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开林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设计是初始环节,也是教学的框架,制作良好的教学设计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十分重要。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评价组成的系统工程。因此,教师要从整体出发,把握重点,优化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设计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开放性强,知识点分散,在教学时如果缺乏计划,会导致知识体系的零散,不能形成体系,这对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是十分不利的。同时,新课标的大力推广也给教学自主创造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所以教师要学会深入研读教材,积极掌握科学教学设计方法。
一、深入研读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本源,把握教材内容,灵活应用,才能描绘出教学设计的基本脉络。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根据教材一步一步安排教学内容,看似是对教材的绝对熟悉和遵从,实际上是对教材把握不到位的表现,缺乏灵活变通。
深入研读教材首先要对教材的大致体系作了解,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类: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一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下册教材中,部分或者全部包含这四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教材内容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打散重组,把相关内容归类教学,以形成知识系统。其次,把握教材重点。教材内容的重点是支撑教学内容的“中心”,其他的教学内容都是在此基础上发散而来,所以在研读教材把握整体架构后,要搞清楚教材的重点内容,以提高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的整体效率。例如“数与计算”是整个小学教材的重点,数与计算又分为整数计算、小数计算和分数计算三部分,再向深层分析,整数计算又是重点,所以要把整数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着重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发散开来。
二、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第一步,它是教学的指向标,决定了教学的大致方向和教学方法。设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构建优秀的教学计划,引导教学高效进行。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称之为合理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参考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整体的教学框架。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普遍特征体现,尽管每个教师各自面对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思想有所不同,即具有特殊性,但是遵从教学的大致方向,就能实现教学基本目标,再结合各自不同教学特点,进一步提高教学整体质量。《2015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一大体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公平性原则。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尽相同,但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发展的机会,所以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其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补充。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各自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相同,所以设定教学目标不能一概而论。数学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先天的智力因素以及后天的学习方法都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老师不能通过教学改变学生的智力情况,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加减法时,最多能掌握二十以内整数的加减法,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要求学生能够计算分数加减法,即使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掌握,但是这并不符合教学普遍性的要求。
那么如何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呢?首先,需要老师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的疑惑与需求。其次教师在评阅学生的作业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要透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总结归纳出普遍的优点与缺点,再据此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
在现代教学中,教学主要有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教学的有机整体。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可见,在组织教学四要素时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放在首位,围绕学生的发展要求、学习需求、学习情况展开教学;教师要摆正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使教学由知识的单向灌输转变为知识的双向传输;教学媒体应用要合理,它应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出现,协助教师更高效灵活的完成教学,而不是“喧宾夺主”,成为课堂教学的唯一途径。
四、客观、全面设定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教學效果优劣与否,是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教学完成情况的总结,也是对后面教学的经验或是教训启示,教学效果评价需要一个客观且全面的标准,全面性是指评价教学效果既要考虑短期,又要放眼长期,既要从学生角度评价,又要从老师的角度评价。具体而言,短期内主要是教学是否完成了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度有多少;长期内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提升与否,提升的幅度有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有显著提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通过老师的学习指导,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是否解决了大部分的疑惑,是否学习到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要考虑自己在教学中有没有按照预先的设定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客观性是指标准要相对固定统一,不能在每次教学结束后主观评价效果“好”或者“不好”,为了达到教学的客观性要求,老师可以把评价的标准进行量化。例如具体列举每一条标准,设置相应等级,由老师或者学生来评定等级,再统计结果,得出具体的数据,根据数据评定教学的效果。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熟练掌握,也要求老师具备系统教育思维,学习无止境,教学的探索同样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