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见曾幕府戏曲创作及观评考论

2017-04-08 01:26:10李传江
华夏文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红桥幕府戏曲

□ 李传江

卢见曾幕府戏曲创作及观评考论

□ 李传江

卢见曾(1690-1768)出生书香世家,曾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名家,曾任两淮盐运使等官,主持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举行“红桥修禊”,一时名流学士如郑燮、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数十人为上宾,“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著有《雅雨堂诗文集》以及《雅雨堂丛书》十一种,先后校刊过《乾凿度》、《战国策》、《尚书大传》、《周易集解》、《经义考》等三十种古籍。其兴建的“雅雨堂”书楼藏书10万余卷,其中珍秘善本数十种,藏书印有“雅雨山人”、“卢印见曾”、“澹园之珍藏秘籍倍加呵护”、“杜亭亭长”等。

一、卢见曾幕府及其主要交游

卢见曾为官两淮期间,学人游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时尚,幕主与幕宾之间多以平等的身份诗酒唱和、校勘宴游等。实际上,明清时期落第的文人士子越来越多,各类人才又总想通过各种形式展现自己的才华,当目标基本一致时很容易汇聚成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特殊文人群体。这些未能进入仕途的士子们常常被达官贵人聘为幕宾,从事某种特殊的工作。而要想进入某一幕府也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通常需要经过朋友或亲属推荐,或者为幕友的朋友,再或者凭借声名引起了幕府官员的注意。鉴于两淮盐运使的特殊身份,“爱才好士”的卢见曾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也容易组织各种文艺活动,清袁牧《随园诗话》曰:“乾隆戊寅,卢雅雨转运扬州,一时名士趋之如云。其时刘映榆侍讲掌教书院,生徒则王梦楼、金棕亭、鲍雅堂、王少陵、严冬友诸人,俱极东南之选。”以卢见曾为中心很快形成了以诗文唱和及文献勘刻为主要活动的文人幕府群体。

有学者称卢见曾幕府为艺文幕府,其主要活动及贡献多在卢见曾再为盐运使期间,见惯了官场浮沉与变迁的他心态较为平和,不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标,广泛与文人雅士交游,开展雅集唱和及文献校勘等活动。据王昶《湖海诗传》载:

前后任两淮运使各数年,又值竹西殷富,接纳江浙文人惟恐不及。如金寿门农、陈玉几撰、厉樊榭鹗、惠定宇栋、沈学子大成、陈授衣章、对鸥皋兄弟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而是时地主马佩兮曰璐、秋玉曰琯,及张渔川四科、易松滋谐,咸与扶轮承盖,一时文酒,称为极盛。又校刊《乾凿度》、高氏《战国策》、郑氏《尚书大传》、李鼎祚《周易集解》、《封演闻见记》诸书,又补刊竹垞太史《经义考》,并以国朝山左诗人最盛,属鞠编修逊行、张孝廉元、董庶常元度诸人,采辑传世。修小秦淮、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以奉辛未、丁丑两次宸游。其爱古好事,百余年来所罕见。

卢见曾作为盐运使,自然与一些大盐商保持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尤其是爱好诗文的江春及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从其他一些历史资料来看,江春与卢见曾的私交应该是很不错的,卢见曾被牵涉两淮盐引案时,江春毅然承担了咎责,但最后因为朝廷的多方考虑保全了盐商而惩处盐官,这样的情感非一般关系可言。卢见曾还与马氏兄弟关系深厚,曾把幕宾严长明推荐至小玲珑山馆,马氏兄弟也两次捐资帮助卢见曾接驾乾隆皇帝的南巡,并资助卢氏刊刻了《感旧集》和《经义考》。卢见曾还常常向马氏兄弟借阅图书,尤其是古籍善本,并留有唱和诗作。

二、卢见曾幕府戏曲创作

在卢见曾的幕宾中,最擅长戏曲的为金兆燕、朱夰、厉鹗。

(一)金兆燕戏曲创作

金兆燕(1719-1791)作有传奇《旗亭记》和《婴儿幻》。金兆燕与卢见曾的初次结识大约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吴敬梓客死扬州,卢见曾资助入殓,金兆燕扶柩送金陵。二人的结识还缘于另外一人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葂,卢见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左右刊印扬州名士李葂遗集并寄送给李葂好友金兆燕一本,金兆燕作诗中有“悔向长安淹岁月,听残春雨凤楼更”、“一自江滨开郑驿,顿令海内识荆州”等表达自己希望得到盐运使提携之意。这期间金兆燕听说卢见曾想作一部有关唐传奇《集异记》“旗亭画壁”故事的戏曲,金兆燕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献《旗亭记》初稿,卢见曾看后非常爱慕其文才气度,并邀其入幕。后卢氏校订音律刊印并上演此传奇。此后金兆燕常为卢氏代笔作诗文曲等,《扬州画舫录》记“凡园亭集联及大戏词曲皆出其手”,金兆燕亦有诗证明了主宾二人情感笃深、商讨戏曲创作排演之事,“几载南楼对月圆,其然官烛检吟编。搜罗轶事存风雅,商略新词付管弦。”与金兆燕一同入卢见曾幕府的还有程廷祚,有传奇《莲花岛》已佚,但从金兆燕为其序作中可窥知此曲是程氏为其主人卢氏所作。

此外,金兆燕非常尊重那些以卖艺为生的名伶,也常与他们切磋交流甚至结为好友,如金兆燕曾写诗记述自己与伶人惠彩的交往,其诗《集同人夜饮三贤祠最后乘月泛舟红桥听石庄上人吹箫彩郎度曲》曰:“石庄上人老且颠,箫声中有文字禅。惠家彩郎才总角,歌喉一串珠络索”。金兆燕还与当时名伶徐双喜结为莫逆之交。

(二)朱夰戏曲创作

朱夰(生卒年不详)多次科场失意,曾客居维扬与金农、郑燮等名士交游。一生放情山水,钟意金石篆刻,曾著摹印篆印谱、山渔刻印稿、宫调谱。尤精音律,是清代传奇作家,但留世作品仅有《玉尺楼传奇》。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卢见曾再为两淮盐运使时因爱慕朱夰的才华而聘其来扬州,一个多月后即完成了《玉尺楼传奇》二卷四十出的写作,卢氏为其刻印后,“扬州人争相购买”。戴延年《秋灯丛话》曾记载卢雅雨仰慕朱夰才华的情形:“时卢雅雨榷鹾维扬,新谱《旗亭画壁》传奇,传至苏。朱酒后阅之,即大加涂抹,正其谬误。雅雨闻而具礼延致。”朱夰酒后肆意涂改盐运使曲作,但卢雅雨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延聘其入幕,作为盐官的卢雅雨真是爱才若渴,丝毫没有凌驾于下层士人的官威,反而助其《玉尺楼》获得成功。但一年后卢见曾告老,朱夰又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游幕生活。《玉尺楼传奇》故事源于小说《平山冷燕》,主人公韩艳雪因诗文名得皇帝赐名玉尺楼,所以朱夰以此为曲名。朱氏虽然没能从情节内容上摆脱传统的才子佳人窠臼,但因为音律和谐,曲词清雅,非常适合演出,因此名噪一时。朱夰的曲作据《传奇汇考标目》考证还有《鲛绡帐》,散佚;《朱氏家谱》还载其“著有《荑稗集》、《倚声杂记》”。

(三)厉鹗戏曲创作

厉鹗(1692-1752)一生性爱山水,尤工诗馀。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东城杂记》等,散曲集《樊榭山房北乐府小令》清丽典雅,颇近词风。厉鹗一生亦喜交游,不仅与盐商马氏兄弟交往密切,还与时下名士周京、金志章、符曾、金农等人频繁往来。

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扬州,其时已为卢见曾幕宾的厉鹗作《百灵效瑞》四折以进呈,曲演高宗皇帝出行,观音命各路花神以及四海龙王、大禹、勾践等群仙显神恭迎,全祖望为其作序云:

其词典以则,其音噌吰清越以长,二家材力悉敌,宫商钟吕,互相叶应,非世俗之乐府所可语。大吏令乐部奏之。天子之前,侑晨羞焉。昔人以此擅长者,如元之酸、甜诸老,明之康王,不过以其长鸣于草野之间。而二君之作,上彻九重之听,山则南镇助其高,水则曲江流其清,是之谓夏声也。

序中所指“二家”、“二君之作”的另一位是指苏州制作《群仙祝寿》四折演绎王母娘娘率八仙为皇帝祝寿的吴城,此作与厉鹗《百灵效瑞》合称《迎銮新曲二种》。这类迎銮戏是专为迎驾而准备的迎送演出,讲究文词华美、场面浩大、阵容豪华等,思想艺术不高,且多阿谀奉承之嫌。

三、卢见曾幕府戏曲观评

乾隆盛世的扬州,文士大夫们雅集唱和饮宴赏曲已经成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卢见曾再为两淮盐运使后凭借特殊身份及文坛地位常邀大家聚集酬唱,那时的扬州红桥画舫赏曲观景者如流,正所谓“画舫红亭更满眼,娇歌艳舞多娉婷”(汪应庚《平山揽胜志》),一派歌舞升平气象。

(一)卢见曾幕府戏曲观演

两淮盐业经济的发达刺激了城市文化的繁荣,加上圣驾的多次眷顾、盐官的求才若渴以及大盐商的附庸风雅,扬州已经成为落第文人举子们向往的文化天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再巡江南之际,卢见曾效仿前人王士禛、孔尚任红桥修禊旧事,广邀名士大夫于倚虹园“虹桥修禊”厅,举行修禊事宜,并作七律四首,期间唱和者达七千多人,编诗集三百多卷,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美谈佳话。如卢见曾《红桥修禊》(之四)描述修禊时的盛况及当时观演戏曲的情形:“迤逦平冈艳雪明,竹楼小市卖花声。红桃水暖春偏好,绿稻香含秋最清。合有管弦频入夜,那教士女不空城。冶春旧调歌残后,独立诗坛试一更。”袁枚有唱和诗《奉和扬州卢雅雨观察〈红桥修禊〉之作》(之二)也写观曲情况:“紫竹亭西歌吹闻,倾城车斗笛纷纷。杨花风散春堤雪,水面灯凉日暮云。荡子黄骢《金缕曲》,女儿高髻藕丝裙。人间此后论明月,未必扬州只二分。”此外,卢见曾还常于佳节盛日邀文士户外宴游,期间亦有观曲活动。

(二)卢见曾幕府戏曲评点

如宴饮唱和赋诗一样,卢见曾幕府名士大夫们观曲后对戏文进行评点也是常有之事。尤其是卢氏修改后的新曲《旗亭记》,于其七十大寿时候上演,观曲者众多,就连很少参与戏曲活动的袁枚也成为座上宾,金兆燕自己也在贺寿者之列,其《呈卢雅雨都转》诗也对修改后上演的作品有所评价:“官梅亭畔百花妍,戏谱新词付管弦。剪烛尹班常永夕,披襟孔李竟忘年。祝延今日逢高会,满堂丝管鸣仙籁”。按卢氏生于1690年以及中国过虚岁寿传统来看,《旗亭记》的上演应该在1759年,也就是此剧刊刻的当年,可知该戏是专门为卢氏大寿准备的,因而其热闹的场面和喜剧的结尾是大家非常喜欢的,此后各戏班也争相上演此曲,可见作为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的社会影响力。

评点当然不止于《旗亭记》,幕宾们对观看过的戏曲只要有所感,都会赋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如王昶曾评《西厢记》的“长亭送别”:“秋风一夕别云屏,软语匆匆掩泪听。回首河东萧寺远,碧云红叶满长亭。”再如郑燮非常喜欢看杂剧《四声猿》,也曾对他人不读此剧表示了疑问,其《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云:“忆予幼时,行匣中惟徐天池《四声猿》、方百川制艺二种,读之数十年,未能得力,亦不撒手,相与终焉而已。世人读《牡丹亭》而不读《四声猿》,何故?”作为制曲高手的的厉鹗也对当时上演的《桃花扇传奇》有过诗词评点。

总体来看,清代中期的戏曲理论发展已经出现了大的转折,较为重要的戏曲理论家和较为大型的戏曲表演也大都出现在这一时期。而卢见曾幕府成员的戏曲评点无论在内容风格还是艺术表现上成就都较高,也是这一时期戏曲理论转折的重要表现之一。

(作者:江西省连云港市江苏师范大学地域文化研究所副教授,邮编222006)

猜你喜欢
红桥幕府戏曲
红桥寻春
成都市温江区红桥村唐宋墓葬M15出土陶俑
四川文物(2023年4期)2023-09-03 02:17:44
红桥和我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天中学刊(2022年5期)2022-10-26 00:06:06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制度: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书屋(2019年3期)2019-03-20 05:28:50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