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捕蛇者说》译文探究中国典籍翻译

2017-04-06 08:41刘亚青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捕蛇典籍英译

刘亚青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从《捕蛇者说》译文探究中国典籍翻译

刘亚青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由于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和历史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一些中国典籍作品在形式、修辞等方面的损失。但在中国典籍外译的传播过程中如何将中国典籍更好地传播到外国,让外国更好的接受也是值得讨论的事情。本文以《捕蛇者说》为例,从语篇的角度分析了译本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从而更好地提高典籍译文的质量。

典籍外译;捕蛇者说;翻译策略;文化传播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被认为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高峰。提到唐宋文学,人们通常首先想到的是诗词。其实,散文和小说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认为学习中国的典籍翻译,唐宋的文章是必然不可缺少的。在本文中,我选择了一篇中唐时期的一位博学多识,对文章颇有自己见解的柳宗元。柳宗元的政治道路十分坎坷,被多次贬到偏远地区任职,因此他的文章尤其是寓言、杂说类的大都极富哲理意味和战斗性,他往往把自己的人生感慨和政治见解寄寓于故事之中。他的很多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社会较底层的人物的所说所寄托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见解和理想。这些看似平实的语言却也表达出中国文学的一些文化思想:托物言志,我认为作为典籍外译应该推崇这些文章,也可以让外国读者在看似看一个幽默故事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当时中国贫苦百姓的心声。因此我选择了柳宗元的一篇杂说《捕蛇者说》来进行翻译。

一、语篇的定义

篇章语言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52年,Harris在“语篇分析”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语篇分析”这一术语。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语篇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语篇应有一个论题结构或逻辑结构,句子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语篇中的话段或句子都是在这一结构基础上组合起来的。一个连贯的语篇必须具有衔接成分,而且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必须有联系,句与句的排列应该符合逻辑。语篇的结构、衔接、连贯、句际关系等是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

中国典籍的英译过程是一个把古代汉语转换成现代英语的过程,而从源语(古代汉语)目的语(现代汉语)的转换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首先进行语内翻译,即用现代汉语完整准确地理解典籍的古汉语原文。第二阶段进行的是语际翻译,即用现代英语完整准确表达古汉语原文的现代汉语意思。因此,典籍英译是一个二度翻译的过程。

典籍英译可采取两种基本策略:一是学术型翻译,其读者对象是研究汉学的汉学家,在翻译原文之处还需旁征博引,解释典故,考释出处。这种翻译突出的是译文的叙述价值和文化价值;另一种翻译方法是普及性翻译,面对普通读者大众,注重文笔的生动传神,注重可读性、大众化。前者可以采取适当异化的翻译策略,后者可以采取适当归化的翻译策略。(王宏印,2009)

在这片中国的典籍《捕蛇者说》中,我更倾向于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因为译成英语就是想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学,那么我认为在反映作品或内容的同时还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二、《捕蛇者说》译文分析及翻译方法

(一)意译。意译的主要特点,即在词汇意义及修辞(如比喻)的处理上,采用转义的手法,以便较为流畅、地道地再现原文的意义(熊兵,2014)。例如:

例1:永州之野产异蛇

InthemountainsofYongzhou,thereisakindofextraordinarysnake.

原文的意思是“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产”在中文是“出产”的意思但是英文中出产是yield,即出产(作物);产生(收益、效率);提供。但是这个直译似乎不是中文想表达的真正含义,甚至会让读者产生误会;其实原文想表达在永州有一种特别的蛇,因此经过意译,使译文变得清晰明确,可以被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接受,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惯。

(二)句式结构的调整

例2: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Ifthesesnakestouchgrassortrees,thesegrassortreeswilldiesoon.Ifitbiteshumanbeing,nobodycouldbealive.

这句的意思是“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的”。原文中是无主语的句子,中文读者都能理解,因为中文是重意合的语言,但当翻译成英文时还是需要加上主语,这样便于外国读者理解,因为英语更注重形合。

例3:君将哀而生之乎?

Isitapitythatyouwantmetocontinuetolivelonger?

这句的意思是“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原文是以人作为主语,这样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因为中国人在表达思想十分注重主体意识,常以有生命的、具体的名词或代词做主语。英美人则强调客观,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无生命、抽象的名词作主语远比汉语中多(丁树德,2005)。因此在这里我认为用it做形式主语来进行翻译更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

例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However,ifitiscaughtanddriedintheairfordrugfoods,itcouldbeusedfortreatingleprosy,andcarpopedalspasm,swollenneckandcarbuncleandotherdiseases.

原句的意思“但捉到它并且把它晾干做成药饵,可以用来治疗麻风、手足痉挛、颈肿、毒疮等病”。原文中用的是主动语态,我翻译成英文时转成被动语态。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语态,但两种语言对被动语态的使用却常常不同。同一个语境,同样的含义,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汉语却习惯用主动语态,主要原因是英文考虑的重点是事情,即受动者,而汉语考虑的重点则是人,即施动者。(王娟,2007)

(三)词类转译

例5: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Howaboutchangingyourjobandrestoringyourtaxesbyinformingthemanagement?

原句的意思是“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原句的动词较多,比如“告、更、复”等,这个在英语中不太好翻译这么多动词,因此我将这些动词转换成动名词及介词短语“byinformingthemanagement”的形式,这样,汉语句法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动词连用”的现象。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而英语动词的使用范围没有汉语广。因此,汉语动词在英译时要注意动词的形态变化,并灵活的进行省译和转译。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比较可以得出,译者要在宏观把握原文语篇特点的基础上,对每一段落每个小句给予足够的关注,认真理清文章发展的脉络,层次以及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连贯关系,惟其如此,才能生产出畅达的译文。

[1]Harris,Z.S.Discourseanalysis[J].Language,1952,(1):1-30.

[2]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国防.语篇视角下的英文摘要写作[J].山东外语教学,2009.

[4]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J].中国翻译,2014(3).

[5]王娟.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J].读与写杂志.2007:12.

[6]王宏印、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谢百魁等译.大中华文库-唐宋文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刘亚青(1990-),女,汉族,甘肃人,研究生在读,云南师范大学,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捕蛇典籍英译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摘要英译
浅析消防救援队伍“捕蛇”工作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仇敌与恩人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