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卫国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师生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两方面;师生关系对学校教育中的班级社会气氛、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效果、学生的学业成绩等都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程 师生关系 学生观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个体的人
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首先表现在他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他是以完整的思想和人格来体验全部的教育生活;同时每一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爱好、需要、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2.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人
作为教师,对这一点要有清醒的认识,你所培养的学生,不只是一个单个的人,他还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在这个社会上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学生以做人
3.学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人
首先,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是呈现阶段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只有了解这一细节才能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其次,每一个学生都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并且在每一发展过程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从教育的角度讲,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的,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者
首先,对于每个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只有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才能令他们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其次,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教师以及书本上的知识。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必须变教知识为“促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师是学生的“导游”
生活中的导游关注于风景,而教育中导游则关注的是人生。每一个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责任,为他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树立不同的人生坐标。新课程对学生观和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必然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适应这一变化。
二、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的确立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着眼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只有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尊重、关爱、理解、信赖每一个学生才能实现教育的新突破,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下第一步基础。作为教育者,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业务水平。
2.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心
教师的教育思维只有从学生实际中析出,且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奠定充分发挥教育效果的基础,每一个教育者要用学生所处的环境分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同时又要能以高于学生思维的理念去教导学生。只有做到这两点,师生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建立新型的胜关系才会成为可能。这里要求我们的教师:
第一,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社会言论自由、行动自由,学生的思维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且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防患于未然只能导致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只能削弱学生的“向师性”,只会将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创造性抹杀。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在实现平等的前提下,教师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别要尊重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及在其他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成为学生朋友的同时,还要巩固自己的长者身份,不随意赞赏每一个学生,并且絕对尊重每一个学生。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生以知识只不过是给予学生以求生的工具,最主要的是还要教学生以为人。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给学生做出风范,充分利用外因带动内因共同发挥作用,没有学生个人的努力,教育是行不通的。
3.教育活动是一个双边活动
(1)作为教师要走近学生并深悉学生,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成为可能,才有可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又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效果。相反,教师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学生,那么他与学生之间就失去了最稳固而又有效的联系纽带,就不可能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2)从教师自身来讲,当前实现“朋友式”师生关系中的师生双向互动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教师应具备前面所提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活动中切实地实践这一要求,这对于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教育者还要具备除了知识能力外的最重要的一项即师德。品德好比树之根,水之源,它的端正与否,直接影响到由他的载体所带来的一切变化,万丈高楼平地起,必须加强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徐道琴.浅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J].科教文汇,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