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瑞瑞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毋瑞瑞
(山东省淄博市万杰朝阳学校 山东 淄博 255000)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它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后来他用英文完成了《苏东坡传》,英文名字为《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引用林语堂的一段话作为我这文章的开头吧,“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
《苏东坡传》;阅读群书;阅历人生;
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对东坡先生最初记忆,源自于姥爷。姥爷是村里唯一一所小学的校长,村里但凡上过学的人都是他的学生,全村的人对他很是尊敬。闲时姥爷会教我儿歌和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时我背下的这些诗句,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也算是我对东坡先生最初的印象了吧!后来上了学,对苏轼这个名字愈加留心起来。知道了他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做为诗人文客,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潇洒俊逸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共为豪放派词人。做为百姓父母官,徐州的黄楼,杭州的“安乐坊”、“苏堤”,几次上书恳请朝廷拨款赈灾,减免百姓的官债,在密州做官时,救了三四十个孤儿,分散各家抚养,在密州。在黄州任职时,他不但禁止溺婴行为,还自己成立了一个“育儿会”,动员人们捐钱捐米救助婴儿。这也是北宋地方官创设慈善育婴机构的典范。尽管当时的他囊中羞涩,但也给“育儿会”捐了十千钱的善款。做为爱人,对原配夫人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婉挚着的感情令人动容。做为美食家,自创的“东坡肉”、“东坡汤”、“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等一系列美食,至今都仍是中华名菜,让人食指大动……心中的东坡真乃“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对他的敬仰之情更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工作后最爱读的书便是《苏东坡传》了,可是越读心里的那个苏轼越变得虚无起来,更多的好像变成了一种情感,一种人生哲学。而现在我要去动笔描述心中的那份神圣,顿感诚惶诚恐,怕词不达意,又怕自己言不尽意,心中很是忐忑,此文也只能是抒发一下对人生偶像的崇拜之情吧!
首先《苏东坡传》很有意思, 文字没有一般传记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娓娓道来,不仅有对历史的严谨,而且也有大胆的想象,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恰到好处。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于我来讲,就好比脑中出现了一幕幕小电影,边看边想,看到妙处,会哑然失笑,会扼腕叹息,也会为偶像的精神境界而感动。
苏轼21岁便中进士,意气风发,连当时的文学权威欧阳修都言:“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看了他和子由的文章后,都赞叹不已,称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可是后来却因政见不同以及文人妒心,苏轼屡遭小人排挤诋毁而“调任外职”。1079年6月,御史李定、舒亶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1080年,44岁的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能擅离该地,无权签署公文。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1080年,苏东坡和长子迈离京前往黄州,1081年,东坡真正务农,自称“东坡居士”,看似官方的放逐,但是我们却看到了苏轼流浪汉式的自由幸福的生活,他很享受,这段时期他写出了名扬天下的四篇精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继承天寺夜游》,林语堂说这段时间的苏轼才真正慢慢变得成熟和老练。可是命运并没有垂青他,苏轼后来又被朝廷一贬再贬,直至流落儋州,然而当时62岁的苏轼却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读《苏东坡传》,我更了解了东坡先生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苏东坡多次被贬谪流放,大半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多次遭遇不公,苦难深重,但他却没有抱怨和颓废。他总是那样豁达随遇而安,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这正是苏东坡快乐人生哲学的体现。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之所以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大概就是因为他让人们记忆中的东坡更生动更活泼更立体,是一个真实的有脾气有性格的人。如王水照先生所言“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的苏东坡仿佛复活在我们眼前: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慧长者,身披蓑衣,脚蹬芒鞋,拄着竹杖,面带微笑,向我们缓缓走来。”
最后还是引用林语堂先生的两句话作为结尾,“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与大家共勉。
the biography of su dongpo, known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biographies of the 20th century,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Mr. Lin yutang. In 1936, Lin Yutang was preparing to start writing a biography of Su Dongpo in the United States. Later he completed the "Su Dongpo Biography" in English. The English name is "The gay: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To quote Lin Yutang as the beginning of my article, "Knowing a person, or not knowing a pers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whether he is a generation or not.
"Su Dongpo Biography"; Read group books; Experience life;
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17.11.142
G633.33
A
1672-9129(2017)11-0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