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的探析

2017-04-09 16:04刘永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高中

刘永升

(甘肃省景泰县第二中学 甘肃白银 730400 )

摘 要: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促使生态伦理教育逐渐渗透于各级教育教学中。生态伦理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 生物教学 生态伦理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生态伦理教育的优势和价值,充分利用生态伦理教育加强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的环保素养得到一定培养,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的生态伦理教育

伦理具体是指人处理各类关系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行为准则。伦理学的产生为各类关系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经典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中没有论述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伦理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新型的伦理学逐渐涌现出来。生态伦理学就是其中最具特色、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研究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重要学说,其具体内容是研究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所以也被称为环境伦理学[1]。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人依赖于自然,也作用于自然,人类经历过原始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后,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现如今,我国正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逐渐走进生态文明时代。基于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的要求,人類应当自觉、普遍的遵循全新的生态伦理,从文化的深度层面对价值、伦理、道德、精神实施重新建构,促使价值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拓展,加强人类对自然价值的确立和认同,构建一种尊重自然、尊崇自然、补偿自然的价值观念,从而促使人类发自内心的尊重自然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自觉为自然生命保留生存的空间,与自然签订道德伦理准则。全新道德伦理准则的签订促使人类能够自觉规范、约束行为,逐渐形成一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补偿自然、回报自然的新道德和新规范。

二、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生态伦理教育实施途径

1.课堂教学

对当前生物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知,课堂教学依然是高中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对学生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方式。例如,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结构相关知识认识到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具有独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2]。再如,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节课程讲解过程中,针对光合作用的价值之一——“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讲解时会自然的引出绿色植物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相统一,同时,针对光合作用的价值之二——“有利于生物进化”,教学工作者可以将其作为促使学生认识植物创造性的实际案例。除此之外,高中生物教育教学工作者在生态伦理教育中应当善于用新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开展。在社会主流意识越来越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相关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和获取,为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例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均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青睐。在生态伦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选取其中一些片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其制作成电子课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观看,看完后谈一谈观后感。

2.实验教学

在高中生物生态伦理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利用实验教学促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生态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知[3]。例如,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能够对实验内容形成一定的感知,借助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差异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明确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存的权利,此时,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针对这一点加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促使其生态文明素养、环境保护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3.课外活动

在高中生物生态伦理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者借助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兴趣爱好,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生态伦理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较为多元化,相关专题内容较为丰富,在高中阶段最为常见的课外活动有:其一,以“爱鸟周”、“地球日”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其二,以“简约包装,从我做起”“光盘行动,人人参与”为专题的课外活动,借助这类专题性的课外活动促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得到良好树立;其三,以“认识一棵树的价值”为探究专题的课外活动,具体来说,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树木的外观、所处的生存环境进行观察和了解,然后结合实验分析讨论森林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使其通过组内合作交流以及组际交流认识到森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4.综合途径

因为生态伦理教育具有综合、广泛等特点,所以在对高中生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以校内外相关部门为依托,联合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为高中学生组织开展综合性活动,促使生态伦理教育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例如,以野生动物保护、湿地保护、森林保护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专题宣传活动、知识竞赛活动、参观考察活动、读书活动等。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生态伦理教育教学中,教育教学工作者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促使学生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段虎虎,龚大洁.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111-111.

[2] 马娜.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6):38-38,39.

[3] 龚义平.浅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德育[J].新课程·下旬,2016(8):219-219.

[4] 魏强.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教育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1(8):72-73.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高中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见解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