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s—1950s: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百年溯源

2017-04-07 21:36李晓岩
高教探索 2017年3期
关键词:伦敦大学入学考试证书

李晓岩

摘要:英国独特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普通教育证书制度是由两条支流汇聚而成,一条是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一条是教师学院的考试证书,在古典大学介入考试证书的颁发后,形成了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雏形,最终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渐与第一条支流汇合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入学考试制度。通过对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历史溯源发现,入学考试制度在出现、形成、功能、性质以及实施五个方面独具特色,在其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以及主体动力的共同驱使下最终成型。

关键词:英国;入学考试;证书制度;1850s-1950s英国卓越的高等教育质量为世界各国所瞩目,这与其独特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普通教育证书制度密不可分。那么,英国这一独特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众所周知,事物的开端是极其重要的,其发展初始对其后续会产生重大影响,如同物体的运动,起初促使物体运动的力直接决定了物体运动的方向。英国是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的国家,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起源必定对其现在的普通学校证书制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欲深入探寻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形成的来龙去脉,加深对这一考试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以期对我国的高考改革有所启示。

一、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形成的历史脉络

英国的选拔性考试最早起源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学位考试。而考试在英国真正得到认可并大规模实施则是在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1837-1901),这是英国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时期,是工业革命的顶点,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考试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工具。高校入学考试制度也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在百余年(1850s-1950s)内逐步形成。

(一)伦敦大学:英国入学考试(Matriculation)的发轫

英国大学早在十二世纪就已出现,其时主要受制于教会和朝廷。尽管如此,大学在学校教学、管理、行政人员选举任免等方面仍有极大的自主权,这一传统沿袭至今。[1]到十七世纪左右,随着文艺复兴、新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大学发生一系列的变革,教会实力减弱,朝廷逐渐控制大学;绅士、贵族势力发展迅速,大学教育成为贵族、绅士以及比较富裕的实业家的特权。由此导致长期以来英国大学入学对象首先是英国圣公会成员,其次是考虑学生的“家庭的经济地位、社会门第和血统”[2]。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原来的古典大学已不能满足需要。而伦敦作为首都,人口增多,财富聚集,尤其是“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长期以来为上层社会和国教派教徒所垄断,而激进派、非国教派和功利主义者争取在这两所古老大学中争夺一块地盘又毫无结果”[3],建立一所新大学的呼声日益高涨。1826年集资创办的不受教会管束的新型大学——伦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London)应运而生。伦敦大学是为中产阶级而设的,这是伦敦成为“世界工场”的中心时商业和管理人员职业极大扩张时期越来越富裕的群体[4]。但牛津、剑桥的保守势力以及英格兰教会极力反对,并在离其不到2英里的地方建起了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1836年英国政府将两校合并成立新的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原伦敦大学改成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其与国王学院独立办学,但无学位授予权。伦敦大学作为新型大学,完全不同于牛津、剑桥大学,实质是一所专门的考试机构,负责入学考试和学位考试。在学校成立之初,便成立大学理事会,由政府任命理事会成员。理事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定考试计划。在分析德国和法国的大学教育的基础上,理事会决定在学位考试之前,必须先进行入学考试。自此拉开了英国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序幕。伦敦大学面向所有学生,不问阶级、身份和地位,“目的在于通过考试确定在文学、科学和艺术方面通过教育已经精通的人;同时用学位奖赏他们,作为他们各自的成就和与之相称的荣誉的标志的证明”[5]。

作为一所以考试为主要任务的大学,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最初只是作为大学入学的资格要求,后来却越来越多地得到雇主的认可,将其作为评价考生能力的证据。但仅仅作为考试机构的伦敦大学渐渐招到质疑,认为其“脱离教学,脱离教师”,“甚至在考试领域大学也不能与时俱进”[6]。1900年,伦敦大学改组,兼管考试和教学与科研,成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实体。

·比较教育·11850s-1950s: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百年溯源 (二)教师学院:英国考试证书制度的兴起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后,英国中产阶级人口迅速扩大,对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但这一需求并未引起政府的注意①。况且当时教师地位较低,并未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因而缺乏有效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应付中小学教育。大学同样抱怨中小学教育未能为学生上大学提供充分的准备[7]。以至于当时的首相罗素(Lord John Russell)认为“公立教育的质量是非常糟糕的”[8]。而此时针对初级律师、医生以及神职人员等的资格考试已日益成熟且严格。

1846年一群教师创办了独立的考试团体即教师学院(the College of Preceptors),旨在“通过教育和培养提高私立学校教师的成就、能力,提高中产阶级子女的教育质量,进而提高中产阶级教育的地位”[9]。霍尔(J.P.Hall)在一封建议书中首次提出应该对教师学院的教师所在校的学生进行考试,他认为“每个学校应该选送一定比例的学生(按照一比八的比例)参加考试,并依据年龄分类考试,如12岁以下的學生参加历史、地理等科目的竞赛,14岁以下的学生参加这些科目难度更高些的考试以及一些更高级的科目”[10]。

1850年12月,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私立中等学校②开展的外部考试开始,标志着教师学院由教师考试向学生考试的转变。据学校调查委员会(the Schools Inquiry Commission)报告,1853-1867年间超过9000名考生通过教师学院获得证书[11]。由此可见,证书考试得到诸多中等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支持。它不仅满足了当时中产阶级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教育的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当时优劣不均的中等学校提供了互相比较的标准,促使中等学校更加重视教学。

(三)古典大学:英国普通教育证书制度的雏形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作为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素有保守传统。早在十八世纪中期,两所学校已开始了荣誉学位授予考试。最初的荣誉学位授予是通过辩论进行的,随后增加了一些作为补充的考试。在随后的发展中,考试变得日益重要。以书面考试的形式甄别学生能力、评价学业成就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12]。剑桥大学认为考试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学校的繁荣发展;牛津大学同样已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用它不仅可以甄别学生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13]但这里的“考试”一词专指学位荣誉考试,是只限于本校生的考试,直至1858年牛津大学设立地方考试中心(University Local Examinations),才使“考试”的内涵更加丰富。地方考试中心面向中等学校学生开展考试,由此直接导致英国普通教育证书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而这一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考试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两个人的努力,即福瑞德瑞克·泰姆普(Frederick Temple)和托马斯·阿克兰德(Thomas Acland),尤其是后者,被誉为是学校教育证书之父[14]。

阿克兰德一直致力于提高中产阶级教育质量,最初将中产阶级教育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希望政府能够成立适用于中产阶级的学校,但英国政府不直接介入教育的传统仍未改变。泰姆普建议阿克兰德去寻找大学的支持,他认为教师学院的考试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荣誉感,阿克兰德同样认为它并没有满足中产阶级对教育的设想。而此时,改革古典大学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认为其应为社会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1857年6月,在經过学校委员会的商议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先后接受这一提议,分别成立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University Local Examination)。考试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满足了教师和家长对考试的学术性和公平性的需要,也增加了大学的赞助,赢得了新的、有价值的支持。[15]1858年剑桥和牛津大学开始举办首次考试。考试依据考生年龄分为两个水平,低级水平的是15岁以下考生参加,高级水平的是18岁以下考生参加,对于通过高级水平考试的学生授予准文学士学位,并对通过考试的低级水平和高级水平的学生授予证书。这主要是“为了迎合中产阶级对教育的需要”[16],它不仅可以使中产阶级家长了解每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可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凭证。1873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又联合成立牛津剑桥学校考试委员会(Oxford and Cambridge Schools Examination Board)。

(四)SSEC:英国普通教育证书制度的建立

伦敦大学在1900年完成从考试向教学和科研的转型后,1902年成立伦敦大学校外推广委员会(University of London Extension Board),专门负责入学考试和中等学校督导。1903年,北部大学联合入学考试委员会(Northern Universities Joint Matriculation Board)成立。据统计,进入20世纪后,社会上各种独立考试机构日益增多,最多时已达100多个[17]。面向中学教育的考试机构的增多加重了学生的考试负担,也加剧了各地方考试委员会间的竞争。1911年教育部咨询委员会的阿克兰德报告(Acland Report)[18]发布,报告指出各考试委员会之间的服务范围因地理位置的重叠而导致混乱和冲突,需要政府在考试制度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减少中等学校考试,促进各机构间的协商和合作等。事实上早在1868年学校调查委员会发布的汤顿报告(Taunton Report)中就曾建议设立考试委员会,主要“负责学生考试、教师候选人的考试和颁发证书,发布有利于学校改进的教育资料的年度报告”[19]。直至1917年,教育部成立中等学校考试委员会(Secondary Schools Examination Council,简称SSEC)。

SSEC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和监管当时100种左右的考试。委员会决定采用两级证书考试,第一级是学校证书(School Certificate),是由学了五年文法学校课程后的16岁学生报考,旨在测试普通教育水平;第二级是高级学校证书(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是由继续学习两年之后的18岁学生报考,即在第六学级(Sixth Form)时进行,主要用于毕业、升学、就业。学校证书考试不仅起到了统一学校课程的作用,而且对英国的英才教育理想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委员会还提倡大学取消所有的大学入学考试,由高级证书代替,但因其职权所限并不能对大学入学考试作出更多建议。

1918年,学校证书制度正式实施。一些大学开始承认学校证书在大学入学时的作用,但各校要求不一,并出现了大学入学考试和学校证书考试并存的局面。由于大学入学考试严重影响了中学课程教学,委员会多次建议各大学停止入学考试。1943年,诺伍德报告(Norwood Report)[21]发布,报告继续呼吁由学校证书和高级证书代替入学考试,同时建议将这一考试更名为“学校离校考试”(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可以更好地满足升学和就业需要。考试的性质是资格考试,即仅测试学生是否达到一定的条件,而不是学生间的竞争性考试。学校离校考试可以作为大学入学的资格,而且只要想进入大学的人,不管学生是否来自文法学校,或业余自学、技术学院、成人教育等,都应该有机会通过这一考试进入大学。但委员会的建议并没有被立即采纳。

“法久必弊”,考试制度在英国教育领域运行已百余年,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已引起一些人士的重视。他们极力提倡废除学校考试。1948年4月,教育部正式对外宣称考试在促进智力发展、维持智力品质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由此表明政府对于考试的支持态度。但考试改革已成为弦上之箭,随之浮出水面的是普通教育证书考试(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简称GCE)。时任教育部长乔治·汤姆林森认为,在GCE中应该设置普通水平(Ordinary Level,简称O-Level),主要用于作为授予学校证书考试荣誉学分的标准,不管学生是否继续学习第六学级的课程或者学习其他职业课程都可以参加这一考试;设置的高级水平(Advanced-Level,简称A-level)相当于高级证书,用于获得大学入学和奖学金资格;同时取消学科组考试形式,代之以单科考试。参加考试的学生也不再局限于在校生,而是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皆可参加,包括成人教育等,进一步扩大了考生范围。1950年新的GCE正式出台,1951年实施其第一次考试,1952年政府正式发布并重申GCE的目的和标准,这也标志着英国现代证书制入学考试制度的最终确立。

二、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形成的特征分析

纵观英国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起源历程,可以看出其主要由两条支流汇聚而成,一条是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一条是教师学院的考试证书,古典大学则把这一支流进一步提升、扩展,形成现代英国普通教育证书制度的雏形,进而在政府力量的推动下两条支流合而为一,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普通教育证书制度。从这一出现、扩展、汇合、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出现、形成、功能、性质以及实施五个方面独具特色。

(一)入学考试制度最先出现在新型大学

基于古典大学的先行成熟发展,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只能最先在新成立的伦敦大学出现,其深层缘由有四个:(1)古典大学的保守。经过七百年发展的古典大学,已形成了稳定持久的入学制度,而这一套制度仍然能够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对于具有保守传统的英国来说,古典大学仍然固守原有的入学制度就不足为奇了。(2)贵族阶层和国教派的联手抵制。作为整个社会的统治阶层,贵族和国教徒希望继续保有自己地位的优越性,以及享受高等教育的纯粹性,而且在当时有一种非常强有力的观点,认为“在广大人口中文化程度过高,对既定的社会秩序是一种危险”[23]。因而贵族阶层和国教派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抵制运用具有公平性质的考试。(3)政府的权宜之计。由激进派、非国教派以及中产阶级利益代言者集资创办的伦敦大学和由国教派、保守派创办的伦敦国王学院在激烈的相互竞争之下,政府最终无奈采取一个折衷方案,将特许状“授予文学和科学方面的著名人士,组成主考人委员会……这个机构定名为‘伦敦大学”,而两个学院的学生“准予参加考试,并根据他们的相对成绩分级”[24]。可见,伦敦大学作为专门的考试机构是处理两个学院棘手关系的无奈之举,但却无意中开创了大学入学考试的先河。(4)其它欧洲国家的典范。考试大约在十八世纪中期进入欧洲,英國是欧洲最早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采用笔试的国家。但联邦德国(以普鲁士为代表)、法国等则优先建立起相对完备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如法国,在经过大革命推翻法国贵族世袭制度后,由拿破仑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教育制度,并在1808年“效仿中国开科取士的办法,设‘业士文凭考试(Baccalauréat,简称Bac)”[25],或称“会考”,使其成为正式考试,通过者则可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而且当时的会考考试由大学组织,并颁发合格证书。一心要打破传统的伦敦大学并不屑于借鉴剑桥和牛津大学的考试经验,而将目光转向国外,提出要设置大学入学考试,以尽可能满足更多人的教育需求。由此可见,在国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英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应运而生。

(二)入学考试制度形成决策的科学性

英国政府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介入教育后,其所采取的重大举措都是科学决策的结果,入学考试制度的形成也不例外。在SSEC成立之前,1868年负责调查文法中等教育问题的汤顿报告已提出政府介入考试管理的相关建议,1911年针对地方考试委员会间的竞争再次发布阿克兰德报告,而在SSCE成立后,更是针对考试问题多次展开调查,并提出改革建议,较为著名的是1943年的诺伍德报告,最终促成入学考试制度的形成。这些报告都是从具体的现实问题出发,由政府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负责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委员会将在一定时间后发布调查报告,并提出相关改革建议。这种建立在充分的论据和严密的推理基础上的决策方式大大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使得入学考试制度得以稳步形成。这一科学决策的过程与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密切相关,“英国人对于任何未被经验证明的事物,都习惯于用一种冷淡的、漠然的态度对待,决不像有些民族那样轻易地热烈拥抱一种新理论或扑向一种新事物”[26]。正是这样的精神和态度,使得英国人在解决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经典或权威,而是面向实际需要,从对事物本身的研究中寻找答案”[27]。他们崇尚经验,注重实证,讲求实效,因而要想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使改革得以逐步推行。当然,这一决策过程也会使得改革过程较为缓慢,因为委员会的改革建议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政府制定改革方案,经过公众讨论、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后才能最终在实践中推行,如从1868年汤顿报告提出政府介入考试管理,直至1917年教育部才成立SSEC,历经近半个世纪。

(三)大学入学考试承担多重功能

大学入学考试承担多重功能:毕业、升学、就业和中等学校质量评价。受英国传统的下构型学制的影响,认为只有大学毕业才是最后的课程结束,才可以毕业。[28]也就是说,英国普通教育阶段并没有“毕业”的概念,因而中等学校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对其学习经历的相关证明,而大学入学考试则满足了这一需求,考试证书可以作为学生中等学校学习结果的凭证。伦敦大学组织的入学考试,除了作为进入大学各学院学习的通行证外,还可以作为就业的凭证。教师学院学生考试的提出者霍尔也已经意识到国际贸易的增长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位,企业雇主急需能够胜任新职位的员工,而考试恰为他们提供了极好机会,满足了他们对新员工评价的需求。[29]中等学校质量评价的功能则是从教师学院开展的考试延伸出来的,满足当时中产阶级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促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而这一功能也一直延续至今。大学入学考试之所以承担多重功能主要在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需求,升学不再是学生参加考试的唯一目的,他们需要通过考试来证明其受教育的经历,以为其就业提供资格证明;而工业发展也使得雇主需要更高素养的工人,因而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甄别雇工;同时由工业发展所产生的中产阶级,他们期望接受能够符合他们阶层需要的教育,需要考试来评价中等教育的质量优劣。总之,考试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承载,自然成为各方竞相利用的工具,在各方力量综合作用下,使得大学入学考试身兼多职。

(四)大学入学考试性质是资格考试

英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在其起源阶段是属于典型的资格制度,如学生在通过伦敦大学组织的入学考试后,可以进入学院学习,而无需再经过选拔或考试。在普通教育证书制度发展初期,只要获得高级证书即获得在大学继续学习的资格。英国为什么形成的是资格性质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在此试图解释一二。一方面,这与英国大学的传统有关。英国古典大学的入学就是资格性质的考试,只要考生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达到一定水平即可录取,而不是对考生成绩进行排序,择优录取。选拔性考试的传统,主要来自于古典大学的荣誉学位考试,这种考试的本质同样是资格性质的,即相关考试科目通过即可,通过不同科目的考试则获得不同等级的荣誉学位证书。因而新兴的大学入学考试在传统考试制度的路径依赖下依然是资格性质的。另一方面,大学入学考试是选拔制度还是资格制度,还要受制于高等教育资源的供求关系比例的影响。如果“能”上大学的人的数量远多于大学所能承受的数量,那么高校就要对报考人员进行筛选,并择优录取,由此必然形成的是选拔制度,反之则更可能是资格制度。在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受英国下构型学制的影响,中等学校(主要是部分文法中学)为满足大学招生服务,但能进入这类学校的学生并不多,再加上大学注重家庭经济条件、地位、门第的环境下,大部分适龄学生并不具备上大学的条件。在二十世纪后,随着政府对教育的不断介入,英国形成相对完备的学制体系,但仍然实行资格制度,主要原因在于“能”上大学的人仍然很少,而这个“少”主要是由于教育的提前分流导致的,即经过英国的“11岁考试”后只有少部分人进入专门进行精英教育的文法中学,也只有这些人才有机会进入大学。这为英国实行资格形式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奠定了基础。随着后期教育的发展,“能”上大学的适龄学生增多,入学竞争激烈,英国已不再是单纯的资格制度了,而是在“资格”前提下的选拔制度,即一些竞争激烈的大学或专业开始增加入学考试,以进一步筛选学生。

(五)公共考试机构组织实施入学考试

考试与教学分开是英国入学考试制度的特色,在其起源的时候这一特色便已形成,为什么英国首先出现的是公共的考试机构,并由此形成路径依赖,而不是形成如我国一样的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政府的间接管理。英国政府的教育管理特色是间接管理,即主要通过颁布相关政策以及拨发经费两种方式进行管理。但常常在事物发展初期的时候,政府是放任的,他们认为最好的教育管理方式就是最少的管理它們,直至事情发展到非政府介入而不能解决问题时,他们才颁布相关政策等实行间接管理。伦敦大学就是政府无奈介入后的“产品”,但它也仅仅是规范伦敦大学的“考试属性”,而并不直接介入其考试的相关组织和实施。而在各考试机构之间竞争激烈、矛盾重重时,也才有政府介入成立的SSEC作为中间组织负责协调各考试机构关系。因而当时英国政府在教育上被动应激的管理方式很难主动提出组织统一考试。(2)民间的兴学传统。二战前的英国大学几乎没有一所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创办的,而且国家也很少为大学提供办学经费。[30]民间团体、个人或出于宗教信念,教派争斗,或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等等捐钱、捐物,甚至捐送房产等。英国民间兴学的传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民间兴学可以看作是英国向往自由的传统的佐证,教育是个人或团体(如某一个阶层)的事情,因而需要个人或团体解决,不需要政府的干涉(即使需要,政府也不愿介入),这种干涉被认为是对其权利的侵犯。如中产阶级非常珍视他们的个体独立性,他们期望自己为子女的教育“买单”,而不需要也不希望政府的资助,因为这样会降低他们的阶层地位。[31]这种传统致使考试只能由公共考试机构组织实施了。(3)大学的充分自治。英国向往自由的传统的另一个佐证就是大学的充分自治,这与民间兴学传统有直接的联系,即自己拥有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在充分自治的前提下,大学才能设立地方考试委员会,以满足中产阶级的需要,才能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决定学生入学的条件和方式。另外在这些必然因素的基础上,也有一些偶然因素进一步促成了公共考试机构的出现,如教师学院最初开展中等学校证书考试则是因为面临财政危机,欲通过收取考试费度过难关。[32]总之,公共考试机构在诸多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形成了英国独特的入学考试制度,并延续至今。

三、英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形成的动力分析

英国大学的入学考试制度历经百年得以成型,其形成的内部动力是社会各阶层对享有平等教育权的渴求,外部动力是工业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而政府则在这一制度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主体作用。

(一)打破阶层藩篱是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形成的内部动力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克博(Harold R.Kerbo)曾说:“社会分层体系和职业地位等级体系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精神健康和平均寿命,以及更多其他的东西。”[33]作为具有保守传统的英国,其社会分层体系和职业地位等级体系对人们的影响尤甚,在教育中突出的表现为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英国的高校出现较早,在其早期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入学主要依据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社会门第和血统,他们是贵族和绅士的子弟,或者牧师的后代。伦敦大学为了打破这种限制,争取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在借鉴德国和法国等国家的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英国大学入学考试的先河。但这个考试并不是真正为了实现公平选拔,其本质则是为了满足新兴的上层中产阶级的利益。即便后来师范学院和古典大学举行的证书考试,初衷仍然是为了满足中产阶级的需要,一方面使家长能够了解各中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获得的证书又成为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等子女仍然极少有机会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到19世纪下半叶,由于产业工人的壮大,工人阶级与有产者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工人阶级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和对公平教育的呼吁导致政府不得不开始考虑他们的利益。但精英教育的理念使得下层学生很难通过正常考试进入有名望的大学。诺伍德报告的发布为各类学校的学生争取了同样上大学的权利,最终形成了面向所有学生的普通教育证书制度。由此看来,这一不断打破阶层藩篱的入学考试形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教育机会公平的过程。

(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是入学考试制度形成的外部动力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上升,不仅形成了新的中产阶级,对工人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成为就业的新门槛。而原来古典大学进行的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入学考试主要旨在选拔教职、司法以及政府人员等,这些远不能满足对社会所需人才的评价。新兴的中产阶级同样希望他们的子女能够在新兴产业中谋得职位。而此时科学教育的倡导者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同样大声疾呼“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认为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一种生活工具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科学知识与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几乎没有哪一个工商业部门不是或多或少地依赖于某种自然科学知识”[34]。因而,伦敦大学在借鉴德国、法国的入学考试制度后,认为考生必须通过四门科目的考试,包括古典语、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化学、植物或动物学任选一门[35],其后又增加近代地理等学科,进一步扩大了考试科目的覆盖面。这些考试科目的增加不仅由于科学等相关学科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在于它们在工业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工业革命后英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即“个人主义倾向在英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6],人才的个性化逐步得到雇主的认可。于是古典大学在开始进行证书考试后调整其考试科目,将其分为必考(即初试)和选考两部分,必考科目侧重于学生基础能力的评价,而选考科目则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使其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而SSEC的考试科目则采用学科组的形式,包括人文学科组、外语学科组和科学与数学学科组三组。考生需要报考三个考试组的科目,每组至少要通过一门,总共至少通过五门才能被授予证书。后来艺术、音乐、民用科学及其它实用学科等也逐渐得到认可,作为第四组被纳入证书考试科目范围。学科组的形式同样满足了学生基础能力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但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总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潜在地促进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尤其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三)政府的介入是入学考试制度形成的主体动力

英国政府之前长期奉行对教育的不干预或少干预政策。一方面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政府作为强权机构介入教育,会侵犯个人自由的受教育权利;另一方面,国内贵族阶层等保守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而竭力反对政府承担教育发展的责任。但随着国内人口激增,教育供给不足,由此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不得不介入教育管理,自此以后国家开始过问、干预公共教育。二十世纪初,数量众多而无序的考试机构对当时的中学教育形成了極大的压力,强烈需要政府的介入对其加以规范。随后SSEC成立,加强了对现有考试机构的管理,减少考试机构数量,规范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中等学校考试制度。但各大学自己组织的入学考试严重干扰了中学的课程与教学,也阻碍了中等学校考试制度的实施。政府开始一方面改革中等学校考试制度使其能够满足大学入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不断敦促并建议各大学放弃自己的入学考试,统一采用中等学校考试制度,直至1950年GCE的出台,英国特色的入学考试制度终于得以确立。作为全国范围内相对统一的入学考试制度,若没有政府的介入,是不可能形成的,尤其是在英国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下。政府在这一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经历了伦敦大学——师范学院——古典大学——SSEC的变迁过程,英国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从这一起源历程可以看出,现在的普通教育证书制度的许多特征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已经出现了,这些特征是在政府与大学、传统与变革、特权与平等的互动中形成的,是根植于英国独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而自然生发出来的。

注释:

①当时社会阶层观念严重,壁垒森严,主要存在三个阶层即上等、中等、下等。公学(public schools)主要为上等阶级服务,并与大学紧密联系;下等阶层主要是进入由教会组织或政府资助的初等学校(elementary schools),这类学校非常多,旨在提高基层民众的素质。但针对中产阶级的教育是极度缺乏的,他们并不屑于进入适合于下等阶层的初等学校,认为这些学校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渴求像上等阶层一样拥有自己的阶层教育体系。

②当时的这些私立中等学校大多是以为中产阶级教育服务为宗旨的,教师学院的考试极大地满足了中产阶级对其教育效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泰金.英国的高等教育历史·现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8.

[2][17][28]贾非.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16,116,114.

[3][30]王承绪,徐辉.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283,268.

[4][6]Negley Harte.The University of London,1836-1986[M].London:Athlone Press,1986:61-62,138.

[5][35]王承绪.伦敦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37-38,34.

[7]On Education and Educators[J].The Educational Times,1848(1):60-61.

[8][9][11][16][29][32]Richard Willis.Testing Times:A history of Vocational,Civil Service and Secondary Examinations in England Since 1850[M].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13:79,80-81,86,90,82,81.

[10]When Swotting Started [N].Daily Telegraph,1981-08-03(6).

[12]J Lawson,H Silver.A Social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England [M].London:Methuen,1973:257.

[13]王立科.英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7:67.

[14]W S Fowler.The Origin of the General Certificate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59(7):140-148.

[15][31]John Roach.Public Examination in 1850-190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2:74,40.

[18]A H Dyke Acland.Board of Education Report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Examinations in Secondary Schools [EB/OL].[2016-08-29].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 acland1911/ acland11.html.

[19][20][23][24]王承绪.英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21,163,382,217.

[21]Cyril Norwood.Curriculum and Examinations in Secondary Schools[EB/OL].[2016-08-30].http://www.educationengland.org.uk/documents/norwood/norwood1943.html#04.

[22]School Examinations [N].The Times,1948-04-26.

[25]康乃美,涂礼熊,杜嵩全.中外考试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7.

[26]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和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45.

[27][34][36]易红郡.英国教育的文化阐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6,72,20.

[33][美]哈罗德·R·克博.社会分层与不平等:历史、比较、全球视角下的阶级冲突(第七版)[M].蒋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

(责任编辑陈志萍)

猜你喜欢
伦敦大学入学考试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出生率下降 日本中学出新招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入学祈祷(环球360°)
收录证书
日本加强大学入学制度改革 注重学生的可塑性
语言教育的世界课堂——伦敦大学学院
伦敦大学建立与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