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枝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彭桂枝
(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5)
分析“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意义,在此理论基础上从“师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实施、实施优势、存在的不足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而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借鉴。
师徒制;人才培养;高职教育
“师徒制”培养模式是指师傅(教师)按照一定的培养方法带领徒弟(学生)学习某种技能,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专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师徒制”的众多种类都是通过徒弟向师傅学习专业技术为目的,在此学习过程中师徒之间建立一种情感化的人际关系。师傅在向徒弟传授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将自己对该技术的个人理解包含在日常的传授中,能让徒弟在情感和实践中更好的掌握该技能。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这几个重要要素之间的配合默契度不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校本制为主,这种校本机制制约了学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互动。学校在探索合适的人才培养机制的过程中,办学水平确实在不断地提升,但仍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在当今社会,“师徒制”的内涵是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结合,以企业为平台,将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导师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与企业的顶岗实习相结合,探索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在现如今的“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入学后的学生的身份是双重的,既是学生也是学徒,入学后的理论与技能的学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师徒制”既可以充分展现学校专业知识体系下的素质教育的优势,也可以将企业重技能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达到实际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和技能能力要求。
(一)从就业岗位看“师徒制”人才培养
新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培养的人才必定是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掌握过硬的技能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从目前的就业现状看,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并不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存在这样的尴尬局面:有的学生理论知识学的足够扎实但是技能水平欠缺,而有些实践技能水平较高的同学基础理论太薄弱,这就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社会迫切需要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都较高的高职人才。
“师徒制”人才培养的岗位目标为:主要从事与所学的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业岗位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通用基础知识的水平(如计算机、外语等),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本职工作的岗位上发挥高职人才的特长,力争成为班组长型人才。
(二)从师徒典型工作任务看“师徒制”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着综合性强、协作能力强开展。“师徒制”人才培养对过程中,老师要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安排给学生,实现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模式,让学生在具体而典型的工作任务中掌握从事本专业一线工作所需要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老师使学生的学习体验由初学者向具有综合岗位能力的人才转变,老师的授课要讲练结合,模拟真实的工作岗位需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和能力,在自我评价和管理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学习方法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师徒典型工作任务中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时提升。
(一)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形式
“师徒制”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尝试探索。此法的实施必须依托学院成立工作小组,由学院院长担任小组长,并根据计划制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办法》,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提供专项资金作为保障。担任师傅的老师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徒弟为每个专业综合排名前1/3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对各位教师的了解自主选择师傅,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学生的拜师,最后由“师徒制”工作小组鉴定后确立师徒关系,每学年举行一次拜师仪式。师徒双方都本着自愿的原则,在“师徒制”关系存系期间,师徒双方都权利终止师徒关系,但必须向“师徒制”工作小组提出申请,并符合终止条件才能批准其终止师徒关系。
(二)“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高职“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为主体,配合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为终极目标。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淡化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充分显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综合性人才。结合行业需求,适当拓宽教学的空间,做到教学内容基础化,教学目标多元化,个体学习动态化,教学过程主体参与,教学方法分层化。
技能展现:学生需要有展现自己技能的平台,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报名参与技能展现,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综合知识运用到技能展现环节。教师引导没有参加的学生做评委,等参与展现的学生做完后,教师要求学生评委点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参与或未参与的学生都根据平时教师的讲授要领进行思考,作出评价。
分组提升: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将各个能力段的学生打乱了分组,每个小组都会分到学习好、中以及需要加油的学生,把学习后进的学生作为重点帮助对象,让小组中水平高的学生带着其学习进步,最后以小组考核的形式考核。
(一)利于师徒间增进感情
实施“师徒制”人才培养,一个老师指导学生的人数控制在6人以下较为合理,这样的小班教学化模式,有利于师徒增进感情,指导老师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团队的每一位学生的性格脾气、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在这种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因材施教,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长短处,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
(二)有利于传授专业技能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受导高职院校的推崇,是因为其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老师带领学生通过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模式,以企业实际的案例为切入点,在浓厚的职业气息中结合目前现有的教育教学设备,让学生沉浸在教学做一体的职业氛围中,老师讲授、示范、检验,更有利于实现一对一或者一对几的小班教学,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质的提升。
(三)有利于养成职业素养
老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始终以引、带、领、帮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主要以传递实践经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这样一对一,跟我做的过程中,学生不光是学习老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更是对老师专业思维、处理问题的专业技巧等微观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老师的这些方面的学习,是对老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职业素养和技巧的传承,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提升了综合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老师一个人带6个学生以下的小班教学模式,老师的教学紧紧围绕专业技能教学为核心,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末,培养学生学习思维方式、专业操作技巧要领等方法。“师徒制”人才培养中,老师会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实施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项目,学习效果更好。项目教学的任务就是完成符合专业要求的产品,学生完成产品的过程决定着产品质量的优劣,这检阅了师徒双方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水平。通过“师徒制”人才的培养,能够真正让学生成为符合实际岗位需求的专业能手。
(一)师资队伍问题
“师徒制”教学模式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同时又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必不可少的评价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极高的综合能力。教师既要有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又要有专业的评判学生专业实践情况的能力。传统的教师无法胜任“师徒制”中师傅的角色,只有具备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担当师傅。
(二)管理体制问题
“师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以下的一系列问题: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管理及评价等。伴随着这些问题,“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都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后深层次改革。针对于“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摆在各级各类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尝试实践。
(三)教学质量考核问题
传统的教学质量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师徒制”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故而对考核方式进行重新规划改革,是确保教学质量有保障的关键。“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既要有针对于教师教的质量的量化考核,又要有针对于学生学的质量的量化考核,这样才能实现“师徒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如今,上到中央,下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全国上下都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在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期,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大胆改革实践,为切实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总之,“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紧抓企业、学校、教师这条主线,让教师的教学能够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
[1]赵国平.“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延安动力总成实训室为例[J].陕西教育,2016,(11):70-71.
[2]王文乐,李 宏.高职汽修专业“ 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5,(10):102-103.
[3]郭文斌.高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52-54.
[4]李文武.青岛酒店管理学院烹饪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
G712.4
A
1008-7346(2017)04-0081-03
2017-08-18
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08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彭桂枝,女,江苏无锡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
[责任编辑:钟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