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沟通的城市居民应急宣教培训体系构建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2017-04-06 07:08刘铁忠李萧薇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防灾群体

张 鹏,刘铁忠,李萧薇

(1.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2.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基于风险沟通的城市居民应急宣教培训体系构建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张 鹏1,刘铁忠2,李萧薇2

(1.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2.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针对资源与需求不匹配的实践难题,依据风险感知与风险沟通理论,对城市居民应急宣教培训问题进行了研究。调查数据来自于北京市海淀区的1444份有效问卷。按照个性特征、灾害、社区等维度划分居民类型,在城市居民的风险感知、培训意愿和培训偏好三个方面开展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居民风险感知状况存在差异、应急培训意愿强烈的参与意愿、应急培训偏好呈现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急宣教培训体系构建思路:一是从需求调研与专家库和师资库建设方面科学制定应急宣教培训计划;二是从组织机构、常态机制、内容体系、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开展标准化的应急宣教培训活动;三是适应社会化趋势创新应急宣教培训方式,适时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强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测评等。

应急管理;风险沟通;宣教培训;风险感知;社区;案例研究

0 引言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大量的财富和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与城市建设与发展伴生的风险日益严重[1]。城市居民作为非专业人士,一般依靠直觉判断风险,而灾害风险的技术复杂性与权威部门信息垄断性,由此造成一方面人们身处危险境地而不自知,面对生命危险束手无策[2],另一方面又常常由舆论误导做出过激行动。例如,造成大量城市居民伤亡的青岛市“11·22”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天津港“8·12”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事故等都显示出人们保护行动的极端缺乏。近年来全国各地PX项目频繁遭遇抗议则显示出人们保护行动的过度。由此可见,面对当前的复杂城市风险,扎实系统的风险分析固然重要,训练有素城市居民同样重要,因此要求政府转变传统的防灾减灾手段,由注重科学性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向注重政策性的风险沟通与管理转移[3]。但是,面对规模庞大的城市居民群体,政府部门很难拿出足够的资源开展全覆盖式的应急宣教培训,由此造成政府应急管理的现实困境。

学术界已意识到风险沟通的重要性,提出城市居民风险感知较为薄弱[4-5],应通过宣教培训等方式增强居民风险防范意识[6-8],并提出将风险沟通纳入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中[9]。事实上,风险沟通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反核运动,致力于调和政府、企业界、科学界和公众之间关于风险问题日益激化的矛盾,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增进相互了解。美国风险分析学会(SRA)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公众风险感知与专家风险评估存在显著差异,提出应在专家评估意见和公众风险感知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2003年SARS事件带来的政府公信力受损,引发了我国学者对于风险沟通的理论思考,其中受众特征则一直是风险沟通研究的核心内容[10-12],该方面研究强调以受众为中心构建风险沟通系统,提出依据受众特征调整沟通方式。近年来,个体层面的风险感知、心理距离,群体层面的群体特征、利益相关者,等等成为研究热点。

风险沟通分为对内沟通与对外沟通,对内沟通专指风险分析团队内部沟通,对外沟通则指风险分析团队与公众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沟通[13],实践工作领域的“宣教培训”属于对外沟通的范畴。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针对政府资源有限性与城市居民培训需求庞大的现实矛盾,基于风险沟通与风险感知理论,调查分析城市居民风险感知与风险沟通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应急宣教培训体系。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选择实证调查作为主要研究手段。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对象面向城市居民,原因如下:首先,北京市作为国家首都,吸引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人员在此聚集,在人口特征上具有全国的特点;其次,海淀区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含城区和近郊区,城区具有大城市的特点,城乡结合部与近郊区又具有小城市特征;再次,海淀区拥有56个民族,人口代表性强。因此,选择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分析样本,不会造成系统偏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侧重于调查居民对于灾害的了解以及对于宣教工作的看法。调查问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将从对常见灾害了解程度、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应急设备设施与标识的了解程度等角度来考察个人的应急能力;二是将从对于各种灾害教育培训的需要程度、喜好程度、场所偏好、灾害信息获取渠道、宣教培训的形式、频次、意见建议等方面来了解城市居民对应急宣教培训的需求及建议;三是将从城市居民的个体特征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情况、家庭收入、以往参加防灾减灾活动情况等方面的特征。

由于海淀区29个街道(镇)包含570个居委会、84个村委会,逐一调研的工作量极大,因此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选定调查样本:首先,将抽样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某种规则划分为不同的层,然后从不同的层中独立、随机的抽取样本。按照这种方法,从海淀区654个社区单位中选出46个社区。其次,针对46个社区的居民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进行数据收集。面向46个社区共计发放1752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1681份,回收率达95.95%。经过两轮数据清洗,对含有缺失值的样本进行处理并筛除异常个案后,实际得到有效问卷1444份,有效回收率达82.42%。

为保证分析的有效性,对回收数据做了信度及效度分析。利用信度分析对问卷测度指标体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经计算,克朗巴哈α系数为0.915,结论为“非常可信”[14];利用效度分析检验问卷测量结果的准确性[15],经计算,此次问卷调查数据的KMO值为0.864,P值为0.000,结论为“满足效度要求”[16]。

最后,确定有效调查样本的个性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年龄、民族、宗教、居住情况、住宅情况、工作情况、参加防灾减灾活动经历、家庭年收入12个维度。除子女年龄的信息完整率为62.9%以外,其他维度的信息完整率均在90%以上。

2 城市居民风险沟通特征

2.1 城市居民整体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是居民对于风险信息的“未知”与“恐惧”等维度的感知情况(Slovic,1988),可以根据居民的应急避险知识及应急避险设备设施与标识的认知情况来衡量居民风险感知。由调查结果可知:

首先,根据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不同群体的风险感知状况。就应急避险知识认知程度而言,高学历群体强于低学历群体;已婚群体强于未婚群体;与家人一起住的群体略强于个人居住的群体;合租群体弱于其他三个群体。就应急避险设备设施与标识的认知程度而言,女性略强于男性;17岁以下群体强于18至44岁群体强于45至60岁群体强于60岁以上群体;本科或大专学历群体强于其他群体;与家人一起住的群体强于个人居住的群体;无业群体弱于其他四个群体;参加2次以上防灾减灾活动的群体强于参加1次的群体强于未参加的群体。由此可见,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群体的风险感知有一定的差异性。

其次,不同灾种应急避险知识及应急避险设备与设施情况。分析居民对于不同灾种的风险感知差异情况,涉及16个不同灾种:雷击、煤气中毒、触电事故、火灾、公共基础设施事故、大风、溺水事故、家电爆炸伤人、路面塌陷事故、食物中毒、强降雨、地震、传染病疫情、饮用水污染、公共场所恐慌骚乱、交通事故。其中应急避险知识回答正确率达到80%以上的灾种有9个,70%至80%的灾种有5个,70%以下的灾种有2个,为公共场所恐慌骚乱和交通事故。在应急避险设备设施与标识的认知方面,调查对象最熟知的是交通信号灯,其次是食品保质期标识、消防灭火器、医用口罩、有电危险警示牌、应急避难场所、施工警示标识、防汛挡水沙袋、建筑避雷针、危险水域警示牌、饮用水标识、电力燃气管线警示标识,认知较弱的有燃气报警器装置、地下防空洞、大风护目镜和产品质量3C认证。由此可见,居民对于不同灾种的特定应急避险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

再次,对不同社区类型居民的整体风险感知做出分析。根据对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与社区实地调查,将社区分为大院型社区、老旧型社区、新建商品房社区、农改居社区四类。就应急避险知识而言,老旧社区居民的正确率高于大院型社区和新建商品房社区,农改居社区居民的正确率最低。就应急避险设备设施与标识而言,新建商品房社区居民的了解程度高于大院型社区和农改居社区,老旧型社区居民的了解程度最低。以上分析说明不同社区类型的居民对于应急避险设施或其他知识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这与不同社区类型的自身特点有所关联。

2.2 城市居民应急培训意愿

应急培训意愿是居民实际参与培训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也是风险沟通策略制定的重要考虑方面。因此,分析居民对不同灾种的培训意愿、不同社区居民的培训意愿及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居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情况。

首先,就不同灾种而言,数据结果表明居民对各灾种的应急培训意均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愿。其中表现为“非常需要”培训的灾种有7个,包括地震、火灾、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煤气中毒、公共基础设施事故;其余9个灾种的培训意愿也表现为“比较需要”,而培训意愿相对较低的灾种为局部战争。可见,居民对于突发事件相当关注,应急培训需求必须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其次,就不同社区类型而言,根据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不论哪种社区类型,居民的应急培训参与意愿都比较强烈。其中,大院型社区居民和新建商品房社区居民的培训意愿相对较强,而老旧型社区居民和农改居社区居民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培训意愿,但相对不如其他两个社区强烈。

最后,从对应急培训的内容需求上也能看出不同群体居民对应急培训的重视程度。根据不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居民进行分类,从而考虑各群体对应急培训的重视情况。其中有明显差异的特征包括年龄、受教育情况、婚姻状况、工作情况、参加防灾减灾活动情况。具体而言,17岁以下群体对于应急培训的内容需求弱于其他年龄段群体;高学历群体强于低学历群体;已婚群体强于未婚群体;退休群体强于从业、学生和无业群体;参加两次以上防灾减灾活动群体强于其他两个群体。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群体对于应急培训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关注点逐渐转向应急培训的实质内容。

2.3 城市居民应急培训偏好

从城市居民对应急培训形式、应急培训场所、应急宣教信息渠道偏好三个方面来衡量居民对应急培训的偏好,可以为制定风险沟通策略提供支撑。

首先,在应急培训形式方面,调查包括系统讲授、案例讲座、专题展览、咨询讲座、灾害体验、疏散演练、发放宣传手册自学、知识竞赛、媒体宣传报道、网上专业培训及参观防灾场所等11种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多数群体最不喜欢网上专业培训,包括已婚群体、单位职员群体、个体经商者群体、退休群体,此外无论是否参加过防灾减灾活动,群体最不感兴趣的应急培训形式都是网上专业培训。而居民群体感兴趣的培训形式包括疏散演练、参观防灾场所、系统讲授、知识竞赛等,比如未婚群体、合租群体以及未参加过防灾减灾活动的群体最感兴趣的是疏散演练;未婚群体、单位职员群体、家庭年收入12万以上群体最感兴趣的是参观防灾场所;已婚群体、汉族群体、参加过防灾减灾活动的群体最感兴趣的是系统讲授。除此之外,在性别、信仰方面表现出总体的差异性,男性对各种培训活动的喜好程度均高于女性,有信仰的群体要强于无信仰的群体。

其次,在应急培训场所方面,调查包括大型体验式培训基地、中小型教育培训场所、市民学校教室、社区活动场所及地下防空洞5种。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居民群体对市民学校教室和地下防空洞的兴趣普遍不高,而对于大型体验式培训基地、中小型教育培训场所和社区活动场所的兴趣依群体而异。其中,女性、18至59岁群体、子女在3~17岁群体、参加过两次以上防灾减灾活动群体、家庭年收入3万以下及8万以上的群体对大型体验式培训基地表现出最为强烈的兴趣;17岁以下群体最喜欢中小型教育培训场所;男性、60岁以上群体、已婚群体、参加过1次防灾减灾活动或没参加过的群体以及家庭年收入3~8万元的群体对社区活动场所的喜爱程度最高。

最后,在应急宣教信息渠道方面,调查包括报纸杂志、专业书籍、宣传海报、宣传栏、交通工具站台宣传、广播电台、电视媒体、电子屏、专业防灾网站、地铁公益视频、公交公益视频、微信、微博及手机短信等14种渠道。将14种渠道大致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类型,可以发现44岁以下群体、学历较高群体、未婚群体、子女年龄小的群体侧重于新媒体的渠道;相反,60岁以上群体、学历较低群体、已婚群体、子女年龄较大的群体以及退休群体则更倾向于接受传统媒体。

3 应急宣教培训体系构建

3.1 基于科学性要求的应急宣教培训计划

应急宣教培训计划,必须建构在系统周密的前期调查的基础之上。只有在了解不同群体的风险感知的差异与风险沟通的偏好,才能制定具有专业性与可行性的应急宣教培训策略,保证应急宣教培训的科学性。

第一,主动开展应急宣教培训需求调研。要充分了解辖区居民的特点、知识和技能水平及需求情况,了解居民希望的宣教培训形式、场所、载体、渠道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分灾种对居民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灾种的宣教培训优先保障级别,突出重点编制宣教培训计划,贴近实际、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编制宣教培训方案,切实提高宣教培训需求和供给的匹配度。具体而言,应关注年龄、性别、工作状态等群体特征,发挥强社会关系群体应急宣教培训能够产生的社会带动效应,关注无业人员等弱社会关系群体应急宣教培训需求;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位置优势、中小型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大型体验式培训基地设备设施优势等,梯次配置培训场所,打造多种培训场所组合搭配格局;此外,还应结合居民内在需求,关注疏散演练、参观防灾场所、系统讲授等培训形式作用机理,将意识引导、兴趣培养、知识技能培训分开,合理组合培训载体、实施分层培训,提高防灾减灾培训效率。

第二,组建应急宣教培训专家库和师资库。要充分体现应急管理的专业性,由应急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统筹管理,专业部门审核把关、组织推荐,组建应急宣教培训专家库和师资库,并实施动态管理。具体而言,应将基础性培训需求与时效性培训需求分开,精确设置培训内容:一是结合家庭火灾、煤气中毒、食物中毒与传染病疫情、公共基础设施事故等一般突发事件的基础防灾减灾需求,组建常规讲师群体;二是结合汶川地震、天津港爆炸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培训需求,组建针对性强的临时讲师群体。此外,还应针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特点,组织开展专家团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专家库和师资库的引进、考核、评价、激励等管理机制,并鼓励专家团队和师资团队创新宣教培训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宣教培训活动的质量。

3.2 针对标准化特征的应急宣教培训活动

由于居民群体风险感知及沟通偏好差异性的存在,在进行应急宣教培训活动时就必然要分群体、分灾种、分社区进行细化考虑,要根据居民偏好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标准化的软件或硬件设施,提高政府部门应急宣教培训的效率与效果。

(1)明确应急宣教培训的组织机构。可以根据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编制实际情况,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要突出应急主管部门在应急宣教培训工作中的统筹管理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制定完善应急宣教培训工作规划、计划和实施指南,确保应急宣教培训工作的系统推进。

(2)构建应急宣教培训常态机制。以现有的应急宣教培训活动为主线,创新应急宣教培训工作机制,增强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面向城市居民开展应急宣教培训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引导新闻媒体提高公共安全宣传策划力度,结合典型突发事件案例集中宣传报道相关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3)规范应急宣教培训内容体系。可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以辖区居民应急宣教培训需求为导向,按照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三大类进行划分,分灾种逐一梳理明确宣教培训应侧重的知识要点,进行扩展的内容及应强化的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此外,还应分社区逐一梳理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疏散路线等,分群体设计居民应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培养居民遇到突发事件时保持镇静、有序的心理状态,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应急宣教培训内容体系。具体而言:应针对老旧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技能水平低的特点,适时增加演练模拟等技能训练频率;还应针对新建商品房社区居民防灾减灾知识水平低的特点,强化系统讲授等知识培训频率;此外,针对大院型社区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均低这一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增加与部委机关等大院单位的信息通报,通过正式组织渠道要求大院型社区强化防灾减灾培训,减少防灾减灾的信息孤岛。

(4)规范宣教培训软硬件建设。可以参照居民应急宣教培训需求情况,引导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整合资源,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宣教培训阵地建设,引导培训主办单位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和喜好选择不同的培训场所和形式。例如,可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普遍欢迎的硬件设施建设,综合分析专业防灾网站等宣教渠道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改进措施,创新宣教培训方式,提高宣教培训工作水平。

3.3 适应社会化趋势的应急宣教培训策略

考虑到城市居民风险感知状况及政府风险管理的提高,加之社会团体力量逐渐壮大,可以借助社会力量,解决应急管理宣教培训覆盖面不足的实践困境。

(1)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应急宣教培训工作。针对政府应急宣教培训资源有限等瓶颈问题,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等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应急宣教培训领域,引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应急宣教培训,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宣教培训格局。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应急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应急志愿者的培训,引导应急志愿者参与社区(村)应急宣教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应急志愿者的作用。

(2)强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手段推进应急宣教培训。家庭和学校是学习应急避险知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的最佳途径。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应引导、支持和鼓励家庭和学校应急避险教育活动,教研机构和专业部门应加强应急避险课件、教材和书籍的研究编制,学校、幼儿园应把应急避险和预报预警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防范意识。居委会、村委会应引导居民做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利用宣传栏、文化长廊、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大院等宣教设施,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避险知识,为家庭代际传播创造文化氛围。

(3)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测评等方式创新应急宣教培训方式。目前政府各部门应急宣教培训管理机制大多是任务单式,上级部门以绩效考核指标等形式量化要求基层部门开展宣教培训活动的程度、频次和范围,对宣教培训活动缺乏宏观构建,缺乏科学的监测和考核;而基层政府组织则按照工作任务推进,缺乏系统分析和统筹规划,易出现应付考核和走过场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构建闭环式宣教培训管理机制,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居民满意度为落脚点,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以街道(乡镇)为单位,针对应急宣教培训满意度、应急避险知识认知度等内容,面向居民每年定期开展抽样测评,并将年度测评结果和量化任务完成情况按照不同权重作为应急宣教培训工作的考核依据,激发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4 结论

针对政府资源有限性与城市居民培训需求庞大的现实矛盾,基于风险感知与风险沟通理论,选取北京市海淀区作为研究样本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虽然城市居民整体风险感知呈现层次性与差异性,但是应急宣教培训参与意愿都比较强烈,对应急宣教培训的关注点已经由关注形式向关注实质内容转变。而且,多数城市居民不喜欢网上专业培训,而是对具有竞技性、体验性的培训形式比较感兴趣。基于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构建城市应急宣教培训体系策略:

(1)开展应急宣教培训需求调研,组建应急宣教培训专家库和师资库,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科学性要求的应急宣教培训计划;

(2)从应急宣教培训的组织机构、常态机制、内容体系、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标准化特征的应急宣教培训活动,提高政府部门应急宣教培训的效率与效果;

(3)创新应急宣教培训方式,适应社会化趋势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强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测评,进而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解决应急管理宣教培训覆盖面不足的实践困境。

[1]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 郑智斌,王诗雨,陈冲.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沟通—以“7·21”北京暴雨事件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5-8.

[3] 滕五晓.社区安全治理: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4] Wei Jiuchang,Wang Fei,Lindell M.K.The Evolution of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of Disaster:A Model of Information Flow[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67(2):441-453.

[5] 赵凡,赵常军,苏筠.北京“7·21”暴雨灾害前后公众的风险认知变化[J].自然灾害学报,2014,(4):38-45.

[6] 欧阳薇.国外风险沟通研究概述[J].东南传播,2009,(8):88-89.

[7] 林爱珺,吴转转.风险沟通研究述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3):36-41.

[8] 谢晓非,郑蕊.风险沟通与公众理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3,(4):375-381.

[9] 林爱珺,吴转转.政府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沟通[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17.

[10] Robert L.Heath,H.Dan O'Hair.Handbook of Risk andCrisisCommunication[M].NewYork:Routledge,2009.

[11] Trainor Joseph E,Tony Subbio.Critical issues in disasterscienceandmanagement:Adialogue betweenresearchersandpractitioners[M]. Emmitsburg: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 Agency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2014.

[12] 刘良明,范一大,李明,等.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沟通研究[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2.

[13] Charles Yoe.PrimeronRiskAnalysis[M]. Abingdon:Taylor&Francis Group,2012.

[14] 张虎,田茂峰.信度分析在调查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21):25-27.

[15] 曾五一,黄炳艺.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6):13-17.

[16] 杨宜音.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J].社会学研究,2008,(2):54-68.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Propaganda and Training System of Urban Residents Based on Risk Communication:A Case Study of Haidian District in Beijing

Zhang Peng1,Liu Tiezhong2,Li Xaowei2
(1.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89,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and propaganda for residents in urban areas,in view of the mismatch between resource and requirement.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444 questionnaires in Haidian District in Beijing.Dimensions of demography,disaster knowledge,and dwelling feature were adopted to classify the residents,who were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risk perception,training intention,and training prefere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perce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s diverse,residents have strong participation intention,and the training preference of residents is complicate.On this basis,a construction scheme of emergency propaganda and training system is put forward.Firstly,the emergency propaganda and training plan should be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requirement surve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resource;secondly,the emergency propaganda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considering organization,normal mechanism,content system,and software and hardware construction etc.;last but not least,the pattern of emergency propaganda and training should be innovative in line with current socialization tendency,such as launching government procurement services,strengthening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and explor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ird party organizations for evaluation,etc..

emergency management;risk communication;propaganda and training;risk perception;community;case study

C939

:A

:1673-8047(2017)02-0080-07

2017-01-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6BGL175)

张鹏(1986—),男,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应急管理。

刘铁忠(1974—),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风险分析与危机管理。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防灾群体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