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才
摘要:目前,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本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02-0038-04
多年来,深入教学一线听课教研,经历了思品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教研能力。现将自己在教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一)偏离“生本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师主宰课堂,包揽过多,对知识的归纳整理,缺乏探究过程,教师直接给出,剥夺学生的思维过程。
2.学生参与度不够。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方面存在着盲点,学生参与少,甚至不参与。其原因还是教师的问题。一是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探究问题时间短,过于简单,不够深入。三是有些教师不敢放开,总是按照已有的教学设计思路走,按课件设计走。
3.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没有保障。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又怕完不成预定任务,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课上交流学习的时间很短,有的老师根本不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4.教学脱离学生生活体验。教学要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教学选用的情境、案例材料要尽量离学生生活近点,让学生觉得就是自己的生活,不能只盯在知识的传授上,要把着眼点放在学生今后人生的发展上。
5.注重师生交流,忽视生生交流。有的教师课上只注重师生交流,忽视生生交流。生生交流形式是很多的,如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问题,补充问题,生生互帮互助等
6.小组合作形式化。合作时成员没有具体分工,合作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的时间过于短暂。有的教师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急于自己给出答案,或者在学生回答讨论结果时,仅是优生回答,学困生靠边。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能是小组共同智慧的结晶吗?
(二)落实“三维目标“不坚决
注重探究过程,忽视探究结果。思想品德课教学,问题的提出一般都来源于情境材料。问题的结论都来源于师生对情境问题的分析探究。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喜欢用情境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花大力气探究,却忽视探究结果的归纳,吝啬结论的板书或投放,因而影响知识目标的落实。
注重知识讲解,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居于首位,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教学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教学过程的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形成和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割裂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违背课程标准的。还有的表现为忽视情感教育。对关系国家尊严、感恩、榜样、国耻等内容的教学时,不够严肃,缺乏情感。如表演不投入;课堂缺乏应有的氛围;师生不能形成真实的心灵碰撞;学生发言不是真情告白、真实感受,以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成为泡影。
(三)研究教材和教法不够,弄不懂教材的真实意图
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如教材对教学内容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编排的,但有些教师教学偏离这种思维模式,对“为什么”教学时强调不够。
不能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表演法是一些教师在教学时热衷使用的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一定要慎用。在多年的听课中,很难找到表演法的优势。因为多数表演是学生的表演,很难把握表演的质量,只能流于形式,或嘩众取宠,一笑了之。使一些本来非常严肃的问题儿戏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两代人的对话》中,子女应如何与父母沟通?如果让学生表演,就很难想象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如果我们用播放视频的方法或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说说该如何沟通的方法,效果一定很好。
(四)教学流程的整个设计不精细
1.导课方面
授课时导课是十分必要的。可有的教师常常把它做大,如用故事、案例、视频等情境导课,就会用时较长。但有些教师在探究具体教学内容时,还得再展示新的情境材料进行探究分析。结果导致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大家想想是不是可以通过导课时所用情境材料,直接步入教学内容的探究呢?不言而喻,是可以的。总之,导课要控制好时间,还要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
2.教学环节方面
教学环节不严谨,教学内容之间没有逻辑性。一节课没有一定程序,教学内容之间没有过渡语言,使得教学内容杂乱无章,没有逻辑性。以《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为例,从正面说明应当如何设计教学环节。
(1)首先从生活人手,分析邓亚萍的挫折与成功,然后让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的挫折或困难,师生归纳总结“挫折与人生相伴”。
(2)师导:我们知道了挫折与人生相伴,那么什么是挫折呢?师生总结概括挫折的含义。
(3)师导: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挫折,那么造成挫折的原因有那些?师生概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
(4)师导:既然挫折不可避免,那么我们遇到挫折该如何面对?师生归纳总结:“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5)师问:我们了解了以上有关挫折的许多道理,想一想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经历,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有何感受?
如果这样设计会使教学有层次性,思路清晰,让人听了不感到乱。
各环节中不能出现重复的内容或活动。在前一个环节中做过的活动,不能在下一个环节中出现类似的活动。如,上个环节让学生列举了大量事例而在下一个环节中为了探究某一问题又让学生列举类似的事例。如果需要,我们可以直接运用上一环节提供的资源即可。
3.重点与非重点方面endprint
时间搭配不合理,避重就轻。如有位教师在讲《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时运用了“苏丹红”案例。让学生谈自己查找的含“苏丹红”的产品有哪些?“苏丹红”产品有哪些危害?结果学生举了很多,用了很多时间,影响了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在这里只要说明含“苏丹红”的产品对人和社会产生的危害就可以了。
教学中对深层次问题的探究少、思考少,或者教学平铺直叙,蜻蜓点水,教学过程没有高潮,没有亮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均衡用力,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简单问题复杂化。有些教师把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辅助手段复杂化,使教学人为地增大学习量,浪费了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教学应不唯教材,但不能脱离教材,辅助手段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喧宾夺主,要学会优化整合。
4.材料运用方面
材料过多过长,重复罗列,都会浪费教学时间。因此,材料运用需要教师精心筛选。长材料要精剪,能用一个说明的,不用第二个,因为读材料,分析材料都需要时间。当然需要列举才能说明的问题除外。
5.问题的设计欠思考
问题的设计关系到对问题的探究深度与效果。这也常常是教师遇到的难于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如有的老师在讲《弘扬民族精神》的导人时提出:“我国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有哪三位宇航员?”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提出“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你有何感受?或说明了什么?”更有意义。又如,在《难报三春晖》中,为了说明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孝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教师提出“你同哪些人住在一块?”就不如提出“你的家人有哪些?”更易说明问题。
6.练习设计方面
我们有些教师习惯于授完课后,布置一些练习,如选择、简答、论述等以巩固提高。应该肯定,这一环节对学生巩固、运用知识起着非常必要的作用。但在新课程下,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第一目标,这样理解或安排就显得较为狭隘。巩固、运用、体验、感受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随着教学进度,水到渠成地得到落实。
课下练习不要过度加重学生负担。思想品德课要努力实现轻负担、高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为代价,不能立足于课外与其他学科争时间,更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应走“内部挖潜”的内涵发展之路,变“粗放型”教学为“集约型”教学,要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五)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
(1)辩证思维方面:如,在强调作为消费者享受应有权利时,一定要强调作为消费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做个文明的消费者。又如,在维护自己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自己也不要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2)发散思维方面:如在讲“校园安全时”,有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面对可能存在的學校安全隐患,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一个是“面对可能存在的学校安全隐患,你认为应该如何防范?”。请老师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有何不同?一比较便可知道第二个问题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够。
大家知道: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有的教师就把教材扔到脑后,学生不看教材不读教材,失去了“教书育人”功能。因此,我们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再去拓展教材,发展教材。如《难报三春晖》,教材中75岁的吴大妈到市妇联投诉5个不孝儿女的案例。材料非常典型,教师要抓住这个材料深挖,要引导学生,把吴大妈丧夫后将5个儿女养大成人的艰辛和5个儿女成家后生活上的“以泪洗面”讲到位。让学生从感官到理性,从可怜到同情,实现情感上的提升。真正入脑、入心、入理,去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种下“难报三春晖”的报孝之心。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真正人情人理,必然使课堂出现高潮,产生亮点。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正是这些。
(七)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合理
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教学没有辅助手段(课件、导学案、等),甚至连板书也不用,大家应该清楚课件代替不了板书的作用。另一种倾向是教师完全依托课件教学,将教学模式化、教案化。有些教师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他们将课前设计好的课件,投放到大屏幕上,按课件程序一一展示,教学过程成为教师读课件、分析课件的过程。整堂课投放的材料很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但给学生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或感受。课堂互动不起来,没有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起不到应有作用。我们应当知道多媒体设备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利用它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有的教师教学技术不熟练,多媒体技术不过硬,不会用,画面对比度不明显,看不清;图片、漫画、视频、文字材料过多,更换频率过快。
(八)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师生对话不够放松。激励评价的语言很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调动不够。
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精炼,碎话过多,语速过快,语言没有力度,没有磁性,没有激情,教学不用普通话等,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对策
总体来讲,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提高教师的生本意识,加强学习和研修,提高教师核心素养,做好培训和示范引领。广大教师要进一步研究教学,深化课堂改革,在教学各个环节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
(一)教学设计方面
第一,要把教材“读熟、撕烂、整合”,把教材当作我们手里的面团。把握准框题及框题内的小标题,这就是本框题的骨架。第二,把握课标(三维目标)比教材内容更重要,教学设计要以课标为基准。第三,要先稳妥后创新,优化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第四,要充分预设,最大限度地想到各种可能,防止各种课堂“意外”,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技术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一定会用,传统教学手段一定常用(挂图、小黑板)等。值得注意的是:一是任何教学手段一定巧用,它们只是工具,教师才是使用工具的主人,不要被工具所累。二是牢记“科学、合理、简便、实用”的原则。endprint
(三)教学方式方面
第一,教学方式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这是判断教学方式是否合适的唯一标准。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等仍是初中思品课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第二,用什么方式,都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作为教师比较熟练地掌握一两种教学方式是完全有必要的,要努力做某个领域的引领者。
(四)学习环境方面
第一,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兴趣的学习是很可怕的。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才会出成绩。第二,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三,课堂气氛既活跃又和谐,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兴趣、机会、气氛组成了学习环境的三要素,也是我们讲课、观课、议课的重要着眼点,新课改就是要学生敢说,敢问,敢做。
(五)课堂调控方面
第一,按教学设计组织教学的同时,注意课堂活动的引导,放得开、收得拢。第二,发现并利用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活动。要注意的是:第一,整个課堂的发展要按照预设的整体思路走,但不是死板的模式,电脑化的程序,要留有余地,有“框量”,要懂得“布白”的艺术;第二,放不开,课堂气氛拘谨,学生思维受限,收不拢,一盘散沙,和教学渐行渐远,这里有民主集中制的味道,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味道,最好的办法是定规矩或者游戏规则(时间、地点、人物、问题等);第三,无论考虑多周全,预设与生成也不会完全一致,“发现、包容、利用、引导”才是法宝。
(六)过程评价方面
第一,引导、调控课堂活动,引导创新与实践,进行有目的的评价。第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开展多样化、个性化评价。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评价要真诚,发自内心,不能敷衍;第二,评价要及时有效;第三,评价要起到积极的效果,不是一棍子打死,哪怕学生出现了错误,要保护他的学习热情。第四,特别要注意对学困生的评价,运用好了,也许会喜欢上你的课。
(七)教学效果方面
第一,积极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第二,形成并掌握知识与技能;第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值得注意的是:思品课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看出效果的,尤其是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效果,理想的思品课应看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看重对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指导作用。
[责任编辑 韩四清]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