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伟,邱 爽
§传播学研究§
新中国初期新闻宣传的价值重塑与体制重构
高中伟,邱 爽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国际上美苏两种力量泾渭分明的抗争格局与国内新生政权亟待巩固的严峻挑战,党的新闻宣传承担着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赢得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新生政权认同的历史使命。为此,党对新闻宣传开展全面价值重塑与体制重构,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思想体系,彻底改造旧有新闻宣传体制,确立党管宣传基本制度,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一元化格局。新的价值理念和宣传体制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为新生政权巩固和新的国家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基本价值与基本体制影响至今。
新中国初期;新闻宣传;价值重塑;体制重构
新中国成立初期,*本文中“新中国初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七年时间。邓小平曾指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公认的”,“今天我们也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2页。中国社会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新闻宣传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与“阵地”,在推动新旧社会转型和新生政权巩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新闻宣传事业的开端和马克思主义宣传理论中国化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宣传开展了全面的价值重塑和体制重构,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为巩固新生政权,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基本价值和基本体制影响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从革命战争转移到和平建设,但新政权仍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旧意识形态交锋的严峻挑战,加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具有极端紧迫性。先“破”后“立”,在国际上建构认同、争取支持,在国内肃清旧有思想,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赢得人民群众对新生政权的广泛认同,成为新中国初期新闻宣传的重要历史使命。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时,在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1页。新中国成立后,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改造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上层建筑成为统治阶级亟待解决的一项艰巨任务。意识形态一方面作为经济基础的产物且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另一方面从属于上层建筑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对新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新中国初期是新旧意识形态交锋时期,思想领域的旧思想、旧观念和西方资本主义对新政权的孤立、威胁、封锁、遏制成为建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桎梏,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巨大挑战。
国际上,新生共和国政权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肆攻击,为维护国家利益,亟需形成有利于争取国际社会认同与支持的新闻宣传思想及路径。新中国成立前后,国际社会被冷战“铁幕”一分为二,形成了美苏两种力量泾渭分明的抗争格局。对外宣传成为两大阵营互相攻击的重要工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新中国更是成为西方国家对外宣传,重点进攻的对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指示美国之音电台,要“利用广大的无线电网与共产主义作斗争”,重点针对苏联、东欧、中国等“铁幕和竹幕国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为配合侵略战争,美国之音播出语种增加到46种,尤其加强对中国的广播。*习少颖:《1949—1966年中国对外宣传史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页。一个未知的、被禁止的,甚至“独裁”“好战”“赤匪”“黄祸”“蓝蚁密布”的中国形象经美国之音宣传,形成中国在西方的“世界镜像”。作为从属于上层建筑的工具,新中国的新闻宣传不可能超然独立,必须坚持维护国家利益,打破西方在对外宣传中对新中国的攻击。
在国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依然广泛存在,亟待利用新闻宣传手段传播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封建思想对干部群众影响甚大。部分党员干部没有完全接受唯物主义思想,继续信仰封建宗教迷信,农村几乎村村有庙,家家拜佛敬神。女性未实现自由解放,“旧社会沿袭下来的歧视妇女的心理和习惯在群众中有相当影响”。*四川省档案馆藏:《内蒙小组、京津小组讨论〈中央关于加强党在农村宣传工作的决议(草案)〉的情况》,档案号:《建川》054-68。旧有资本家和工商业者深受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对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前途命运存在疑虑。资本家刘鸿生说,“我那时不但不能相信共产党,而且怕他。怕共产党来了要清算我。”*杨友:《民族资本家刘鸿生的自述》,《新观察》1956年第21期。荣毅仁也说,新中国成立后谣言四起,“内心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计鸿庚:《荣毅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88页。部分知识分子对新政权持观望和犹豫态度。冯友兰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公开表态”,拥护新政权;*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9页。载张启华、张树军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773页。梁漱溟不参加新政协,声言“对国事将只发言而不行动”;*《梁漱溟全集》第6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38页。叶圣陶北上日记写道:“中国即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而自己将要去“参与一项极其伟大的工作”,“至于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应该怎样去做”,却是“相当模糊的”。*叶圣陶:《旅途日记五种——北上日记》,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18页,不少人甚至怀疑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否逃离“兴亡周期率”。
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但大批新党员干部理论水平较低,部分老党员干部尚有小农意识或非无产阶级思想,需要通过新闻宣传加强党员对理论性、政治性、政策性问题的学习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据中央组织部统计,一九四九年底党员人数仅四百五十万左右,“截至一九五六年六月底,全党共有党员一千零七十三万四千三百八十四人,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七四”。*《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2页。党员数量增长迅速,但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在有些人看来,现在加入共产党,不但不要担负什么艰险,而且可以获得个人的许多保障以及荣誉、地位等等”,“落后分子、投机分子、反动分子就会希望加入我们党”。*《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8页。一些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常识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根深蒂固。部分老党员干部忽视科学思想理论,脱离人民群众,凭借主观经验甚至封建思想指导实践。党员的思想及理论水平亟待增强,以巩固党在社会动员与整合过程中的组织力量。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决议(草案)》提出,“各级党委必须把向党内外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当作头等重要的任务,并把这一任务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33页。马列主义具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对腐朽思想的批判力、对其他思想文化的整合力”,*陈锡喜:《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理论辨析》,《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5期。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蕴含科学性和革命性,是新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但残留在思想领域的旧思想、旧观念不会随着社会变革而改变,需借助新闻宣传等手段,重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刘少奇指出,新闻宣传如果搞得好,能引导人民前进、团结、走向真理;如果搞得不好,“就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导致人民分裂,“互相磨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28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4页。新闻宣传的迫切任务是及时肃清有悖中国共产党原则方针的指导思想,改造旧的意识形态,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同。
新中国初期,价值重塑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修正民主革命时期新闻宣传传统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起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思想体系。
(一)对民主革命时期新闻宣传传统的承继与修正
新中国新闻宣传工作顺利展开,首先得益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新闻宣传的组织、原则、对象等方面。首先,重视新闻宣传组织建设。1924年5月,党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在关于宣传教育问题的决议里强调“中央应有一个强固的宣传部”,各级宣传部“要求数量上和质量上有相当的组织”。*林之达主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页。民主革命时期中央宣传部及各级宣传部、党报委员会等宣传机构先后建立,奠定了新闻宣传的组织基础。其次,强调新闻宣传的原则纪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项决议即提出:“任何一个出版物,无论中央的或地方的都没有权利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林之达主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史》,第2页。这一时期形成了“党性原则”“用事实说话”等与党的政策纪律高度一致的新闻宣传原则。第三,突出新闻宣传的群众性。恽代英在1924年《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联络农民感情——这是宣传农民最重要的条件”,“研究他们的心理”是“宣传农民最恰当的方法”之一。*《恽代英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96页。1928年,刘少奇在《论口号的转变》中指出,口号如“不切合群众的要求和心理”,便“不适合作为群众行动口号”,*《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3页。强调新闻宣传要贴合群众心理,满足群众需要。优良的新闻宣传传统和行之有效的经验为新中国初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新中国初期的宣传环境和任务较民主革命时期发生了巨大转变,战争年代形成的部分新闻宣传经验已成为新时期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的掣肘,需进行修正。首先,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在“编码”与“解码”上,都存在碎片化、简单化倾向。毛泽东曾回忆,在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阶级斗争》(考茨基著)3本书后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但“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页。中共早期创办的政治机关报《向导》或《前锋》等刊物,集中宣传党的革命纲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的推介多呈现出断章取义的“片段”或“碎片”。*张品良:《传播学视域下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第137页。新中国成立后,川南区首届报纸工作会议即指出,“报纸工作的重大弱点,乃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经常性、系统性和深刻性之不足”,*四川省档案馆藏:《中共中南局关于加强报纸工作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决定》,川南区首届报纸工作会议大会秘书处编印,档案号:《建国后资料目录(第二册)》-8-9/8。提出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方法。其次,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对外宣传和战争宣传中频繁使用富有敌意的刺激性词语。1952年,周恩来在致周克农、乔冠华的信中指出:“我们的发言和新闻稿件中所用的刺激性的词语如‘匪类’、‘帝国主义’、‘恶魔’、‘法西斯’等甚多,以致国外报刊和广播方面不易采用,望指示记者和发言起草人注重简洁扼要地揭发事实,申述理由,暴露和攻击敌人的弱点,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语言。”*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文献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3页。对过去新闻宣传清醒而理性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指导新中国新闻宣传实践的基础,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由观念变为现实,中华民族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然而,对于年轻的共和国政权,国家形象与民族意识尚未形成,国民对国家概念和国家前途命运的认知模糊不清。强化国民对“新中国”的普遍认同,必须根据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化除旧布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闻宣传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重要使命,它与文艺宣传、政治宣传、国家仪式等形成“合力”,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培育阶级意识,塑造国家形象,构筑国家观念,增强民族情感,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实践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凭借革命年代树立的威信,使新闻宣传媒介迅速获取人民信任。新闻宣传媒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抗美援朝运动等的深入宣传,使人民群众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国家民族观念。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国广泛组织广播大会,群情甚为激昂。据统计,北京举行的一次工商联广播大会,参加收听的单位包括全市所有一百三十六个行业和郊区八个工商联分会,听众达二十三万八千人以上;三小时内,所捐款项即达二十三亿六千多万元。会后不到十天,全市工商界即捐款二百一十五亿五千多万元,超额完成捐献计划。*北京市档案馆藏:《解放后十年来北京人民广播事业(1949—1958)》,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编印,档案号:1-12-863。通过实况转播和录音广播等方式,广大民众保家卫国的政治情绪被激发,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觉悟提高。报纸、广播等新闻宣传媒介“成为反对一切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脱离党的总路线的倾向和与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四川省档案馆藏:《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室印发,档案号:《建川》003-113。马克思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的构建,在实践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巩固了新生政权。
二是培育阶级意识,理论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阶级意识是“关乎阶级总体的(非个体简单相加的整体)对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体系化、理论化的自觉意识”,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张志丹:《阶级意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页。新中国这一政治安排和阶层调整使工人一跃成为领导阶级,但社会各阶层对人民民主专政存有异议,且长期以来对工人领导权认同度不高,《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有报道:
他们认为:“没有教育好的工人,只有自私自利……”
他们认为:“工人能提出多少完整的意见?顶多提一些零零星星的东西……”
有一个干部动员工人学习时讲:“要好好学习,否则,当一辈子工人,有什么用啊!”
他们见到工人有些落后表现时,即“深恶痛绝”,“会气得拍桌子,骂放屁,以致开除”。*华明:《工作干部应好好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人民日报》1949年9月7日,第5版。
一些农民对接受工人领导存在不满情绪,认为,“要不是农民种地,谁也吃不上饭,天下又是农民打下的,所以农民应该占领导地位”。*《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工作总结》,《人民日报》1951年11月27日,第2版。工农联盟内部由此久结嫌隙。鉴于此,新闻宣传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弥补工人阶级领导权宣传的缺失。作为宣传阵地的党报党刊,尤其农民报纸开始反省,明确刊物编辑的根本问题是“必须用工人阶级的思想、观点来教育农民”,*彭展:《“中南农民”一年来的编辑工作》,《人民日报》,1952年5月16日,第3版。对错误表述工人阶级领导权的革命书籍进行批评。*谌颖:《建国初民众对工人领导权态度的转变——基于〈人民日报〉的历史考察》,《传承》2015年第10期。各地广播电台围绕人民民主专政和工人阶级领导权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向民众传输“工人阶级最有远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建国初期思想记华中团校的思想教育》,《中国青年》1949年第21期。“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等重要观点。通过宣传,社会各阶层构建起“工人是光荣的,工人阶级是一个伟大的阶级”这一普遍共识,“工人老大哥”形象具体化、生动化。伴随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日益提高,民众的阶级意识觉醒。阶级意识的培育,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三是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全国范围推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各项中心工作的宣传任务;新闻宣传的导向功能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化结合,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建设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统筹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斯大林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编译发行,《毛泽东选集》等党的领导人著作出版,国外马列学者著作编译出版,一批有影响力的理论刊物,如《学习》《哲学译丛》《经济译丛》《政法译丛》创办,精辟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的大面积出版发行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推介、探研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同时,报刊、广播电台等宣传媒介提高“思想性”“群众性”,全面、通俗、有针对性地宣传党的世界观,阐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新建设》团结学术界人士,“共同探讨学术方面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各种问题”;《新华半月刊》针对机关干部和科学研究工作者,“编选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工人》向工人群众通俗浅显、图文并茂地“宣传共产主义与共产党”。*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志报刊杂志篇》,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宣传部编印,档案号:1-12-864。广播电台举办知识讲座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一大特色。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论”等系列知识讲座中受到深刻的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此外,党的中心工作宣传与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迅速普及。例如,在1953年的普选宣传工作,尤其是基层选举宣传工作中,中央宣传部要求各报刊于一般报导外,组织一系列文章,“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民主的观点”,普及普选的意义和选举法的内容。*四川省档案馆藏:《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关于普选宣传工作计划》,档案号:《建川》003-40。马克思主义最终作为一种方法论,为党的各项中心工作提供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三)初步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思想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新闻宣传指导中国革命、国家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恢复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思想原则和理论体系。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思想的实践者和继承者,也是其丰富者和创新者。*郑保卫:《试论中国共产党新闻新思想的历史地位》,《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2期。新中国初期,党的新闻宣传坚持为新政权建设服务,从新闻政策制定到一系列传媒方针确立,从新闻导向取舍到办报原则定夺,从报道战役指挥到重大新闻观念是非评判,*童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30页。逐步构建起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思想体系。
一是坚持党性原则,思想上体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组织上保障新闻宣传事业成为党领导政权的精神中枢。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宣传思想的根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宣传事业的灵魂、生命线和传家宝,*王国庆:《毛泽东新闻宣传思想初探》,《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亦是党的新闻工作区别于资产阶级新闻工作的最根本标志。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作为执政党领袖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领导核心,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权威领导人和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的指挥者,多次强调坚持新闻宣传党性原则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新政权建设过程中全党信守的生命线。在《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在《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中,毛泽东强调,务必“使我们的宣传完全符合党的政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第98页。1954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提出“各级党委要经常注意,把报纸是否充分的开展了批评、批评是否正确和干部是否热烈欢迎并坚决保护劳动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评,作为衡量报纸党性、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四川省档案馆藏:《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档案号:《建川》003-113。这一决议内含党性原则在建立巩固新政权背景下的新要求,即保持党内外意见沟通尤其是批评建议的畅通,增强新闻宣传的民主活力。
二是倡导“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为强固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和工农联盟阶级基础提供充分条件。群众路线是党新闻宣传思想的根本内容,是根本政治和工作路线。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一跃成为领导阶级,人民群众成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力量。强固这一主体力量,亟待把人民群众利益需求与新闻宣传主体内容密切联系。毛泽东提出,通讯社、报纸和广播电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即属于思想的上层建筑,是由它们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毫无疑问地具有阶级性,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童兵:《报纸: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毛泽东新闻思想要点之一》,《新闻与写作》1993年第6期。随着“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深入,党报以理论与路线宣传回应人民的期待与诉求,建立了与广大人民利益相一致的联系。人民逐步认识到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与动向,“对于自己的力量具备信心”。*《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31页。同时,党报以意识形态主阵地的理论自觉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普及,为巩固阶级基础,并重塑新政权的信仰体系提供了基础。
三是强调新闻宣传要传播真理,服务群众,贴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新闻报道的思想性和通俗化程度较低,部分报道“以眼前的经济利益教育群众”,“用知识分子的腔调和情感报道劳动群众”,“咬文嚼字、长篇大论”,读者看后很少得到启发教育。鉴于此,新闻宣传一方面在报道内容上追求具体化与实践化,追求“生活本质的真实”,报道新中国的新政策、新生活与新风尚,开展“经常、尖锐、彻底”的思想批判,*四川省档案馆藏:《川南区首届报纸工作会议资料》,川南区首届报纸工作会议大会秘书处编印,档案号:《建国后资料目录(第二册)》-8-9/8。展现问题的本质和人民的思想活动;另一方面在报道形式上追求大众化,从推行书报横排到使用简体字,从调整叙述结构到通俗化语言表达,努力做到为工农兵喜闻乐见。新闻宣传工作逐步表现出力戒空谈、观点鲜明、文风有力的特点,新闻工作者成为坚持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的无产阶级战士。一种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宣传风格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和文风形成,新闻报道趋于通俗化、生活化和实践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国上下除旧布新,新闻宣传体制也以前所未有的新政策、新规定、新格局,满足新政权建设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旧有新闻宣传体制的废除改造,建立巩固了党管宣传基本制度,确立公营新闻宣传事业体系,初步构建了以党报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一元化格局。
一是废除改造旧有新闻宣传体制。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党的新闻宣传事业“革故鼎新”,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革故”主要指没收国民党及其他反动派的新闻宣传机构,转入对民族资产阶级私营新闻宣传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94页。新中国初期,旧有私营报纸、私营广播电台在短短六年内完全退出新闻宣传事业体系,成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革故”转型的重要表征。
对私营报纸的改造,从“予以扶持”到“将原有私营性质的报纸全部变为公私合营性质”,再到“进一步变成公营报纸”,经历了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伊始(1950年),全国共有报纸624种,其中日报165种,日报中公营122种,私营43种;*四川省档案馆藏:《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参考资料(第二辑)》(一九五〇年九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筹备委员会编,档案号:《建国后资料目录(第二册)》-8-3-2/9。私营报纸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其次分布在中南、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编:《中国新闻年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25页。1953年后,私营报纸完全、彻底退出中国大陆,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报业结构,形成“一元化”党管国办报业新格局,更使得延安时期形成的办报思想、办报模式全面取代了旧中国报纸“文人论证”的传统,*丁骋:《中国大陆民营报纸退场的探究(1949—1954)》,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强固了党管宣传基本制度。
对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中国共产党仍根据经济政策与方针进行,而非简单取缔。新中国成立后,党明确规定私营广播电台只许“国家经营”,“禁止私人经营”,*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96页。对其改造采取“先公私合营”,再借管理频道“将其并入当地国营广播电台”的办法。1950年全国广播电台有公营51台,私营32台(其中22台在上海),公营广播电台占绝对优势。*四川省档案馆藏:《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参考资料(第二辑)》(一九五〇年九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筹备委员会编,档案号:《建国后资料目录(第二册)》-8-3-2/9。对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工作以上海最为典型。上海解放时,被允许登记继续营业的私营广播电台有22座,职工以每单位六人计,共132人。根据中央新闻总署广播事业局的指示与上海具体情况,上海市对私营广播电台采取如下办法:
1.与反动派勾结有据者,加以封闭或没收。以现已查悉者,有福音一家。
2.显属违抗或玩忽法令者,加以停播处分。经检查超出电力严重者,有建成、沪声、亚洲三家。
3.增加各私营台宣传任务,指定每天转播人民台半小时,另经常发给一些政治插播稿。
4.拟在最短期内陆续或一次收购归国有。
5.为了现有私营电台这样的形式在若干落后市民中仍有其一定的宣教作用,并为照顾职工及播唱者的生活,仍维持六个周波,由国家经营。*上海市档案馆藏:《关于处理上海私营广播电台的意见》,档案号:A22-2-9。
1953年,上海私营广播电台改造完成,其他主要城市也陆续完成对广播电台的改造。在经历了复杂尖锐的斗争后,私营广播电台改造工作的历史任务完成,广播阵地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一元化”新闻宣传事业体制基本形成。
二是确立巩固党管宣传基本制度。“党管宣传”的基本制度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主要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保障党组织对宣传机构的领导,强调各级党委对宣传工作的政治责任。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即提出,“如果不把我们的宣传部当做一个领导机关、指挥机关、计划机关,那工作是做不好的”,“直接作宣传,也是必要的,但主要是指挥、组织、团结、依靠全党来做”。*北京市档案馆藏:《刘少奇同志在第一次全国宣传会议上的结论》(1951年5月23日),华北局宣传部整理,档案号:1-6-436。在党管宣传制度的引导下,新中国初期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宣传职能部门,再到基层报告员、宣传员所构成的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覆盖机关、厂矿、街道、学校、农村等一切社会组织细胞的层级分明的庞大新闻宣传机构队伍。另一方面是宣传机构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例如,新中国初期,《四川日报》就为加强党委对报纸的领导,促使报社与省委呼吸相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吸收报社负责党员干部列席省委讨论重要工作与政策的会议;阅读有关的文件与材料。
吸收报社各业务组的党员组长列席省委各部委及省府各厅、委、局的会议。
省委在工作中(特别是经济建设工作中)发现问题与研究问题后,及时指示报纸布置采访,组织言论;发现工作中的重大偏向,指导报纸进行批评。
省委负责同志下乡检查工作时,带领报社党员干部参加。
报社负责党员干部每一季度向省委作工作总结一次,拟定报道计划一次,送省委常委讨论,作出决定;并认真执行日常工作中的请示报告制度;确定专人经常与专管报纸负责同志取得密切联系,主动争取省委对报纸工作的及时指示。*四川省档案馆藏:《关于加强党委对报纸领导的意见》(1954年),四川日报编委会编印,档案号:《建川》003-118。
党管宣传基本制度与党性原则、“全党办报”方针互为倚重,党报成为教育指导全体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最重要的工具”。*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日报一年来报道工作总结》(1954年),四川日报编委会编印,档案号:《建川》003-118。其他各项新闻宣传事业以“党性原则”“全党办报”为指导,受党管宣传基本制度的约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人民,并积极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新闻宣传基本政策与法规确立,进一步巩固了党管宣传制度。1950年新闻总署制定《全国报纸杂志登记暂行办法》,从报刊的登记出版到违规惩处做出严格规定,包含了一部普通新闻法的主要内容。*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4页。从1949年到1956年,新中国先后出台了一些单行新闻法规:《全国报纸杂志登记暂行办法》《期刊登记条例》《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中共中央关于报纸和期刊的创办、停刊或改刊的办理手续的几项规定》等。*徐培汀:《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8页。一系列新闻法规中,以对新闻自由原则的规定最具前瞻性和开拓性。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9条规定:“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2页。1954年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8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40页。这些条款和部分单行新闻法规明确规定了新闻自由的内涵与边界,保障了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彰显了新闻自由这一现代新闻法制精髓,由此成为新中国新闻宣传法规的统领性条款。完善的法规、政策推动新中国新闻宣传事业的行政管理和法规管理,确保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大规模新闻宣传工作顺利开展,对党管宣传基本制度的巩固与全国性新闻宣传指导思想的形成也大有助益。
三是构建公营新闻宣传事业体系。新中国初期,单一公营新闻体制替代了党营、公营和私营并存的新闻体制。其中,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共产党机关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体系,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国营广播网,以新华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网等,*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第397页。成为公营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公营报刊体系迅速建成。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共六大区中央局到各省、直辖市都基本建立了党委机关报;*中国共产党的六大区中央局中,除华北局因原有《人民日报》外,其余均新创办自己的党委机关报,东北局、西北局、中南局、华东局、西南局分别创办《东北日报》《群众日报》《长江日报》《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第397页。截至1950年,各级党的机关报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吴廷俊:《中国新闻史新修》,第398页。《人民日报》是发行量最大、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它发挥党报的权威性和宣传教育功能,围绕新旧政权更迭及党的历史方位变化背景,通过刊载理论文章、推介马克思主义著作、刊登社论等方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例如,《社会发展史读物中的若干问题》*王城:《社会发展史读物中的若干问题》,《人民日报》1950年8月23日,第5版。和《对“社会发展史纲”的几点意见》*征鸿:《对“社会发展史纲”的几点意见》,《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8日,第5版。等文章,以理论争鸣增进民众对阶级起源、劳动、上层建筑等社会发展史基本问题的理解,推进理论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探研。《“实践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李达:《“实践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人民日报》1951年2月1日,第1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学习〈矛盾论〉笔记》*胡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学习〈矛盾论〉笔记》,《人民日报》1952年9月1日,第3版。等文章,深入解读毛泽东经典著作,引导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原著及思想。除党报外,新中国初期的公营报刊还包括民主党派、工会、青少年、人民军队、少数民族报纸及少数专业报纸。例如,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主办的中央一级国营报纸《光明日报》,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工人日报》,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报《解放军报》等。*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志·报纸杂志篇》,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宣传部编,档案号:1-12-864。公营报刊从不同角度出发,传播我国在政治思想战线、经济战线、科学文化教育战线等方面的新成就、新事物、新知识,为推动国家政权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臻于完善。通过对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初步建成了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包括中央、大行政区、省、市四级广播电台的广播宣传网。1950年3月29日,新闻总署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新闻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建立广播收音网,以便使人民广播事业在确实的群众基础上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志·广播通讯社出版篇》,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宣传部编,档案号:1-12-863。的决定。此后,一系列政策规定颁布,为物资与技术匮乏、“交通不便”“报纸不足”*《各级领导机关应当有效地利用无线电广播》,《人民日报》1950年6月6日,第3版。的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和制度支持。据统计,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比1952年增加了7.4倍,全国范围内有线广播站已有6772座,广播喇叭达到了2987500只。*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志·广播电视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第11页;国家统计局编:《伟大的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统计》,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84 页。广播网已覆盖全国城乡工厂矿区、胡同巷口、田间地头,发轫于旧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广播技术发展成为民众最常见的一种新闻宣传媒介。基于坚实的群众基础发展起来的国营人民广播网,在日常宣传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听众,在历次重大政治运动中也发挥显著作用,深刻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广播事业巨大的“公共”话语力量。
国家通讯网初具规模。新华通讯社从战争年代的党中央通讯社转变为国家通讯社,将分散的组织和业务观念转变到集中统一的全国消息总汇和信息服务中心的定位上,并开始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成立,以沟通世界、传递中国声音为使命,广泛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成就和侨乡情况。至此,国家通讯网建成,成为党中央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精神纽带,也成为促进全球华人之间,以及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联系与沟通的桥梁。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初期对外交往和外交斗争的重要事件上,如朝鲜停战谈判、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国家通讯网都以专业的报道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完成了中国立场的世界表达,“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1956年3月,毛泽东指示新华社要准备大发展,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载徐达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第一卷·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96页。
新中国初期初步构建了新闻宣传事业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闻宣传指导思想,建立了与经济政策相适应的新闻宣传体制和政策。*陈昌凤:《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4页。新闻宣传培育社会主义理想,构筑国家观念,凝聚民族与时代精神,使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美好社会图景、所肯定的社会利益关系、所倡导的社会价值理念广泛传播,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与思想整合的历史重责。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被广泛接受。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新政权建立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相关新闻宣传存在“经常性、系统性和深刻性不足”的弱点。*四川省档案馆藏:《中共中央中南局关于加强报纸工作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决定》,川南区首届报纸工作会议大会秘书处编印,档案号:《建国后资料目录(二)》-8-9/8。鉴于此,中国共产党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新闻宣传阵地,在各种纷繁思潮中不断扬弃,并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循序渐进地介绍、宣传、发展马列主义。*《刘少奇选集》(下卷),第91页。通过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等方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从抽象、深奥、仅被少数人理解认同,逐步演变为具体、通俗、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并付诸实践。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新中国现存政治秩序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同加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加快。
社会主义价值观深入人心。一个新社会从旧社会的胎包里产生,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尤其在伦理道德范畴仍受到旧社会和长久的反动宣传的束缚。为引领社会变革,凝聚社会共识,新政权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既反映人民思想变动又同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点的价值观。新闻宣传在对国民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中介的思想启蒙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倡导平等、互惠的劳动理念,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以艰苦、勤俭、保护婚姻家庭、爱护母亲儿童等为主旨的道德观。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5页。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在思想道德领域革旧履新,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全异于旧中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体系。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逐步转化成人民群众为新生活、新理想奋斗的动力。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的价值重塑与体制重构,为当前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历史镜鉴。应将奠定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作为新闻宣传的根本主张;欲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舆论导向,必须充分发挥宣传机构的喉舌功能;凝聚人民共识是为培育国家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的重要条件;完善机构设置,构建层次分明的新闻宣传体系是宣传工作取得实效的组织保障。诚然,当前新闻宣传条件、环境与六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国内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程度也胜于新中国初期。新中国初期新闻宣传的目标设计、理念设计、制度设计和动力设计,为当今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丰富实践经验。
(责任编辑:曹玉华)
The Value and System Reconstruction of News Propaganda in the Early Period of New China
Gao Zhongwei, Qiu Shuang
In the early period of new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wa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from both the U.S.-Soviet confrontation and the urgent need of the new regime to consolidate its power. The propaganda of the party took on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establishing socialist ideology and winning recognition of the domestic peopl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refore, the Party launched a comprehensive reconstruction of Party values and Party system, established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constructed the theory of Marxist news propagand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reforming the old news propaganda system, the basic system of propaganda under party control was established, forming the socialist unified pattern of news propaganda with the party newspapers as the main body. The new concept of value and the propaganda system promoted the spread of Marxist ideology and socialist values, thu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olidating the new regime and creating a new image of the country. This system with its basic values is still influencing Chinese society today.
the early period of New China, news propaganda, value reconstruction, system reconstruction
高中伟,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邱爽,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成都 61006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城市社会组织整合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13BDJ008)
G210.9
A
1006-0766(2017)02-00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