,目前农村小微企业尚难形成自主环境友好行为,外部环保约束是其环境友好行为衍生的必要条件。
其次,提升农村小微企业自身成长能力是保证其环境友好行为持续、延展的上策。虽然企业间环保协作相对减少单个企业的环保成本,但多位企业主表示,环保整改后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只够勉强维持生存。在调研期间,笔者偶尔看到宣称已煤改气的企业存放着煤、个别企业的烟囱在夜间冒烟,这表明外力驱动下的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难持续,仍有退回到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可能。农村小微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症结除了意识、意愿需要改观,更需要提升环保行为和能力,只有当环保与生存不再完全对立,企业可兼顾环境与发展时,企业环境友好行为才有持续的可能。
再次,分散、独立的农村小微企业发展潜力较弱,利用外部资源充分整合、集约单个企业的力量,打造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理想的衍化条件或许是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当前高镇、李镇铁网企业均是自发形成的无序、分散布局,企业资质不全,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支持,难以发展壮大,为此,定州市政府将建设铁网工业园纳入2017年“一区多园”的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李镇政府与企业代表座谈的构想,拟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吸引外部投资来建设、运维工业园,并通过引进银行、高校科研团队等力量,在融资、研发、技改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补全企业发展的短板。工业园模式将进一步突显企业集聚发展的规模效应,并为小微企业争取更多外部资源,同时,也将显著降低政府环境规制难度,提升基层环境管理效果,或许是农村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存续的理想情境。
基于如上研究发现和讨论,在推进农村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实践中,强化环境规制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协会的协调作用,提升企业主环保意识,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小微企业间的环保协作,并有效利用外部市场机制,可创造企业环境友好行为衍生的内外条件,为企业赢得环保先行优势,最终确保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持续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小微企业数量大、所属行业众多、分布广且地区差异显著,而本文仅以定州农村铁网企业为例观察、分析其环境友好行为衍生机制,研究结论的参考性是有限的。此外,农村经济绿色转型是一个持续且缓慢的过程,笔者只追溯到铁网企业近几年的转变,难免在分析深度上存在不足。因此,希本研究能吸引更多感兴趣的研究者关注农村小微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衍化,从而为基层企业环境行为规制提供更深入的研究支持。
Research on Deriving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n Rural Areas: Take the Iron-grid Businesses in Dingzhou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Ling
Based on the field observation of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aken by iron-grid Businesses in County Li and County Gao in Dingzhou City, it is found that their environmental friendly behaviors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e derive from specific social circumstance featured by internalizing their external greening pressure and decreasing the unit environmental costs with the method of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to control the pollution produced by them.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macr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t is the strengthene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that pushes the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o behave well when it comes to green development. And, both the industry community built by their Business Associations and the demand pre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buyers play important roles as promoters to make them behave friendly to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eir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enhancing co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relieve the internal stress that blocked their environmental friendly behaviors, which is intensif i ed by the advantages of going ahead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ural areas;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deriving mechanism
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支持(15XNLG04)。项目名称为“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治理转型——河北定县农村百年演变的调查研究”,主持人为洪大用。感谢课题组洪大用、黄家亮、陆益龙、冯仕政等老师提供的帮助。感谢河北定州高、李两镇受访企业和个人的支持。
刘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社会学。(北京,100872)
(责任编辑:黄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