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游民意识”

2017-04-06 08:41戎胜楠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游民三国演义水浒传

戎胜楠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游民意识”

戎胜楠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传统的宗法社会,自给自足,人口极少流动,众所周知周代实行的井田制下,划分的士农工商既是一种职业又是一种身份,农民都被固定在其特定的区域之中,几乎不流动,所以这个时期是没有游民的。但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职业都发生了改变,游民也就此产生。

游民;游民社会;游民意识

在宋代以前的社会中,游民就是社会组织中的一部分。宋代是一个转折点。在宋代的社会结构中,基于土地政策的调整、国家控制力的减弱、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个不受社会正常规范与秩序约束的群体——游民群体出现并发展迅速。王学泰先生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等著作中谈及“三国气”、“水浒气”就是近百年来弥漫于社会的‘游民气’[1]。他说的游民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民意识。游民处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生活是及其不稳定的,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基础,士农工商的划分使其饱经歧视,他们可以说是被正统的社会体系排除在外的一群人,他们为了不让自己保持孤立的状态,必然要寻求新的联合,在这种联合下会产生适合这类群体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大体相同,这种为大家所共通的一种观念我们将其定义为“游民意识”,这是他们内群体的文化特征。

一、游民意识分析

游民既然算作是被社会抛弃的人群,他们是脱离了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网络的无根一群、是脱离了宗法家族和主流社会有效控制的一群,这就决定了他们意识的特征必然是要反对当下的价值体系,即在传统的规定之内反传统。他们以反抗、破坏这个社会为宗旨,反对传统观念与社会存在中既定的东西。他们毫无固定职业和住所并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不过对于他们来说,生存才是最关键的,故而毫无顾忌地与恶为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游民的特征:

(一)第二初级群体建构意愿浓厚——拉帮结派

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游民失去了家族依靠,远离了故土,又无一定职业,他们在原初级群体中无法得到自我情感的满足,为了生存,只好通过结拜、拉帮结伙来互相提携,求得发展,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他们受人轻视,在社会上处于孤立地位。但是,越孤立越增强了帮派的凝聚力,使其帮派意识越强。这就是所谓内外群体的制约与发展。

《水浒传》叙述了在北宋末年一百零八名草莽性格人物如何因缘际会、投奔梁山,在梁山泊忠义堂上歃血誓盟的故事,这一百零八名人物不论其社会阶层、性别、出身、地缘、职业,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二初级群体。《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当中所记载的故事可谓包罗万象,书中刘关张三人因为有志一同,所以三人焚香、发誓,结拜为兄弟,其实也是在为自己情感宣泄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组织群体。从《水浒传》、《三国演义》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游民由于缺乏社会系统的认可,孤苦无依,所以他们第二初级群体(帮派)建构意愿是十分浓厚的。

(二)不求纹饰,野蛮残暴的特征直接展露

这些游民大多是没有文化的人士,所以也就不会像一些文人一样说话做事都是拐弯抹角的,他们大多都是直截了当,表现在在处理事务和斗争中只看重目的,不讲究手段,只讲敌我,不讲是非。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但封建文化却有极野蛮残酷的一面即崇尚刑法,重视刑罚。宋代发明的凌迟更是令人惨不忍睹、耳不忍闻,古人对此大多处之泰然,视而不见,但这些显然与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忠恕、恻隐之心等等相违背,这是令人费解的。在《水浒传》中很多残酷的场面,其实是与我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但是这种残酷描写的背后折射的是游民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使得他们对于血淋淋的场面产生了迟钝,[2]《水浒传》中武松杀嫂、血溅鸳鸯楼、李逵闹江州、宋江杀黄文炳等这些血腥的画面不是一笔带过反而都是写的较为细腻生动的。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塑造也体现着这一特质:作者将曹操塑造成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既道出了他的人生信条,又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本质特征。富于正义感的陈宫,使曹操的奸诈、残忍和不义显得更加突出。我们无法评判这种人性残酷一面的暴露是好或坏,只能说在当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时代所造就的这些人群带有时代特性,游民产生这样的意识是必然。

(三)金钱观

中国文化传统对于金钱是避讳的,即便是内心有对于金钱的需求也要装出口不言钱、手不摸钱的样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但是游民就不一样了,他们从来不掩饰自己对于金钱的渴望,他们坚信金钱的力量是强大的,单从他们对于金钱的表现,一个要装成伪君子的样子,一个将自己的渴望直接展露,我更赞扬后者,个人合法权益的诉求是应当被支持与鼓励的,前提是合法、《水浒传》中描写到鲁智深在朋友主持的桃花山上将金银酒器都踩扁了,拴在包裹前的度牒袋内偷偷拿走:《三国演义》中谈及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为了“十万金珠”。

(四)重义气

一直以来,‘桃园三结义’故事中把刘关张的结和视为义气的样板,“义”把三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不管在顺利的情况下,还是在险恶的逆境中,三人能精诚团结,紧密合作。江湖人浪迹四方,靠的是人缘,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交朋友也义气。[3]《水浒传》中谈到讲义气就是能提供金钱或其他物质上的帮助,书中描写的梁山上的英雄好汉都是慷慨大方不吝惜钱财的。

二、游民意识现实指向与发展路径

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游民意识”的分析可见游民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讲我认为游民对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游民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多方面综合入手。

当今社会。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从农村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为主要成员的城市闲散人员是当今社会游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缺乏保障。这种游民意识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稳定风险的影响是潜在的,但是任由其发展,将会导致社会互动的恶性循环,我们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法律制度,培育公民文化,完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不让游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1]王学泰、李新宇《〈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第106页

[2]王学泰,《论《水浒传》中的主导意识——游民意识》,载《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

[3]李银贞,《中国江湖文化中的“义气”“利己”与“报”探究》,中国黄海学术论坛,第21辑

戎胜楠(1995-),女,汉族,山西晋中人,本科,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游民三国演义水浒传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Audio Attraction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隐性游民
新生的和意识深处的隐性游民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走到哪蹭到哪的“网络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