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立青岛大学时期杨振声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2017-04-04 18:52:56马晓雪
关键词:青岛大学蔡元培校长

马晓雪

§博士生论坛§

论国立青岛大学时期杨振声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马晓雪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成立,杨振声出任校长。作为民国杰出的教育家,杨振声继承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广延名师,培育英才,并撙节开支,增添设备,扩建校舍,不断实践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为青岛大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以后国立山东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振声;国立山东大学;国立青岛大学;教育思想

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着手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经山东省政府申请,决议在原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青岛大学,杨振声被聘为筹备委员并担任校长。杨振声在经费无着、众人皆怀观望的氛围中,积极努力,多方筹措,成功筹建青岛大学,并将其建成了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本文拟就杨振声出掌青岛大学时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作一论述,敬请方家指正。

一、杨振声与国立青岛大学的筹建

1926年,张宗昌督鲁后,为标榜教育,将山东原有的六个专门学校合并为省立山东大学,清末状元出身的王寿彭出任校长。因王寿彭思想守旧,无所作为,被学生攻讦而去,在无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张宗昌自兼校长。北伐时张宗昌败逃,学校名存实亡。私立青岛大学原由胶澳商埠督办高洪恩捐款创办,第二次直奉战争后,高洪恩被迫去职,省议长宋传典继任校长,因失去经费来源,只能惨淡维持,1929年最终停办。

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出于培养国家精英以“恢复国权”的考量,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加强或新建国立大学。经统筹规划,教育部拟将省立山东大学改建为国立山东大学,并成立了以何思源、杨振声等11人为委员的筹备委员会。但由于受济南惨案的影响,筹备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鉴于济南政局动荡,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主张将校址迁往青岛,并接收原私立青岛大学的校产,组建国立青岛大学。教育部经慎重考虑,接受了蔡元培的意见。1929年6月,教育部聘请蔡元培、何思源、杨振声、傅斯年等人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何思源任筹备委员会委员主任,实际上主其事者为杨振声。

杨振声,字金甫(一作今甫),山东蓬莱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受新思潮影响,与傅斯年等人创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杂志,极力宣传科学与民主。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后,杨振声积极参加到五四爱国运动中。同年11月,杨振声与何思源等人以优异成绩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生,共赴美国留学。杨振声于哈佛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后,于1924年回国,并先后在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任教或从事教育行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1929年7月,杨振声辞去清华大学的职务,开始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国立青岛大学的筹建中。杨振声多次在筹备会议中就学校的相关工作与各筹备委员积极磋商,其中7月8日在青岛汇泉大饭店召开的第二次筹备会议是历次会议中最重要的一次。这次会议不仅蔡元培、何思源、杨振声、傅斯年等9位筹备委员全部出席,教育部部长蒋梦麟亦从南京专程前往参加。会议着重讨论了院系学科设置、各院地址等问题。据《时事新报》报道:

国立青岛大学自何思源等奉命筹备以来,业经日余。目前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何思源、王近信、陶百川,相继来青,于本月八日下午,在大饭店举行筹备会议,决议青大先设文理工农法五科,并在济南设置实验工厂、青岛设农场,常年经费为五十万元。*《时事新报》,1929年7月13日,转引自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30页。

时隔6日,第三次筹备会议在济南召开,何思源、杨振声等6位筹备委员出席,会议讨论了学校的行政组织及各院院长人选问题,并对第二次会议议决的学院进行了调整,取消法学院,形成文、理、农、工的学科格局。会议同时还讨论了学校的行政组织、行政人员人选、拟聘教师、职员薪金、年级设置等问题。为保障学校质量,筹备会议对拟聘教师尤为重视,拟聘的“各教师教员讲师,什九均系留学欧美有年,颇极一时之选”。*《本省教育消息:青岛大学积极筹备》,《山东教育行政周报》1929年第47期。

虽然筹备会议对学校的各项规划做了深入探讨,但校长人选迟迟未能确定,这引起社会各界的诸多猜测。据《时事新报》报道:“校长一席大概于何思源、傅斯年两人中择一任命,此刻尚未十分决定。唯记者今晨访何思源时,何则表示济南政务繁忙,不能兼任。”*《时事新报》,1929年7月13日,转引自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谱》,第630页。何思源无暇兼任校长,傅斯年亦不可能。当时傅斯年筹建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刚成立不久,傅氏正雄心勃勃地为实现“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而努力,不可能兼任青岛大学校长。除此之外,南京也有“教部决任吴稚晖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的传言。然而,就当时筹备情形论,无论学识、能力、性格以及社会关系,杨振声更能胜任校长的职务。后来任教于该校的梁实秋曾分析说:“杨金甫是北大出身,当时在教育部里他的熟人不少,同时他是山东人,和教育厅里的人也有关系,所以他作校长是适当的,并且他的性情温和,冲默有量,所以双方肆应,起初尚能相安。”*梁实秋:《梁实秋怀人丛录》,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蔡元培的推荐下,杨振声成为了国立青岛大学的首任校长。掌校期间,杨振声以其声望和人格魅力,广聘名师,建章立制,为学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杨振声的教育理念及实践

杨振声多次强调,大学是“社会出血汗换来的钱组织的”,只有把学校办好,才“对得起地方人民的膏脂,山东父老的期望”。*《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5月4日。在出掌国立青岛大学期间,杨振声始终把办好该校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

(一)广聘名师,英华蕴聚

杨振声出掌青岛大学期间,效法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广聘名师。同时杨振声延聘教师又极为严格,特别注重学术水平,请人绝不“敷衍备数”。杨振声原打算在文学院设立历史系,“而欲对于中国史请一好教授,物色几及一年,尤不能得!此系即不敢开办。差池者我们不肯请,较好者他校不放松,是以难也”。*《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5月4日。虽然困难重重,但杨振声利用自己在学术界和文学界的地位和名望,延聘了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来青岛大学任教。当时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曾省任生物系主任,汤腾汉任化学系主任,此外还有杜光埙、张煦、傅鹰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可谓人才济济,师资之强令各大学瞩目。杨振声不仅重用名家,对青年教师也多有培育提携,如留美归国学士方令孺、学历不高却极有才华的沈从文等。可以说,加盟青岛大学的均是学术界的一时之彦或后起之秀。虽然这些人授课风格迥异,但皆认真严谨,深受学生爱戴。如梁实秋为外文系学生开设过《欧洲文学史》《莎士比亚》《文艺批评》等课程,他知识渊博,语言精确、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你如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组织紧密、内容充实的论文,课后重温它,确又够学生思索两三个小时的”。*王昭建:《追思梁实秋和洪深先生》,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悠悠岁月桃李情——山东大学九十周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03页。

除广聘名师外,杨振声还尽可能邀请专家名流来校演讲,以扩展学生学识,当时的知名学者章太炎、蔡元培、胡适、罗常培、陈寅恪等均曾受邀来青岛大学讲过学。章太炎在青岛大学讲演的题目是《行己有耻》,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章氏此讲旨在激励学生的爱国心,勿做汉奸卖国贼。胡适的讲演更是引起了青岛大学师生的强烈共鸣。梁实秋回忆说:“他凭他平时的素养,旁征博引,由‘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讲到山东一般的对于学术思想文学的种种贡献,好像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扬尽在于是。听者全校师生绝大部分是山东人,直听得如醍醐灌顶,乐不可支,掌声不绝,真是好像要把屋顶震塌下来。”*梁实秋:《讲演》,《雅舍忆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3页。胡适的演讲不但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甚至对一些学生以后的治学产生了莫大影响。当时就读中文系二年级的王先进听了胡适的演讲,思想受到巨大震动。他说:“胡适讲‘古代文化之山东’,连孔子孟子一点边都不沾,一讲两个多小时,好像四十分钟,我听后思想变化很大。以前我是受古书约束的,听了胡先生演讲后转变为以己为主、组织研学。”*王先进:《古稀之年忆母校》,张乐玲主编:《峥嵘岁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6页。

(二)文理渗透,学科交叉

虽然青岛大学筹备时决议预设四个学院,然而实际成立时只成立了文、理两个学院,杨振声亦颇无奈,经费“每月亦只三万四千,办三学院则不足,四学院相去更远”,故杨振声决定先办文、理学院。之所以如此,杨振声解释道:“诚以文、理两学院为其他学院之根本。必学理先有根基,而后始能谈及应用(工、农、教育,皆注重应用方面),故先办文、理学院,迨两学院稍有根底而后乃及其他。”*《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5月4日。

在文、理学院的关系上,杨振声特别强调二者的融合性,他指出:“文理本来就不能分家,最多不过如一家两院罢了”,“文学院的学问,方法上得力于自然科学,理学院中的学问,表现上也得力于自然科学;理学院中的学问,表现上也得力于文学美术。文学院中的人,思想上越接近科学越好;理学院中的人,做人上也越接近文学越好”。*《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11月9日。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杨振声要求文科学生必须修理科的某些课程,理科的学生也必须修文科的某些课程,由杨振声主持制定的“学则”中明确规定:各院系学生均必修国文6学分,英文12学分,自然科学6学分,社会科学6学分。

学院不设系是杨振声的一个大胆构想。他主张“大学分院不分系”,具体措施便是实行讲座制,“学生得自由择师,听其指导。择师之后,由一位或一位以上的导师就其性质能力所及,厘定他在大学的课程”。*杨振声:《为追悼朱自清先生讲到中国文学系》,《文学杂志》1948年第3卷第5期。从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来看,杨振声的设想无疑是大胆而具有革新性的,可惜该规划最终因“不合部章”而未能实施。最终,文学院下分中文、外文、教育、历史*国立青岛大学筹建中即有设立历史系的打算,在第三次筹备会议时即拟定了聘请刘传贤为历史教授的计划,未果。后鉴于教授聘请不易,转而聘请讲师,亦未成功。因无师资,历史系始终未能招生,但建制仍在,直至1931年下半年方正式取消。详见《图书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纪录》,《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10月26日。4个系,理学院下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1931年2月,鉴于山东对中小学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杨振声又将教育系扩充为教育学院,下分教育行政系和乡村教育系。

在发展传统学科的同时,杨振声特别注意利用本地区位优势发展一些特色专业。他认为“除文理科普通各系为各大学所同设者,以求其充实精警外,更应注意于其他大学所未设立之学系,而青大因环境上之方便,对于此种学系特具有发展之希望与能力,则树之道即须于此求之”。如关于海边生物学的构想,就体现了杨振声的这一理念。杨振声认为当时有条件发展这一学科的唯有厦门大学和青岛大学,但“厦门海边生物种类虽繁盛,然因天气过热,去厦门研究者多苦之,又亦发生疟疾。青岛附近海边生物之种类,繁盛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独较厦门为便。……青大将为海边生物学之中心点”。*《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5月4日。为此,国立青岛大学与青岛观象台、水族馆合作进行海洋水产的研究工作,著名的“杨振声蟹”“曾省氏鱼”便是青岛大学生物系在研究中发现的新物种。

(三)撙节开支,夯实基础

青岛大学成立之初便存在经费不足的困难,为此,杨振声提出“撙节开支”的口号,努力节省各项开支以补充建设费用,他说:“我们经常费能多省一文,即设备上能增加一点,也便是学校的基础上多放一块基石。”*《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5月4日。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杨振声特别强调“基础的基础在图书”。青岛大学甫经成立,杨振声即投入5万余元购买书籍。据报,当时青岛大学“新购西文书籍,价值四万余元,中文书籍一万余元,中外杂志报章,多至百余种”。*《教育简讯:国立青岛大学开学有期,定于本月二十日行开学典礼》,《山东教育行政周报》1930年第99期。在图书的采购过程中,杨振声坚持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的原则,为此专门成立了图书委员会以拟定各院与图书馆图书经费的分配以及对于添购图书的审查,在流程上凡“各系所需之参考书,必须由系主任签字负责,然后交图书委员会审查通过,再由各系之图书预算下定购。如此则不但求图书数量之完备,更重图书质量之精美”。当时的外文图书重点采购各种版本的莎士比亚名著和一些国外期刊,据杜光埙回忆说:“图书方面,关于莎士比亚书籍收藏之完整,西洋定期刊物如英国之Contemporary Review,Fortnighty,Nineteenth Century,美国之Current History,Foreign Africa之补购整套杂志,在其他大学也是不多得的。”*杜光埙:《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校史资料》第4期,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70页。中文图书则侧重古籍,尤其是对各代善本、珍本搜求更是不遗余力,对于不便购买的也多借来抄录,如栖霞牟陌入所著《诗切》、即墨黄宗昌所著《崂山丛谈》《崂山艺文志》等书,均抄录存馆。除了购买和抄录,学校还积极接受外界赠书。1931年正式出版的《图书馆增刊》几乎每期都有“赠书致谢”专栏,向热心捐赠图书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从各期的记载来看,赠书的来源包括国外教育机构以及国内的高校、研究团体、报社、政府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书籍的种类也涵盖了文学、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社会调查报告等诸多领域。

图书之外,杨振声对仪器、实验室建设也极为关注。他认为“近代科学不由实验入手,犹之农夫不操耒而云能耕,木匠不亲绳墨而云能量,同是一样的荒唐”。*《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5月4日。故此,杨振声掌校期间尽可能购置各种仪器,1930-1932年三年的仪器购置费用近10万元,占全部经费支出的1/10左右。经过数年的积累,“化学系关于药物化学之设备,生物系关于海洋水产之设备,均为国内大学所少有”。*杜光埙:《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校史资料》第4期,第70页。除了购买,杨振声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克服困难,自制各种实验仪器,既节省了经费,保障了教学所需,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化学系更是发挥学科优势,对外开展有关化学、药物学等方面的技术咨询,同时接受化验和研究委托,适当收取费用。自此项服务开展后,不但山东本省委托化验者络绎不绝,外省亦多有委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仪器购置经费紧张的难题。

随着实验仪器的陆续购进,原有的实验室不敷使用,建立新的与教室分离的实验楼成为当务之急。1931年5月,杨振声决定建立可容纳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科学馆,并利用暑假期间先建筑一层,以供化学系急需,但考虑到广大师生实验之便利,最终一次性建起了四层、面积为3800平方米的科学馆。

除科学馆之外,青岛大学的另一个重要工程便是体育场的修葺。在杨振声看来,体育不是大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直接关系着广大师生身体素质的高低。他说:“谁都承认今日中国之弱,是由于体育太坏。但提倡体育而没有体育场,则体育绝不会练习地好。”*《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5月4日。青岛大学位于万年山麓,面积广阔,但多系山地和沟谷,要建设体育场,工程巨大,即使如此,杨振声仍领导全校师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体育场的修建。

(四)建章立制,从严制校

在学校管理方面,杨振声始终主张“从严治校”“严肃纪律”。他认为学校要正常发展,就必须矫正“浪漫的弊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进而养成“有纪律”的风气。*《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11月9日。为此,杨振声在学校刚成立的一年时间里,陆续主持制定了组织规程、学则、学程、校务会议议事章程、图书委员会规程、助学金规则等规章制度数十种,并严格执行。在诸多规章中,“学则”最为严格,其条例规定:“一学期中,任何课程缺课1/3,或旷课满五个小时者,不得参与该课程之考试”,“学生全年所修课程有1/2或三科不及格者,令其退学,全年课程有1/3,或二科不及格者,留级一年,但不得留级二次”。为此,学校实行了严格的点名制度,不仅教师点名,教务人员也常常到教室里抽点。考试则分小考、大考两种,小考由任课教师和所在院系组织,不定期举行,大考即每学期期末考试,采取大礼堂会考的方式,由教务处按照考试科目将学生座次间隔排列,避免作弊。据当时的学生回忆说:

教室里的椅子全搬到大礼堂去摆着,照着对号入座的法子办。前面是中文系的,后面许是土木系的;左边一年级的,右边许是四年级的。这样还不算,教职员全来啦,像要比比人马,结果当然还是我们考的多几个。要怎么着怎么着办的规矩,用特号字写着贴在墙上,不依?请出去息一会儿!打钟以后,开门五分钟,赶不到?莫考!叫活该!*徐碧宇:《山大生活素描》,张乐玲主编:《峥嵘岁月》,第22页。

不但学生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教师也不得例外,尤其是校长更要起到示范作用。杨振声特别强调:“要学校有法纪,第一个得先从校长做起,校务会议的决议案,校长是第一个负执行的责任与遵守的义务的。”他提醒大家,那种“以为校长是可以用个人的私意破坏校章”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最终毁掉的只能是同学们的学业和前程。不合校章的地方,校长也没有权力通融,否则“他的权力替代了法纪”,便会使学校的根本遭受破坏。*《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11月9日。事实上杨振声也一直在以身作则。他这种虚怀若谷和民主的作风,深得师生们的认可与好评。

三、杨振声治校成功原因分析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国立青岛大学创立时,正值中国高等教育自晚清以来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各地高校都在快速发展,青岛大学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可以说,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情以及杨振声本人的个人魅力和民主办学的作风都是青岛大学的优势所在,并成为青岛大学发展的契机。

(一)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

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为国立青岛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对教育极为重视,把“普及教育”放在了与“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同等重要的地位,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使山东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对于国立青岛大学的筹建,山东省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当时筹备委员会的9名委员中,省政府成员占到5人,其中何思源为山东省教育厅长,王近信、彭百川、杜光埙为教育厅职员,袁家普为山东省财政厅长,这些政府人员的主持和参与为筹备工作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省政府之外,何思源主持的教育厅对山东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张宗昌败逃后,面对山东教育千疮百孔的局面,何思源以高度的责任心表示:“教育为建国要图,不当仅为消极之应付,端宜进图积极之建设。”为保障山东教育事业顺利展开,何思源力排众议,力争教育经费独立,并专门设立“教育经费保管委员会”和“教育经费稽核委员会”,负稽核和管理之责。同时,为了对山东教育进行整体规划,何思源上任伊始便公布了《山东省政府教育厅教育行政纲要》,对教育宗旨、教育经费、学制系统等进行了规定,在最后的附记部分,何思源专门就筹建国立山东大学拟定十二点希望事项:“(一)确定并扩充大学本部经费。(二)力求各学院名实相副。(三)延聘品端学邃之专门人才,充当教授。(四)严格考试学生。(五)提高教授待遇。(六)扩大各科实验室。(七)设立规模宏大之图书馆,以作师生研究之用。(八)添购仪器标本,以求完备。(九)奖励学术研究,使成为全省文化中心。(十)鼓励师生著作,改造青年思想。(十一)发展学生自动研究,及创作能力。(十二)逐年扩充学院,力求内容充实。”*上述引文见马亮宽编:《何思源文集》第2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747、758-759页。这十二点希望事项实际上为当时正在筹建的国立山东大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虽然国立山东大学最终夭折,但继之建立的国立青岛大学仍沿着这一方针发展。

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外,青岛的环境也使青岛大学获得极好的发展机会,曾任青岛大学教务长的杜光埙指出,青岛的环境对于学校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因为青岛市之未设有其他专科以上学校,……大学内部长期保持单纯关系。(二)青岛经德国多年经营,关于街市、道路、卫生诸项建设,均有良好基础,使青岛成为东亚设备最完善之新式都市。”*杜光埙:《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校史资料》第4期,第72页。杜光埙的分析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国立青岛大学是青岛唯一的一所高校,这就使得教师可以心无旁骛地从事教学与科研。当时的学生曾以诙谐的笔调写道:“这儿没有挟着个大皮包一天跑几十处的大教授,你希望他晚来一刻钟早下半点钟么?莫想!打了吃饭钟,他讲;打了下一班的上课钟,有时候他也还讲。有啥法,敢动?”*徐碧宇:《山大生活素描》,张乐玲主编:《峥嵘岁月》,第21页。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因“单纯关系”,多了些和衷共济,少了些争斗攻讦。正如沈从文所批判的:当时社会上“流行一种现实争斗,一例以小帮伙作基础,由隔离形成小恩小怨,对立并峙。或与商业技术合流,按照需要,交换阿谀,标榜同道,企图市场独占。或互相在文坛消息上制造谣言,倾覆异己,企图取快一时”。*沈从文:《从现实学习》,《沈从文全集》第13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81页。正是出于这种厌恶情绪,沈从文从北京一至上海,再至武汉,最终选择了国立青岛大学,在这里,同事们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在这样的心境下沈从文除完成了《记丁玲》《记胡也频》《从文自传》三部中篇传记以外,还创作了《八骏图》《泥涂》《凤子》《都市一妇人》《月下小景》等20多部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艺评论,为他“多产作家”的光环添加了浓重的一笔。

其二,青岛作为一个海滨城市,景色之优美无出其右。曾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之一的蔡元培在青岛考察之后不无远见地预言:“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之关系甚大。”*蔡元培:《致吴敬恒函》,《蔡元培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24页。杨振声也把青岛的风景环境看做聘请教师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到上海延聘梁实秋和闻一多时,便说道:“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梁实秋:《梁实秋怀人丛录》,第213页。梁、闻二人考察青岛后发现,青岛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于是欣然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晚一些时候到校的沈从文、吴伯箫等人也无不对青岛赞不绝口,尤其是从武大转来的沈从文更是有着切身的感触。1930年9月,沈从文初到武汉大学任职便致信胡适,倾诉心中的不满和失望之情:“初到此地印象特坏,想不到中国内地如此吓人,街上是臭的,人是有病样子,各处有脏物如死鼠大便之类,各处是兵(又黑又瘦又脏),学校则如一团防局,看来一切皆非常可怜。”*沈从文:《致胡适》,《沈从文全集》第18卷,第104页。正是由于一切的不如意,沈从文在武汉大学仅授课半年便离开了,后经友人介绍来到了青岛。与武汉相比,青岛俨然可以说是世外桃源了:“我住处一切都是静静的,楼上可以看到海,成天变各种颜色,天上云总是淡淡的,夜里天常常还是浅蓝颜色。美极了。一切都美极了。”*沈从文:《复程朱溪》,《沈从文全集》第18卷,第168-169页。

(二)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格魅力

杨振声学习刻苦认真,为人厚道温和、讲求信义,赢得了师友的一致赞誉。在杨振声筹办和领导青岛大学期间,其师长蔡元培,同学好友何思源、傅斯年等都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杨振声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并且热心参加社团活动,关心学校发展,引起了蔡元培的注意。留学期间,杨振声与师长蔡元培、胡适等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何思源、傅斯年、罗家伦等挚友更是鸿雁不断,互相勉励、切磋学问。1924年杨振声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多所高校,尤其是在中山大学,傅斯年、何思源等好友陆续受聘,昔日的挚友成为同事,在工作中更是相互提携,多了些默契。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后,蔡元培出任院长,特聘中山大学教授傅斯年、杨振声、顾颉刚三人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杨振声既非历史学专家,对语言学也无研究,蔡元培聘请杨振声看中的是他的办事能力和冲默有量的宽宏气度,事实也验证了蔡元培的远见。在历史语言研究所筹备过程中,傅斯年与顾颉刚常因意见不合而恶言相向,杨振声始终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通过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筹建,蔡元培对杨振声的办事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日后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对杨振声的支持也是心存感激,投桃报李,在筹建国立青岛大学的过程中,傅斯年给予了杨振声极大的助力,除在办学方针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外,还亲自主持了国立青岛大学的图书购买事宜。作为老师辈的蔡元培更是极力提携杨振声,为筹划经费,蔡元培专门写信给时任监察院院长的挚友吴稚晖,请其代为敦请财政部部长宋子文为学校拨款。为保障国立青岛大学校舍不被军队借驻,蔡元培特请青岛市市长马云亭“鼎力维护,曲为防范”。*蔡元培:《致马云亭函》,《蔡元培全集》第5卷,第360-361页。青岛大学成立后,蔡元培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并列席了学校开学典礼,足见蔡元培对杨振声的器重。

除了师友的大力提携帮助,杨振声忠厚长者的人格魅力对于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杨振声性情温和,能够平等待人,不追逐名利、不弄权专制,始终保持着虚怀若谷和民主的作风,深得广大教师的欢迎,使得青岛大学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治学之地,校园氛围和谐、民主。在工作中,杨振声以自己的行动为广大的师生树立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榜样。当时因办公需要,学校专为杨振声配置一辆专车,杨振声为节省开支只买了一辆旧车,“多少人劝他换一辆新的,他说有钱要用在学校的建设上,汽车是代步的工具,新旧还不是一样,始终没换”。*杨文衡:《我们敬爱的父亲》,季培刚编著:《杨振声编年事辑初稿》,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第381页。

梁实秋对杨振声的评价是:性情温和,冲默有量,对于任何人皆无疾言厉色,待人接物的风度有令人无可抵拒的力量。《大公报》记者更是不吝把最美的赞誉献给他,称他“亭亭玉立,神采焕发,令人不敢近,近则自惭鄙吝,若鸦凤之相比也”。*司徒良裔:《杨振声小记》,季培刚编著:《杨振声编年事辑初稿》,第372页。正是由于他的这种人格魅力,当时的许多知名学者都愿意接受他的聘请,在其麾下工作。其子回忆说:“国立青岛大学怎么能延聘到这样强大的专家阵容呢?我想,是与我父亲的声望与待人诚恳、从不与人争名利、知人善任是很有关系的。”*杨起、王荣禧:《为传播五四精神而奋斗不息——追思家父杨振声的一生》,季培刚编著:《杨振声编年事辑初稿》,第397页。杨振声的这种声望不限于教师群体内部,学生们对于这位和蔼的校长更是仰慕有加。据徐植琬所述:

我们这批入学者是青岛大学的首批学生,杨振声(金甫)先生是青岛大学的首任校长。开学时,我们对杨校长的印象非常深刻,其言谈举止,风度外貌都给人以学识渊博、处事干练的好印象。后又得知他是由受人尊敬的蔡元培老先生举荐,更知道他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就更为能在杨校长担任校长的高校中接受教育而庆幸。*徐植琬:《一段七十年前的记忆——回忆杨振声校长》,季培刚编著:《杨振声编年事辑初稿》,第384页。

正是由于杨振声的以身作则和谦谦君子的教化,青岛大学校风淳朴,学校“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同学们的关系也非常和睦、融洽,没有文人相轻的旧习气”。*王碧岑:《值得欣慰和自豪的回忆》,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悠悠岁月桃李情——山东大学九十周年》,第336页。这种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对教师、学生无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三)民主办学,充满人文关怀

杨振声毕业于北京大学,求学期间亲身经历了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毕业后留学美国,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的办学理念,回国后先后任职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杨振声的教育背景和经历使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有深刻的认识,他在办学中始终坚持“民主办学”等理念,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充满着人文关怀。

杨振声深受蔡元培的影响,十分注意发挥群体智慧,实行民主办学。他指出:“课程既要规定,学则又要遵守,则这种课程与学则,以及一切的计划与章程当规定的时候,不能不十分审慎。”而这些单靠校长的努力是不行的,因为校长即使“经验多些,见解透些,那经验也有时而穷,见解也有时而偏”,所以,必须“要一个集思广益的组织,权在校长之上,然后种种的规程才能比较的完善”。*《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11月9日。在杨振声看来,这个“集思广益的组织”就是校务会议。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务长、总务长、秘书长、图书馆馆长、各学院院长、各系系主任以及全体教授选出的代表组成,每两星期举行常会一次,就学校章制、预算、课程、学则等内容讨论议决,出席会员需过半数方可开会,议案需出席会员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这样便可以做到集思广益,“合起这些人的智慧与经验,总使议事偶有不周到,而大错误是不至有的。它的议决案,我们应当相信为比较个人的看法妥当一些”。*《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11月9日。

民主办学的同时,杨振声对学生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凡是涉及学生利益的学则等规章制度,学校均允许学生建言献策,最后议决通过的学则也由学生签字同意后执行。据王先进回忆:“这时的青岛大学领导人都较年轻,对学生要求甚严,把校规印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让我们签字以后仍交还给学校。”*王先进:《古稀之年忆母校》,张乐玲主编:《峥嵘岁月》,第204页。对于学生们认为不太合理的规定,学校也会认真听取意见,多方探讨,最终拿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案。如《修正国立青岛大学学生宿舍规则》的颁布便体现出学校在规章制定过程中的民主作风。原《国立青岛大学学生宿舍规则》第十四条规定:“(宿舍)楼下设有学生招待室,所有来宾不得延入寝室。”学生王弢不听传达处工友劝阻,强行带客进入宿舍,并对传达处工友进行辱殴。为此,第28次校务会议专门针对此事件商讨处理意见,决议对王弢记过二次,以示惩戒。*《本校布告》第43号,《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7月6日。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和照顾,不久之后学校对《国立青岛大学学生宿舍规则》做了修正,新的规则虽然原则上要求“凡学生之来宾,应在招待室接待”,但同时补充道,“如有愿参观宿舍者,经斋务股允许后,得陪同入内参观(惟在每日下午七时以后,不得参观)”。*《修正国立青岛大学学生宿舍规则》,《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2年3月28日。又如在学生转院或转系问题上,也是如此。杨振声对于学生学业虽然要求严格,但并非一味刻板、不加变通,他说:“人对于某种科学或艺术,有天生的难易,是万不可勉强。万一走错了路,一生吃苦不尽。在大学第一年,给大家一个自觉的试验,第二年知不相宜可以转系,也是这个意思。你必须把自己的能力用的适当,然后才能于人有益,所以说要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校长报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1931年5月4日。为避免过乱、过滥,又在“学则”中规定,转院或转系须经有关院长、系主任批准,并以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及一次为限,其所得学分须重经核定。臧克家就因为记忆力差,又酷爱文学,便由外文系转入闻一多任主任的中文系。

可以说,杨振声任校长的两年是青岛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杨振声的苦心经营下,青岛大学校风淳朴、学者云集、师生之间关系亲密,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使青岛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也为日后国立山东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史云鹏)

A Study on Yang Zhensheng'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t 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Ma Xiaoxue

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30, and Yang Zhensheng was appointed as president. As an outstanding educationalist, Yang followed Cai Yuanpei's principle “Free and Open Mind”. He recruited great scholar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focused spending on necessary teaching equipment and school buildings. Yang's efforts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Qingdao University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growth of the later National Shandong University.

Yang Zhensheng, National Shandong University, National Qingdao Uiversity,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马晓雪,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K268

A

1006-0766(2017)02-0170-07

猜你喜欢
青岛大学蔡元培校长
青岛大学
Research 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s in China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22
Research on Prevention of Corrup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ower List
青岛大学再建始末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0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论校长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