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7-04-10 01:50向晓芹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智叟移山

向晓芹

摘要:本节课是《愚公移山》第二课时.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和语言描写分析人物特征,从本质上理解人物形象,指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词:课时设计;愚公移山;教学

【分类号】G633.3

一、教学目的

(一)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二)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注意字音)。

3、再读课文,重点研读。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归纳:又高又大,可见移山任务艰巨

(板书:太行 王屋 方七百里 高万仞)

(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 移 豫南 汉阴)

(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 路途遥远 工具简单

(4)、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两人身份不同,立场也不同,两人对待移山问题的态度也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意在帮助愚公,语气较轻。智叟则是旁观者,一副“于己无关”的样子,假装关心,实际上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小组展示朗读,先组内自评,再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适时朗读指导。

选出各组优秀者进行班级示范朗读,增进学生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5)、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移山成功。

(板书:帝令背走)

4、结合文体,理解主题

愚公要移的山,却是夸娥氏二子移走。文章为什么设置这样的结果,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5、课堂辩论,学习精神

(1)、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你认为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辩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 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汶川地震发生时,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进行救灾,“地震无情人有情”。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啞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仍要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实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2)、人物精神大讨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注意陈述理由)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拓展延伸,歌词创作

(1)、听歌曲,感受人物形象。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2)、歌词创作,再现人物形象。

根据课文内容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进行创作?写好后,课堂展示。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智叟移山
山里的深秋
愚公和智叟新传
嘻哈段子铺
1911年的枪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愚公新传
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
愚公为啥移山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