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我国西部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居民法律素养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李政佐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目前学者们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政策领域等等,对法律层面的探讨相对较少,法律素养、法律意识问题鲜有涉及。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居民法律素养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扫除“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障碍,实现“一带一路”与“依法治国”的完美结合。
一带一路;依法治国;西部地区;法律素养
“一带一路”与“依法治国”已经分别成为理论探究的热点话题。两者之间是否有共同的交点,是否能形成相互促进的合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稳定的国内外法治环境;另一方面,“依法治国”的全面展开需要依托于稳固的经济基础。沿线国家与地区对经济发展与国民法律素质提升都尤为重视,为了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便利,本文认为很有必要探究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法律素养的问题。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包含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信仰这三项要素。法律素养体现了人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拥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尊崇、敬畏法律,有守法意识是现代公民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正如韩非子所言:“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对西部地区居民的法律素养充分了解,解决相关问题。
第一,法律意识不强。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并以之指导人们的行为可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反之,法律意识淡薄会危害社会安定。2017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通报指出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违法建设、违规运行水电设施等问题非常严重。立法、执法等环节把关不严,落实不到位,究其原因,是法律意识不强,守法观念淡薄。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充足,但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受破坏,这就需要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固守底线。但是,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价值选择中,很多人未能守好底线。
第二,法律知识较为欠缺。法律知识既能够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有效遏止不法侵害;同时也能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就应当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西部地区高校较少,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远低于东部,受专业法学教育的人才就少之又少。加之,西部少数民族众多,对少数民族的教育需要大量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这个缺口相当大。受经济条件影响,西部吸引人才的能力不足,且人才流失严重。很多违法行为都是法律知识缺乏造成的,法律知识的预防作用不明显,法律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第三,法律信仰较弱。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法律与宗教》谈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受历史因素影响,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中信奉“德治”“和为贵”,缺少程序意识、契约精神。西部地区居民亦是如此,素以豪爽著称,人们重关系,重情义。在解纷的价值选择上,崇尚乡土资源,排斥国家法。①并且西部少数民族众多,在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中,没有法律这个概念,宗教信仰很普遍。亲情情谊、宗教信仰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道德观念,解决纠纷。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大环境下,亲情情谊、宗教信仰的作用便相形见绌,法律才是最佳选择。
法治的良好运行与深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迄今为止,东部地区人民法律素养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既有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同时也有社会原因。通过对西部地区居民法律素养的探究,可以为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些借鉴。
第一,经济基础有限限制了法律素养的提升。张掖地理位置偏西,在河西走廊中部,人口较少,仅有110余万。该地区财政收入以旅游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有限。实地考察发现,在支付宝、微信等现代支付工具的运用非常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张掖虽然紧跟时代步伐,商店中支付宝、微信二维码很常见,但规模与程度上受到一定限制。例如有的商铺要求达到20元以上的交易才能用支付宝或者微信结算。还有受地理条件影响,很多网上购物到甘肃的商品需另加邮费。这几个现象说明当地居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尚未完全适应,在经营意识方面还不能与东部地区同步,同时客观条件也影响了西部居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经营意识的形成。时下我国发达地区无纸化合同、电子签约等方式方兴未艾,西部地区亟待迎头追赶。
第二,法学教育资源稀少使法律人才缺乏。据悉,自兰州往西至乌鲁木齐,2000公里范围内,仅有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河西学院。该学院法学专业教师20余人,法学专业学生300余人。从张掖市司法局获悉,张掖共有律所21家,律师219名。张掖的法律人才主要毕业于东部陕西、河南等省法学院校,本地培养人才相对较少,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很多本地外出就读的大学生更趋向于到东部大城市工作。当地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招收公务员也没有A证的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司法考试通过率较低。对于少数民族居民的法律教育需要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律人才,这个需求也很迫切。西部省份的大部分县市情况相当,而且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过程中,必将会吸收大量外国资金、技术,需要与外国人沟通。这又为西部地区法律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的法律人才培养更为迫切。总而言之,法律教育资源、人才短缺的现状与“一带一路”的大背景的矛盾亟待解决。
第三,少数民族文化观念与法治观念不同。前文谈到,中国人重关系重情义,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没有法律的概念。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解决纠纷的独特的方式,体现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张掖的裕固族拥有独特的“舅权”观念,即舅舅在家中地位很高,在婚丧嫁娶、财产继承以及家庭纠纷解决等事务中掌握决定权。裕固族人民的传统观念中,还较为注重“家丑不可外扬”的风俗习惯,家里有纠纷不愿公开处理。②乡规民约、民族习惯法以及宗教信仰在纠纷解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裕固族习惯法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其习惯法的内容也是由各种习惯、规定、宗教禁忌、图腾崇拜及神话传说演变而来。③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为法律的运行带来了一些困难。
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与文化。“一带一路”倡导的实施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经济基础提升的同时势必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更加广泛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在调节这些关系的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逐渐被人们熟知与认可,无形之间增强了人们的法律意识,普及了法律知识,最终增强了法律信仰。
第一,拓展贸易规模,增强经济基础。张掖拥有良好的的生态环境资源,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自“一带一路”倡导实施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产品(张掖)交易会”(简称“张交会”)。张交会为张掖吸引了大量投资,签署了众多合作协议。近些年,张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滨河新区开发如火如荼,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市区更换红绿灯并增加隔离栏,有效遏制交通混乱、乱停乱放现象。城市面貌的改善促进居民规则意识的加强,经济基础的增强为居民法律素养的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
第二,扩大法律调整范围,促进法律适用。“一带一路”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多纠纷,这些都将建立更加广泛的法律关系。在更大范围内协商贸易规则、签署合同、解决纠纷时,原本依靠乡规民约、习惯法的做法逐渐显得捉襟见肘。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人们认识到法律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法律适用的次数与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西部沿线居民的法律意识慢慢提高。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已经逐渐深入西部地区,给西部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促进了法律观念的进步。例如无纸化合同、电子签约,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方式建立的法律关系,促进法律高效适用,人们对法律更加熟知,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居民的法律素养。
第三,吸引法律人才,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利用法律规范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这时吸引法律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一带一路”倡导实施,张掖的经济基础改善,为法律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张掖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在西部居民广泛的经济活动中,法律的作用逐渐深入人心,加上法律专业人士的教育、宣传,居民法律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张掖的很多社区专门建立了法律宣传点,很多网站也有相应的法律专栏。例如张掖市甘州区西街街道新乐社区设置法律宣传办公室,定期宣传法律常识。张掖市官方媒体“中国张掖网”和张掖市甘州区官媒“甘州在线”设有法律专栏,报道法治动态。
“一带一路”倡导的实施,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对西部地区沿线居民法律素养现状、原因的分析,张掖采取了一些优化当地居民法律素养的举措,有效解决了当前实施过程中的部分矛盾,值得西部其他地区学习。
第一,因地制宜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张掖本地历史文化悠久,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同时生态环境优异,有“金张掖”的美誉,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的特色,发展“绿色有机产业”和“旅游及文创产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从张掖市政府了解到,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张掖将自身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重要交通枢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四大目标。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在因地制宜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完善相应法律规范,用法治为“一带一路”护航,用法治巩固“一带一路”的成果。例如张掖加强对黑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保护,建立保护区,设置管理局。2015年12月,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第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张掖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有着对外交流的优良历史传统,佛教由此传入中国,丝绸瓷器由此传至西方。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拓展当地居民的国际视野。例如张掖已经举办了丝绸之路(张掖)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张掖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等多项国际合作会议,吸引了大量对外合作机会。在对外合作中广泛运用涉外法律规范与国际法律规范,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法律素养。
第三,增加法律教育投入,大力培养法律人才。美国教育学家罗伯特赫钦斯说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年轻人在今后一生中能自己教育自己。”据悉,当地河西学院已经开始加紧人才引进的步伐,积极对外吸引人才,加强与东部省份高校合作,2015年7月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正在筹建以河西学院为主体的河西大学。张掖市正积极吸引通晓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律人才,并加大对少数民族居民的法律宣传力度。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数量不足是整个西部地区的基本情况。西部其他地区也可以充分借鉴张掖的做法,在完善自身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合作,逐步拓展教育资源。
第四,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少数民族居民法律素养培养。前文谈到少数民族有独特的信仰,风俗习惯,解决纠纷有独特的乡规民约、习惯法。在倡导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背景下,本文认为不能完全否定西部居民的传统观念、习惯法等。要积极引导,将西部居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居民的解决纠纷的方式与法律法规相适应,同时在法律适用时尽量尊重少数民族居民的观念。例如尊重游牧民族生活习惯,肃南法院采取“马背上的法庭”等等。同时重视少数民族居民法律素养培养,包括大力培养少数民族职业法律人,提高少数民族法律工作者的人员比例,在少数民族居民中普及法律知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学教育是培育高水平法律人才的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④
【注释】
①王佐龙.关于西部农民基本法律意识结构的调查分析——以西宁市y村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4,15(1):111-115.
②席婷.甘肃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及成因探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3):38-45.
③崔承耀.裕固族习惯法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功能[J].红河学院学报,2015(4):23-26.
④吐火加,陈宝贵.“一带一路”视阈下少数民族地区法学教育问题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4):57-62.
[1]王佐龙.关于西部农民基本法律意识结构的调查分析——以西宁市y村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4,15(1):111-115.
[2]席婷.甘肃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及成因探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3):38-45.
[3]崔承耀.裕固族习惯法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功能[J].红河学院学报,2015(4):23-26.
[4]吐火加,陈宝贵.“一带一路”视阈下少数民族地区法学教育问题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4):57-62.
[5]龙长海.论“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之培养[J].知与行,2015(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