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瑾
摘要:当下就业率的高下成了高校办学的指挥棒。而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多而复杂,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从归因研究角度探讨高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对学生就业的制约,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向和措施,即构建集实用性、职业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 就业率 职业性 学术性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F249.2;G647.38
近几年,高校就业率的高下成了专业设置,教育质量高下的量化标准。就业率也成了各高校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建设的指挥棒。而现实的状况是: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急需大量应用型人才,而大学培养的人才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发展平台。人们自然而然把批判的矛头投向高校。就业率虽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相脱节。从国际经验看,大学生就业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很多国家都普遍存在,据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生中25%以上的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时所学专业无关,特别是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这一比例会更高。1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普遍存在。
我校作为省属的、以石油应用专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几年来就业率高达90%,由于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每年与石油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三大石油公司,就业形势喜人,但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法律专业不足2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根据各国的人才使用情况、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我校的现实状况,要想提升就业率,培养合格的创新性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就要积极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应用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模式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因此,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在强调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也要重视面向市场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
我校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习者只重视专门化知识的学习,成为某个方面的行家,理科学生文科知识缺乏,文科学生理科知识缺乏,学习者只获得零碎的知识,不能形成一个整体,以解决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问题”2的问题比较突出,这种单一化的课程内容既不符合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也影响了就业率的提升。所以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构建及实用性、职业性、学术性为一体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是一条可行之路。
首先是实用性。改变专业教育模式,突出通才教育。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为特征的現代大学理念,主张大学课程要改变过去远离实践的误区,把大量实用科目纳入大学课程,大学教育可以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价值。威斯康星大学在学校课程里开设了相关的实用课程,在该州发展农业,改善工业,支持政府等方面取得了实效。这一教育模式也值得我校借鉴。在知识更新日趋加快、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落脚点就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加强课程与课程间的联系与综合,促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来,还要注重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安排进教学计划。
其次是职业性。现代大学创造公共财富,服务公众主要是通过其课程的职业性体现出来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职业性课程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与职业生涯相联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现代大学专业教育的本质首先是职业教育,加强课程的职业性,成为当今世界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二战后,大学里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性明显加强,美国、英国等国的专业博士学位实际上就是职业学位,这种教育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我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应凸显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具体做法是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通过两年的专业课学习,就可以加入到校企合作方案中,企业和大学可以签订一份协议,由校方推荐学生去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可以用学分作为评价的标准,在合作期间,公司考察了学生,学生也掌握了相关的工作流程,学生毕业后,公司可以省去试用期和培训新人的过程,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推行四年职业规划,任课老师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状况,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专长,帮助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供雇主资料,举办应聘知识讲座和应聘模拟训练,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最后是学术性。重视大学课程的学术性,是高校的传统。现代大学模式形成过程中,强调课程学术性价值取向始终没有改变。柏林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就包括了学术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中,有专门培养和训练学生学术能力的科学研究课程。强调课程的学术性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学术性课程有较高的智力价值,学习这类课程,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得到有效训练,二是学术性课程具有前沿性,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知识的前沿,开阔视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世界范围看,一般是将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融和在一起,形成学科交叉,营造大科学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师生的灵感。我校的人文、社会学科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中居于边缘化位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较慢,这种现状不利于学术性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校应以专业发展领域和社会生活的需求两方面为参照,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淡化大学本科阶段知识面过窄的专业性,强化大学课程的基础课分量,真正承担起知识创新的任务。
综上所述,尝试构建及实用性、职业性、学术性为一体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率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更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荆德刚. 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较分析﹝J﹞ 中国教育报. 2008.7.11
2白宗新. 发达国家大学课程改革趋势﹝J﹞ 教育探索. 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