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新
[摘 要]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指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将资源合理利用,增加林草植被作为主要目标,以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云龙县漕涧镇自2002年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以来,本年度退耕1250亩,2003年退耕2000亩,2015年退耕2000亩,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基于此,该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与风沙等危害逐渐减轻,且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下降。为此,文章将云龙县漕涧镇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与退耕还林工作相关的问题,以期为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云龙县漕涧镇 退耕还林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081-01
退耕还林工程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特点,实施难度较大且技术复杂,与自然、社会和经济存在紧密的联系。为此,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要积极构建具有可行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 退耕还林提出背景
在全球环境意识与生态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森林对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的重要影响逐渐突显出来,且在可持续发展中备受关注。为了能够进一步完成生态建设的目标,党中央与国务院提出了退耕还林的政策[1]。
退耕还林的落实能够有效地降低水土流失,全面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地推动国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退耕还林还可以实现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直接提高农民收入。
2 云南省退耕还林工作的进展情况
积极相应国家号召,与省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在2000-2010年,云南省退耕还林的面积为60万公顷,涉及范围广泛。以云龙县漕涧镇为例,在2002年省内全面推进退耕还林工作以后,致力于完成工作任务,坚持“退一还一”的基本原则,使得退耕还林的面积不断增加,在2015年整个年度中,退耕还林的面积已经达到了2000亩,收效显著。
3 云龙县漕涧镇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贯彻并落实退耕还林政策以来,虽然全省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同样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此,下文将云龙县漕涧镇作为研究对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供参考。
3.1 生态经济林的建设
应有效融合经济林和生态林技术,对生态经济型的退耕还林模式,即生态经济林进行合理地设计[2]。基于此,不仅能够确保生态效益,同时,农民也可以在经营经济植物产品中获取收益,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其中,生态经济林的营造模式包括以下三种:首先,带状模式。若地区坡度较大,则应当合理地设置水平防护林带,针对坡度平缓的位置,应积极营造生态型的经济林带;其次,网状模式。如果坡度能够保持一致,则应当首先营造出坡地防护林带,并在网格当中营造出生态型的经济林;最后,片状模式。如果坡度的变化相对复杂或者是零碎,则应当根据坡度的大小来适当地营造出防护林和生态型经济林的片状混交林。
3.2 退耕规模要合理
云龙县漕涧镇在退耕还林任务安排方面一定要保证因地制宜且统筹兼顾。另外,退耕还林的地段应当集中,以保证连片治理,根据流域来全面推进,最终形成退耕还林的规模性效应,增强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发展效果。
3.3 造林树种的选择
在传统习惯和苗木准备等因素的影响之下,退耕地的造林树种通常都会选择针叶树种,而阔叶树种并不多,在树种组成方面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所以,对森林生态效益提升具有不利的影响[3]。为此,应当始终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以保证苗木供应准备充足。其中,应优先选择使用木荷、余甘子、花椒、旱冬瓜以及核桃、板栗等多种阔叶乡土树种,进而转变傳统造林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增加阔叶林分的比重,以保证退耕还林的林分处于最佳状态。
3.4 生态移民政策的落实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农民原有的坡耕地面积会不断下降,进而形成更多的剩余劳动力。针对陡坡耕地多且自然条件不理想的农民,应当采用易地安置的方式,落实生态移民政策,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向小城镇转移,投入到第三产业当中。
3.5 产业化的发展
针对退耕还林地区而言,需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结合,将市场作为重要导向,对农村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促进龙头企业与支柱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合理地制定出优惠性政策,大力吸引更多企业,使其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建设中,采用“公司+农户”、“工厂+基地”的模式,确保产品市场渠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4]。
3.6 合理采用综合配套措施
为了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应对土地利用结构予以适当地调整,同时全面建设基本农田,对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进行合理地改善,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构建薪炭林能源基地,贯彻并落实经济扶持政策,促进小水电与节能灶等多种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能源结构予以改善,并且进一步推动新型能源功能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工程的核心就是要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确保农户获取长期持续经济利益,同样这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云南省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云龙县漕涧镇在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在达到任务目标的基础上,推动全省的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定江.贵州省平塘县退耕还林绩效与持续发展[J].北京农业,2014(15):328-328.
[2] 廖超君.退耕还林的环境价值及政策的可持续性策略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6(3):353.
[3] 穆文红.浅谈息烽县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J].科学种养,2015(7):251-252.
[4] 霍佳,冯卫利.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延安的成功实践与启示[J].山东青年,2014(10):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