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朴振华
摘 要: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是采用课堂理论+实训室实践+企业实践课堂的教学形式,在校实行分组学习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企业学生被分到每个班组,实行跟组学习的方式。学生成绩的评定实行分阶段评定,成绩由教师评分+企业组长评分组成。我们对在校的两届学生进行了应用,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师徒制;授课模式;企业
前言:“师徒制”的授课方式起源于欧洲国家典型的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等。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还是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教育都是基于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采用这种培训方式的教学模式实行企业和学校交替培养的模式,每周约1-2天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约4-5天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企业中的实践和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实践,这里指的实践不是企业实践,是在学校内进行的校内实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学习了国外的一些成熟的经验后,结合当地的汽车维修企业现状、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实训条件、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的探索。
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简介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师徒制”授课模式采用课堂理论
+实训室实践+企业实践课堂的教学形式;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5人;在校实行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在企业实行跟组作业的方式,由企业的组长负责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学生在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操作的基础技能。在校授课时一般先进行一些必备的理论知识讲解,然后分组进行相应内容的实操训练,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要求学生每人独立进行一次操作,已达到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每个模块的授课模式中加入企业实践课堂环节,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是被安排到每个班组中,组长对学生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安排,组长根据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不断对学生工作的内容和范围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存在
问题
我们把13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作为实验班,13级学生人数22人,把22人分为4组,每组5-6人。学生按照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七大部分: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起动系、点火系、燃料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的内容,分块集中学习。学生首先在学校学习每一个模块的理论和进行该模块的基础操作训练,然后被分到四个地点进行企业实践课堂的学习,每个企业5—6人。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企业和学生都反应出一些问题。第一次进行实践的时候,企业普遍反应,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对汽车各部件的认知能力较差、专业知识较少。而且由于企业的维修人员的素质和理论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反应,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维修人员选择回避问题或不予回答。整个13级学生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结束后,我们也进行了一下探讨和总结,主要的问题有:部分学生参与实训和企业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差;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整车零部件的认知较少,注意力分散,对教学实践要求学习的内容关注度不够;部分维修人员素质和理论水平较低,无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的改进
首先:修改了考核标准,把原来的期末考核,改为过程考核,每个部分作为一个考核单元,考核成绩由两部分在组成,第一部分是在校成绩由教师考核评定占40%,其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占20%,学生本单元的考核成级占20%;第二部分是学生在企业成绩,由教师和企业组长共同评定,企业组长评定学生的岗位技能占40%,教师评定学生在企业学习状态占20%。其次:在校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再次: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组织2-3次学习总结活动,时间、地点不限,可以一个企业单独举行,也可以几个企业或所有企业一起举行,解答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经过调整后,学生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在校学习还是企业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岗位技能基本达到企业的要求。
小结:经过两届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的应用,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适应岗位的能力、融入企业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也有些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师徒制”授课模式的在课程体系上的建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如何衔接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