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泉,吴 猛,朱 创,许先武
2016年夏,某部卫生队与某驻军医院组成的野战救护所参加了火力系列跨区基地化训练。野战救护所迎接了战备等级转换、远程投送、战场机动、组织战斗、战斗实施、实弹战术演习、复盘检讨7个步骤的考核,处置导演组33组情况。回顾此次训练,暴露了防空作战中卫勤保障的诸多问题,现就伤病员前接后送做简要探讨。
1.1 人员配备不足 演习过程中战备等级转换、远程投送、战场机动阶段,部队编组10个梯队,野战救护所人员主要集中在一个梯队,其余每个梯队配备1名军医,2~3名卫生员进行伴随保障;在组织战斗、战斗实施、实弹战术演习阶段,每个营主要依靠1名军医,3~4名卫生员进行伴随保障,其余医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后方野战救护所;这种人员配备方式造成火线抢救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战时一旦我方部队受敌袭击,瞬间产生大批量伤员,营连救治机构既要进行战场火线救治,又要在分散条件下做好伤病员的收治分类后送工作,点多面广任务重,难以在分散的条件下形成集中的合力,又难以在集中的情况下分头独立运行,无法保证伤病员救治及医疗后送时效。
1.2 运力配备不足 此次跨区基地化训练铁路输送数千公里,主要演习地域位于西北荒原腹地,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多变,给伤病员医疗后送造成巨大压力。野战救护所配备的野战救护车,分别位于预备、基本、后方指挥所,每辆救护车可运送2~4例伤病员;其余每梯队由1辆物资车改装的收容车负责临时收容伤病员,装备伤员附加装置后可运送6~9例重伤病员。一旦大批量伤员产生后,1辆救护车或1辆收容车难以满足运力,易出现救得下送不出的被动局面。再加上野战救护车或物资运输车由于自身机动和防护能力有限,在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下极易落入敌军火力范围。铁路远程投送阶段,所有车辆都加固在列车平板上,伤病员医疗后送能力几乎为零,一旦出现大批量伤员,将无法及时后送,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1.3 医疗装备落后 依照战时卫生器材装备配备标准,此次训练连抢救组仅配备1套卫生员背囊,营救护所除配备战常材战救材以外,还配备1套军医背囊、1套卫生员背囊,1个急救箱等,当大批量重伤员产生时,火线抢救的三角巾、夹板、橡皮止血带等装备器材由于较为老旧,无法满足救治需要;野战急救车仅配备有氧气,无心电监护仪等其他抢救设施,医疗后送途中救治效果不明显;旅野战救护所医疗装备由于配备年限已久,没有及时更新,医疗救治效果受限。
1.4 野战救护所配置不合理 按照战时后勤保障要素配置原则,野战救护所配属在防空群后方指挥所附近,配属位置较为隐蔽,通常距离前方较远,给伤病员医疗后送造成诸多不便。此次训练战斗实施阶段,前方作战单元最远距离野战救护所达60 km,一旦距离较远作战单元产生大批量伤员,受距离和地形地貌,利用野战救护车进行伤病员的前接后送难以有效保证。
1.5 军地联合救治体系不健全 按照现行战时医疗后送体制,连抢救组—营救护所—旅(团)救护所—后方医疗队逐级后送的医疗后送模式限制过死,难以根据伤病员实际情况保证最佳救治时机。例如,在铁路远程投送阶段,各梯队间隔距离较远,后送交通工具被固定在列车平板上,发生大批量伤员时,无法进行医疗后送,仅能依靠后方医院派出前接力量或由地方医院派出抢救力量进行救治。其中与地方医院的协调无政策性或体系性制度规范,仅仅依靠随队领导与地方医院进行沟通与协调,难以形成体系性救治规范,极大地限制了伤病员救治的时效;在战场机动、组织战斗、战斗实施、实弹战术演习等阶段,前方作战单元距离后方野战救护所较远,因军地联合救治体系不健全导致舍近求远进行医疗后送,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2.1 加强人员配备 面对防空作战中容易出现大批量重伤员的特点,必须加强火线救治力量,以作战单元为单位配备具有医学背景的救护人员,能在阵地上第一时间进行输液、止血、气管切开等紧急处置;同时每班配备卫生救护兵,负责各班战场救治技术的学习、训练及现场急救;营救护所或旅团救护所还可指派救治小组加强到执行重要作战任务的一线作战单元,必要时,后方可前送外科医疗救治小组,在前线进行外科手术从而保证救治的时效性。
2.2 加强运力配备 目前防空部队配备的伤病员医疗后送工具多数仍为救护车或由运输车改装的收容车,运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战时需要。应增加野战救护车的配备数量,如旅团级配5~6辆,营救护所配1辆;适当配备装甲救护车等先进医疗后送工具配备数量,将伤病员后送时间缩至最短。
2.3 更新卫生装备 一是借鉴外军经验和先进医疗装备,将现有三角巾、止血带、骨折固定夹板等战场救治医疗装备更新换代,确保伤病员在火线得到最确实的抢救,将战伤减员率降至最低。二是配备核生化武器卫生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急救针剂、三防救护车等,加强现代战争中核生化条件下卫勤保障能力。三是为野战救护车或收容车装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将抢救时间进一步提前;四是将野战救护所内大型医疗设备进一步更新,如更高级别的手术室方舱,更为先进的野战储血配血设备等,进一步提高野战救护所救治能力。
2.4 优化野战救护所配置 在未来的防空作战中,进一步优化野战救护所配置。从配置位置上看,在缺乏直升机或运输机的情况下,应该拉近配属位置与作战单元的距离,便于伤员在最短时间后送至野战救护所。从内部配置结构上看,进一步优化野战救护所内部组室配置,增加核生化伤病员处置组室,加强核生化处置能力;增加重伤病员处置人员配备,强化手术、抗休克等危急重症处置能力;增加机动组人员配备,加强前接后送力量。将救护所集中配置的模式可以化整为零,采取分散配置,强化营连救治力量,适当扩大营级救治范围,压缩后送时间,提高救治率。
2.5 建立多位一体的立体医疗后送体系 随着现代化战争的立体化进展,战时的医疗后送体制也逐渐发展为海陆空卫勤保障手段立体化的医疗后送体制,线网结合富有弹性,建制性保障、区域保障、网状保障和机动保障有机结合,形成立体交叉的后送系统。在防空作战中,做到以专用运力为主,地空结合,前接与后转结合,专用卫生运力与回程运力结合。当无制空权且无道路条件时,以人力畜力背驮或搬运为主;当无制空权但有道路条件时,以机动和防御性能好的野战救护车或装甲救护车运输为主;当有制空条件时,以直升机或运输机空运为主。加强军地联合卫勤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军地联合伤病员救治体系,战时军地医院共同救治,本着就近后送的原则,军地结合,缩短后送时限,争取最佳救治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