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皓
摘 要:通过对成都市五环以内住宅区人行道景观进行满意度调查,对自然地理、社会环境、相关政策,以及成都市内人行道所处的环境进行数据分析,揭示成都市人行道的现状,探析影响市民对人行道景观满意度的几个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人行道景观;问卷调查;主成分因子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目前,我国对城市人行道景观设计的研究工作还比较滞后,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空间,强化道路沿线景观,已成为推动我国城市景观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人行道景观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成都市人行道现状。在收集到满意度数据以后,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及对比分析,归纳目前成都市人行道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市民对住宅区人行道景观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建议,进行总结。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1.问卷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通过实地采访当地居民,并根据调查对象样本选择15个区域进行投放,每个区域保证5份左右的问卷投放量,可以尽量避免一些意外情况。因为是实地采访,所以数据偏差的可能性较低,真实性较高。
2.问卷的设计
(1)问卷的构成
本问卷主要从人行道的环境、功能性、安全性,以及舒适性等角度入手分析人行道景观各因素对市民感官的影响。
从环境角度看,问题主要涉及:①人行道绿化是否足够好;②人行道各设施摆放是否足够美观。
从功能性角度分析,问题有:①道路铺装是否完好;②能否满足行人需求。
从安全性角度入手,问题有:①防护设施如防护栏等是否完好;②安全警示牌等是否已经设立;③有无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现象。
从舒适性角度考虑,问题有:①道路两边店铺、摊贩等有无占道经营现象;②道路各设施摆放是否美观;③道路是否平坦。
(2)问卷的评价量表
本問卷采用5级分数的李克特量表进行评价。李克特量表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被分成“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就在这一组的多样选择中被巧妙地反映出来。这五个选项分别记为5、4、3、2、1分,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二、调查数据分析
1.KMO与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由于主成分因子分析的默认前提是数据组中各变量之间必须具有相关性,否则各变量之间没有共享信息,无法进行分析。所以在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做KMO与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判断这组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因子分析。本次检验结果:KMO值为0.765。因子的适应性大于一般要求的0.6的标准,因此可以做因子分析;其中最后一项的显著性的值为0.000,小于0.05,通过了标准值为0.05巴特利球形检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这组数据适合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
2.公因子方差
在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时,因为预先所选择的多个指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将这些并不相同的指标强行归为几个类别,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信息的损失。为了检查所收集的数据在主成分因子分析过程中的信息损失程度,就要进行信息损失度的检查,也就是公因子方差的测算(如表1)。
在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指标在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时的信息提取度,也就是第三列的数据,而所需要的信息损失度则等于起始值减去信息提取度。根据一般情况,信息度损失达到40%以下,选出的信息度提取度比较少,即信息损失度比较大。据表格得出四条指标信息,即人行道给市民的感受(提取54.2%,损失接近50%);人行道的卫生条件(提取57.1%,损失接50%);人行道的铺装(提取39.2%,损失超过60%);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隔断(提取56.7%,损失接近50%)。因为本次实验所选取指标的数量过少,如严格按照一般标准进行分析则会损失过多数据,所以在这里稍微放宽标准,选取信息损失度为50%以下的指标为合格指标。因此,最终信息损失度超标的只有一个指标,即人行道的铺装,它的信息度损失超过60%,超出了之前所制订的50%的标准,因此这个指标不合格,在之后的数据分析中将被弃用。
3.主成分分析
在做完前面两步的检验工作,验证了所选取指标的适应性与信息流失度之后,就正式开始分析数据的主成分因子,在将所有数据输入到SPSS之后,选择因子分析开始分析,得到的主成分信息如表2。
如表所示,这组13个原始指标最多可以分为13类,即13个主成分,但是目的是将这13个变量分为尽可能少的类别,尽可能达到更少的信息损失。在理论上,所提取所有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要大于等于85%,这个数字也意味着信息的损失量在15%以内。但是本次实验所选取变量数量较少,而且不需要达到严格的科学实验标准,因此在这里使用的是按照特征值大于1,与此同时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60%的原则选取主成分因子。
在这份表中,共有3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它们的累计贡献率为64.936%,即前3个主成分因子能解释原有13个变量64.936%的总方差。为了更好地描述主成分信息,在此使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现它。
三、住宅区人行道景观改善建议
根据已经完成的住宅区数据主成分因子分析,影响市民对住宅区人行道景观的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3类,外部环境因子、内部条件因子、感官因子。根据这些因子,做了如下分析。
1.因子1——外部环境因子,反映人行道的外部环境
住宅区人行道主要是为人们避开交通要道、安全自由行走而设立的,通常宽度不大,一般设计宽度为1.22米,大约能够满足两个成年人并列行走的宽度。
住宅区人行道与城市步行道有所不同。住宅区人行道通常是柔和弯曲的小道,这就使住宅区人行道有了更多的、更自由灵活的设计空间。人行道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绿化,还要关注到人文性、美学性等多个方面,既要考虑到安静舒适,又彰显园林的个性化特色,使劳累一天的住户产生家园般的归属感。所以设计不能只重视外观表现,更要做到合理节约住宅区有限的空间、节省投资者投入的费用,还要做到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和谐统一。
因子1支配的变量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变量主要有人行道绿化种类、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隔断、人行道的嘈杂程度、人行道的拥挤程度。
针对这些变量,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尊重、关心每一个小区的住户,使用户置于小区的景观中,如同置身到大自然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地因势而行,合理划分车流人流,满足人们对景观的游览需求。在设计中可采用一排行道树、双撑行道树、花圃林荫路等绿化形式。把人行道和机动车道进行隔断,这样既保护行人的安全,又削弱人行道的嘈杂声。
针对人行道的交通功能,减少人行道的拥挤程度。在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性营造不同的自然景观,在满足小区步道功能的基础上,采用花坛内间植行道树、行道树与小花园相连的形式,以曲代直,力争做到收放自如、绿树红花相映、随坡就势而隐、遇水逐浪而现。巧妙运用摄像手法中的借景、框景、障景等造景摄影技巧,拓展景深,实现室内空间向室外空间延伸,从视角上增大小区的活动空间,营造视觉上的审美功能,争取使住户获得更美好的小区景观体验。
2.因子2——内部条件因子,反映人行道的本身条件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中明确提出人行道的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米。行人在人行道上的行走状态不可预见,会出现顺行、逆行、并行等多种情况。人行道路作为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又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
因此因子2支配的變量为本设计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这些变量主要有人行道绿化面积、车辆占道现象、人行道宽度、人行道上的休息座椅等因素。
针对这些变量,不能盲目地追求气势宏大,追求花坛最大、造型最多,道路最宽、步道最长,道路的组合材料最好看,设施最美等形式。这会使设计失去人行道应有的功效,不但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还会造成人为的拥堵。城市人行道要兼顾行人出行的实际情况,提供更便利、更快捷、更轻松、更悠闲的出行方式。设计中应本着当曲则曲、当窄则窄的原则,尤其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地区不可布置弯弯曲曲的林荫小道,在人流较少的地方可添加一些儿童娱乐区,或设置一些纳凉休息的亭苑、座椅,设置阅报栏、雕塑、灯光、垃圾箱等公共设施。在满足人行道路基本功能需要的同时,又带有曲径通幽之感。这种慵懒休闲气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又可缓解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紧张的情绪。
3.因子3——感官因子,反映人行道给市民的感受
繁华的都市内涵主要建立在城市人群感受的基础上,要根据行人不同的使用需求,突出行人日常生活和休闲的特点。
在因子3支配的变量中更注重人行道给市民的感受、人行道的卫生条件、人行道的健身设施、市民在人行道上看到天空的多少(街道两边建筑的高度)。
很多地方小区健身场所匮乏,附近又无大型休闲场所,不少居民只能挤在路旁的人行道健身,而此处靠近车流往来的马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人行道的设计中应采用多样化的布置,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并改善街道生态环境,必须合理利用空间:可因地设绿、可增设形态各异的小花坛或构思精巧别致的景观小品或健身场地。在建设人行道的同时可以设置健身步道,并在沿途设置健身导向标志。行人走在路上可欣赏沿途美景,感受盎然绿意相伴,无论是跑步、散步还是骑行都是惬意的放松方式。这种带有城市特色的道路文化,安静、富氧、赏景、健身,造就舒适、安全的景观,都将增加行人在行走过程中的良好情绪体验与美的感受,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线性回归分析,在所选取的13个指标中,人行道带给市民的感受、车辆占道现象、人行道宽度、人行道上的休息座椅、人行道的嘈杂程度、人行道的拥挤程度,这6大指标能较大地影响成都市市民对人行道景观的满意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指标为人行道带给市民的感受。
因此,在改善住宅区人行道景观的工作中,更注意人行道带给市民的感受、车辆占道现象、人行道宽度、人行道上的休息座椅、人行道的嘈杂程度、人行道的拥挤程度等这6个指标,它们主要分布在外部环境因子与内部条件因子中,需要特别注意。
政府要提升市民对人行道景观的满意程度,首先要关注人行道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重点是提升人行道带给市民的愉悦感,改善机动车占道停车、行驶现象,增加人行道的宽度,增加人行道上休息座椅的数量,降低人行道周围的噪音,缓解人行道的拥挤程度。
参考文献:
[1]Kevin Lynch.The image of city[M].New York: The MIT Press, 1960.
[2]Allan B Jacobs. Looking at Citie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魏向东,宋言奇.城市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6]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7]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