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梅娟
(兰州新亚中学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对学生适时的进行心理疏导,以期达到素质与能力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因材施教 针对性教育 现代文阅读 精神素质
语文的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由于文章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这就使得现代文阅读具有了很强的主观性,因而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章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因此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如鲁迅所说“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1]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阅读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文章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最终达到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呢?[2]
就此我提出以下几点:
一、尊重个性,别类分门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的成功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蕴涵着无可限量的潜能和将来,只有充分的了解他的能力及水平,激发他的潜能,找到适合他的独特性的学习方法和培养方式,才能帮助他把握今天,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艺术类学生这样一个和在普通学校接受同一集体教育模式的学生不同的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社会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3]
二、分析学生特点,积极引导
我们始终坚信,每个专业班都是独特的,每个专业生都有他独特的气质,每个专业生都是完全不同于普通生的个体,是“与众不同”的。因此,分析学生专业特点是针对性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针对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同样的,掌握每一种专业学生不同的特质,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同样也有好处!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对学生接受不同教育模式的转化问题,对其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大致归纳出专业学生的几种类型:[4]
1.自由散漫型
一些特殊生由于家庭环境优越或父母工作繁忙,经常不在身边,对孩子关注少,于是对孩子的教育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他们自由散漫的个性。这类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没有受到父母的约束,他们极有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
2.逆反心理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往往从小就受到家庭专断式的教育。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烦躁、易怒、情绪化,对一切事物不感兴趣,或在家表现与在外表现完全不同,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以致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发泄在毫不相关的人身上。
3.意志薄弱型
这类型的学生往往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不放心,什么事都包办代替。由于受到的外控过多,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自制力差,做事也没有自觉的行动目标,遇到困难不是软弱退缩,就是随波逐流,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去战胜困难。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是为了更好教育他们,使他们各有发展。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展,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好的影响,但是一部分特殊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或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向双差生的方向分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尤其对有严重心理缺陷或单亲家庭的学生,更要关心、爱护,鼓励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感受温暖,在接受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進而扭转自己的抵触情绪,改变对外部世界的冷漠态度。[5]
三、发挥学科优势,激发情感
有教育家说,现代教育只能算是“半人”教育,因为它只关注人的“机械属性”一面,亦即使人成为某一工作的合格劳力,而忽视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涵养——所以,现代教育的今天,无论如何也只能是个半成品。因此,语文教育不能单打一,不能以偏概全。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些都准确、充分地反映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也已经明确关注这种高层次的阅读需要: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新课标”同时还要求,语文阅读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很显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意识到培养阅读精神高度的重要意义,较之于过去的语文大纲有关要求,新课标更加关注人文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不能人为地割裂。教师要“别类分门,因材施都”,有目的、有意识、有感情地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激发学生情感,切实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违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初衷,那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03年;
[2]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科学出版社 1867年;
[3]赞可夫《年龄与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年;
[4]赞可夫《教学论与生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 G.墨菲、J.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M]商务印书馆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