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研究

2017-04-07 21:52张等菊江洧
高教探索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育部广东省设置

张等菊+江洧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建构于“供给”与“需求”矛盾关系上的一种改革动力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在制度发展中寻求优化专业布局的良策,推进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广东省作为经济发展大省及职业教育重要基地具有个案研究的典型性。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其与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结构错位问题,继而探索了解决此问题的基本路径,即通过建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建立专业认证组织、建立基于产业适切性的专业“正负清单”制度等方式来调节高职教育与区域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效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专业设置;区域经济;适切性2016年12月2日,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刘延东指出:“把职业教育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就业大格局中来谋划,深化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主动服务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供给侧改革”是建构于“供给”与“需求”矛盾关系上的一种改革动力机制,其重心是优化供给侧结构、调整利益布局,促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也需要以此为原理,优化专业设置布局,实现专业与产业经济对接,克服专业设置中的盲目跟风、闭门造车、重复设置、过度教育等问题,要保持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之间的适切性,解决“结构性失业”、“结构性浪费”等供需错配问题,保持劳动力供需间的良性互动和动态平衡,最终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政策分析

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主要以教育部的政策为依据。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高职院校还未形成专门的专业设置指导目录,其专业开设基本上按照当时本科的专业目录进行,只是学制有所差异而已。直到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已接近“半壁江山”,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才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发展。然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日益紧密,规范化的专业设置政策就显现出了僵化的特征,因为高职院校没有自主选择目录以外专业的权利,也无法根据产业萌生的新岗位设置新兴专业,尤其在纵向教育系统中,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上下沟通衔接,成为了一种“断头桥”,高职院校专业同质化日益突出。

2015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以下简称《目录》),进一步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发展,专业目录在渐变中有一定调整,两次专业目录之间的具体变化见表1。

2015年专业目录设置呈现以下趋向:第一,逐步扩大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新《目录》规定非国控专业申报只需采用备案制,只有国控专业才采用审批制。第二,构建了纵向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定了多个专业可以实行中职—高职或者高职—本科对接,打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通道。第三,紧跟产业发展,建立了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以后每年增补一次专业,每五年修订一次专业目录,同时也增设了专业退出机制等要求。如2016年,根据行业与学校的提议,教育部研究决定新增补“食用菌生产与加工”、“ 权籍信息化管理”、“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13个新兴专业。新的专业设置政策逐渐从政府“权力一元”的思维框架转向了基于市场需求的多元选择路向,为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区域或行业铺垫了“周道如砥”的宏图大道。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分析研究——以广东省为例“高职院校必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不仅是一个高屋建瓴、纵横阖闾的顶层设计,也是一种全纳化的理论构想。那么这一命题是否具有现实合理性?广东省作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支柱省份,劳动力市场活跃,产业转型升级快,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紧密相关,尤其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方面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态势。截至2016年9月份,广东有79所高职院校,数量稳居全国第二,也超过了本省的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因此我们将以广东省作为典型个案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剖析其现有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切程度,进而为其主动服务能动转换和灵活对接劳动力市场寻求自觉化的发展道路。

·高职研究·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性研究(一)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化态势及就业结构分析

广东是国内第一经济大省,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也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根据《2016广东统计年鉴》显示,广东省自2000年至2015年,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其中第一产业逐渐减缩,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由2000年的9.2%下降到2015年的4.6%;第二產业先升后降,2015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8%;第三产业整体趋势属于增长态势,2015年升至50.5%(图1)。

三大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宏观上确定了地区生产的基本结构组成,却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才需求比率。因为现代化生产工具或技术的渗入可能会压缩某个产业的人才需求规模。据统计,2015年,广东省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占22.1%,第二产业占41%,第三产业占36.9%(图2)。

从图1与图2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各产业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与其劳动力规模之间总趋势趋同,但在具体数据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也需要从微观上掌握各产业的劳动力需求规模,这样才可以在人才培养时作出适时规模的动态调整。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研究

根据2011年7月22日颁布的《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广东省的职业发展规划主要分为两个五年的两步走:到2015年,基本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全省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达到100万人;到2020年,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面向更广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的50%以上,全省新生劳动力实现全面由职业技术教育开发配置,全面建成我国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而要构建职业技术教育强省,首先要设计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只有细分化的、特色化的专业结构才能灵活对接产业创新驱动的人才需求。

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在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范围内,根据区域劳动力人才市场需求来开设专业。依据专业与产业对接的主线,首先对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进行分析,其中第一产业中设置专业51个,第二产业设置专业295个,第三产业设置专业401个,总计747个专业(表2)。

广东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教育部的高职专业设置目录中选择部分专业进行招生。教育部共设置专业747个,而广东省招生的专业有407个,且在三大产业对应的专业中的招生权重与教育部也有所不同(圖3)。

截至2016年9月,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招生情况如下:在第一产业中教育部设置为51个专业,广东省招生17个专业;第二产业中教育部设置195个专业,广东省招生135个专业;第三产业中教育部设置401个专业,广东省招生255个专业。广东省高职院校在三大产业中所设置的专业中招生比例见图4。

广东省高职院校在第一产业对应专业中招生占4.2%,教育部专业设置比例为6.8%;在第二产业对应专业中招生占33.2%,教育部专业设置比例为39.4%;在第三产业对应专业招生占62.6%,教育部专业设置比例为53.8%。第一、第二产业中的专业招生低于教育部设置,而第三产业招生远远高于教育部所设置。

为了进一步细化对比,找出广东省高职院校的紧缺和过剩专业,下面将对19个专业大类逐一分析,对比广东省招生专业与教育部所设置的差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教育部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其中第一产业中只有农林牧渔1个大类(图5);第二产业中有食品药品与粮食、轻工纺织等8个大类(图6);第三产业有公共管理与服务、公安与司法等10个专业大类(图7)。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布局: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间存在着结构错位问题

根据以上多维度分析,2015年广东省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50.5%(图1),而就业人数仅占劳动力结构的36.9%(图2),但高职院校在第三产业招生专业占比却为62.6%(图4),高出教育部在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近10%(教育部比例为53.8%),加之外来珠三角务工人员的冲击,第三产业中的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结构性过剩。2016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高职院校专业布点及在校生人数等状况,增加了对专业设置的预警功能(图8、图9)。

通过两项关键数据的专门对比,广东省高职院校现有商务英语、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软件技术9个专业落入了招生高规模及专业连续高布点的区域,而所有专业基本上属于第三产业中的专业大类,对于这些专业必须慎增、不增或撤减,才能够避免教育过度浪费或结构性失业。

三、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切的路径探索根据对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证分析,其专业设置与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错位。比如,第二产业所对应的专业设置较少,而第三产业所对应的专业设置过多,造成了结构性资源浪费。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1)“因人设专业”。比如,许多院校的外语系就是在院系人员不能完全安置的状况下诞生的,导致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剩。(2)根据人才培养成本设置专业。许多院校竞相开办生均设备值低、实训条件要求低的专业,如经管类、金融类等专业,只关乎学校利益不关注学生未来,只顾及入口(招生)不考虑出口(就业)。(3)滋生了一些“泡沫专业”。一些高职院校盲目追求学校规模,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害怕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中丧失机会,因此申报时打出了“多余量”,最后导致设置的许多专业未必适合学校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4)专业设置各校为政,信息不畅,缺乏一定的统筹调控。

以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实质上是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一方的体制机制问题,无论政府高度控制还是高职院校利益追逐都会影响专业与产业的适切程度,只有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体,打通专业设置壁垒,降低“制度性成本”,通过专业评价,逐步与区域劳动力人才质量要求对接,最终才能建成亲产业的专业布局。

(一)建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政府纵向管理为主,“学校自主权”的博弈也基本处于憧憬阶段,政府在教育活动中的“不在场”往往导致政策禁锢、信息失灵。随着“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提出,建构专业设置中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模式刻不容缓。所谓“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指“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个体或群体”。[1]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其利益相关者层次较多。淡化边缘利益相关者后,其混合型利益相关者大致包括政府、高职院校、社会(劳动力市场)、学生。四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实质上代表了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各自利益,也是“管、办、评”的基本主体。各利益相关者应该在“整体利益”层次上有序合作,追求公平、民主与效率[2],共同参与治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见图10。

在共同治理模式中,政府应该从专业设置的“掌控者”变成“调控者”,在“有限权力”下宏观布局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1)从政策上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行为;(2)组建各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对所属专业进行区域内人才培养数量、市场需求规模、开办的条件和必要性等进行评判;(3)建立社会参与机制,联合社会机构开展行业人才需求分析;(4)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数据库,便于跟踪专业发展,同时也为高考填报志愿提供参考;(5)整合省、市教育研究院及其他教育教学研究学会、团体等,建立教育智库,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

高职院校在争取“自组织”的同时,应基于本体发展的责任对专业设置履职尽责。(1)在《学校章程》框架下规范专业设置的各种行为,杜绝各种逐利性专业设置;(2)根据学校综合改革方向和定位来主动调整专业布局;(3)组织各专业教师,深入劳动力市场广泛开展调研;(4)吸纳行业企业资深人士、社会评介机构人员等共同建立校内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发展;(5)整合校外强势资源,打造特色专业群。

社会(劳动力市场)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学校真正与产业经济融合的关键。(1)用人单位应该协助政府做好行业发展分析、岗位能力分析、人才需求分析等;(2)协助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质量反馈与建议;(3)接纳教师进入企业调研或者下企业实践锻炼;(4)选派资深人士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兼职教育教学工作等。以责任者的姿态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活动中去,协同发展,双向共赢。

学生是专业设置的真正消费者和直接利益相关者,然而,一直以來其地位却被淡视。从高考后的专业填报、志愿调配到入校后的转专业申请,学生似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浪潮中,学生在供需双方中的媒介地位愈为重要,他们的参与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其对专业设置的诉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校内转专业。学生申请转专业实质上是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一种倾向性评价。(2)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发展情况(专业对口率、薪资、发展空间等)虽然对专业教育是一种滞后性的验证,但在短的时间差里,还是可以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侧的大致趋势。因此,必须把学生视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汲其建议反哺专业,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彰显利益共同体共同治理专业发展的效力。

(二)建立专业认证组织,开展导向性专业评价

2016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正式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四年制的工程教育进入了国际专业互认体系。而针对三年制高职专业认证,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注重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这与《悉尼协议》中对三年制工程技术国际认证所提倡的人才培养标准化、全球化的趋势十分契合。2016年6月,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台湾龙华科技大学、麦可思数据研究院三方合作共建《悉尼协议》协同应用研究中心,以“先建设、后认证”的思路,按照国际认证的规范对部分专业进行试点建设。[3]专业认证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导向性评价。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国所有专业领域已建立了专业认证制度。专业认证可以“促使高校不断改进专业设置,保障专业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对于即将报考的考生、在读生、毕业生雇主和专门职业的发证单位来说,专业认证表明其专业教学计划经过了评估认证、符合或超过了有关专业团体制定的全国标准”[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尽快参照《悉尼协议》,建立相关专业认证制度;或者以便利的方式向已有的成员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学习;也可以建立第三方咨询或评价机构进行专业质量评估或指导,如法国的“教育高级委员会”等,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中的“管、办、评”分离,多方参与,科学发展。

(三)依据与区域产业经济的适切性,建立专业设置的“正负清单”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据产业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正负清单”制度,建构“亲产业”的专业结构。这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也需要从微观上掌握各产业的劳动力需求规模,做到点、面、线上的各要素全方位对接(表3)。[5]

在建立专业设置“正负清单”制度时,首先,定期研制行业企业分析报告,打通高职教育供给侧与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侧的信息通道,根据“亲产业”状态,对专业进行绿牌、预警、黄牌和红牌四种归类,有引导性地制定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其次,依据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校本专业追踪,如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系统(CHEFS)对毕业去向、就业数量(就业率、专业分析、职业分析、行业分析、用人单位分析、未就业分析)、就业质量、专业预警、能力与知识、自主创业、专升本、校友评价等进行了全方位跟踪。[6]高职院校可以以此建立专业顾客计入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形成专业设置“正负清单”制度,及时调整专业招生规模或增撤专业,平衡人才培养中 “短缺”与“过剩”的矛盾,降低高职教育供给侧与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侧的供需错配成本,一定程度上克服“结构性失业”,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效力。

参考文献:

[1]Freeman 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M].Boston MA:Pitman,1984:231.

[2]贾汇亮.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14-216.

[3]南信院成立《悉尼协议》协同应用研究中心,专业发展“瞄向”国际标准[EB/OL].http://sour.njcit.cn/22/08/c2309a74248/page.htm,2016-06-28.

[4]Lenn M P.The Role and Value of Accredit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ograms,Qual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Registration for Professional Engineers and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R].Seminar Report,1994.

[5]王全旺.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之劳动力市场适切性探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24.

[6]王伯庆,周凌波.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高职高专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

(责任编辑钟嘉仪)

猜你喜欢
教育部广东省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