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加强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认识

2017-04-10 10:26李丽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

李丽萍

摘要: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的一个内容。素质教育必须以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为重点。要从人——活动——需要的哲学角度看素质教育及其主体性。

關键词:教师 素质教育 主体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5.1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的一个内容。但在此教学思想的实际操作中,多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抑或是教师对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认识不够,导致素质教育的实施困难重重,甚至陷入一些误区。本文重申“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人——活动——需要的哲学角度对素质教育及主体性作一个探讨,以期教师能加强此方面的认识。

1、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素质教育必须以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为重点。

我国的传统教育,讲究的是“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古训,将教育者抬到至高无上的宝座,并批上智者、能者、完人的外衣。师生间的关系被完全强化和扭曲为“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灌与被灌”,学生完全没有一点自主权和创造性,只是执行教师命令的一部工具。近现代的教育尽管有很大发展但依然逃脱不了此模式,称为被动教育或机械教育,主要特征有三点:第一、教育对象面向少数,冷落大多数,只重视升学有望的“高分”学生,使其他学生负有“陪读”、“失败”、 “不受重视”等心理,表现出教育的不公正性,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原则[1]。第二、教育内容单调,片面性大,以全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使德、智、体、美、劳的关系割裂,人的发展不协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的原则:第三、教育方法呆板,基本是灌输式、填鸭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发展,抹杀学生的个性特点,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违背了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规律,影响着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是“高分低能”型、“循规蹈矩”型,缺乏主动开拓和进取精神,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和现实需要。教改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新概念的提出就具有很重要的时代意义。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的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新概念,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关系着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切实提高综合国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正像小平同志的指出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资金问题,而关键是人的问题。这就揭示了人是发展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国力的强弱。未来社会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人们极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力,主动去改造环境,创造未来,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就比什么都重要[2]。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而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发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放松学校纪律,无原则地迁就生,而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外因与内因的关系、硬性灌输与启发诱导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强迫教育与主动发展的关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握自己的参与度,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强化主体意识,培养独立能力,从而帮助、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的自主性,谁也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学习,素质教育的主体性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并强调作为教育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确认学生是发展自己素质的主体,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自觉养成未来时代所呼唤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是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必须认识到的重要一点。

2、从人——活动——需要的哲学角度看素质教育及其主体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多方面共同造成的总体效果。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的存在物,而是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一个实体。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只有处于社会中,“存在于人身上的天赋的潜能、素质和欲望才能按人的方式得到实现,从而形成和发展出人的各种现实的规定性与需要”,形成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本质与心理定势等,如认识能力、审美能力、人生观、意志、情感、品质等。因此,作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置身于社会环境中,学会与人共事,具备与外界和谐相处、沟通、合作的能力,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之人,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和要求之一,与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有很大区别,符合人的现实的、具体的、综合的、社会规定的本质属性。

由于人“是从事活动的”,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人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才能表现自己在关系中的存在。那么人的活动,即与外界发生关系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如语言、符号、概念、工具、方法等,称为中介,正是由于这些中介在人的活动中发挥作用,才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网。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教与学活动,即中介才形成特定关系的。而人的活动中介不会自然生成,一成不变,它具备保存、传播、遗传、发展等特性。既然中介有所变化,势必影响中介双方的主体、客体本身及其活动。素质教育使以往重教不重学、教师主动出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等局面发生了变化,使静态的分数竞争逐渐转化为动态的能力竞争,使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教与学的活动受到影响,与以往相比产生了差异。而这个差异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带有必然性,是随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应运而生。历史证明,世界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也会随着人和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现在人类的世界已是被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的物质成果所占有,展现出品位和质越来越高、形式和内容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的生活。尤其是21世纪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自主性、创新性,有独特的个性特长,有顽强的意志,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协调指挥的能力等等。正是这些需要,刺激了人的新行为和新活动,促使素质教育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人是社会上活动着的实体,人的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而需要又促使人产生更高层次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关系。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社会需要的多样性反过来决定素质教育活动的多样性。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多样性、全面性的发展有赖于学生个体。事实证明,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愈大。因此,只有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才能推动教育,此教育方有意义。

小平同志强调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思想、行为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必须通过加强对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认识,真正体会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在实践中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夏甄陶,人:关系活动发展,新华文摘,1998, (1).

[2]牛和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班主任之友,1999,(10).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教师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