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嵩淼 , 唐 挺 , 李 璐 , 张玉环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天津 300120)
△通讯作者
丁素先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经验
徐嵩淼1, 唐 挺1, 李 璐1, 张玉环2△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天津 300120)
目的:通过对丁老临床经验的总结,找出丁师对结节性痒疹治疗的经验和临床用药规律。 方法: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并归纳总结,通过临床典型病例进行学习和研究。结论: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有效治疗结节性痒疹。
丁素先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皮肤病著名专家,有着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现将丁主任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结节性痒疹又称疣状固定性荨麻疹或结节性苔癣。为疣状结节型损害,分布于四肢,以小腿伸侧多见[1]。皮损初起为水肿型红色坚实丘疹,很快呈黄豆或更大的半球状结节,顶部角化明显,可呈疣状增生,暗褐色,常散在分布,数个到上百个,或偶见密集成群,触之有坚实感。瘙痒剧烈,难以忍受。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中医称为“马疥”、“粟疮”。其所表现出的坚硬结节、色褐或灰褐、色素沉着、病程长等特征与中医血瘀所致的临床症状相仿。
1 病因病机 丁老认为[2],本病为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固定性皮疹,有结节与色素沉着,剧烈瘙痒,与风、湿、寒、瘀等密切相关。风邪则瘙痒剧烈,寒、湿凝结则聚与局部呈结节,且缠绵难愈。血瘀则见色素沉着或增厚。病机为感受六淫侵袭,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经络不通,气血凝滞,血瘀痰凝,经络阻隔形成结节而作痒。故本病主要是由于瘀证而来,临床具体分为瘀证兼表证、瘀证兼里证、瘀证兼寒证、瘀证兼实证。
2 辨证论治
2.1 瘀证兼表证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脉络不通。主证:瘙痒无度,经久不愈。见色素沉着性皮损。脉浮滑,舌淡苔薄白。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方药:永安止痒汤加减。苍术、赤芍、当归、桃仁、红花各10 g,麻黄、荆芥、防风、薄荷、僵蚕、甘草各6 g。丁老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容易和他邪和而致病,故与活血药中加入祛风解表的荆芥、防风,相须为用,祛风解表。
2.2 瘀证兼里证 病因病机:胸中血瘀。主证:胸腹满闷,胸痛如压重物,皮肤瘙痒,可见色素沉着。脉多沉滑或弦滑有力,舌质紫暗有瘀斑。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宽胸。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赤芍、生地、牛膝、红花、枳壳各10 g,桃仁、桔梗、川芎、甘草各6 g。丁老指出:本方实际就是桃红四物汤加味而成。方中用药很有特点,用柴胡可以向肝胁处引散已活动之瘀血,桔梗、牛膝一个引血上行,一个引血下行,枳壳引向胃脘部。这样可以使瘀血向四面八方消散,从而起到良好的活血化瘀之效。
2.3 瘀证兼实证 病因病机:热毒血瘀。主证:结节性丘疹,苔藓样变,色素沉着,奇痒。口干,遇热瘙痒加重,迁延难愈,心烦,失眠。脉沉滑或弦滑有力。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腻。治法:清热活血化瘀。方药:痒疹方加减。生地、土茯苓、白蒺藜各30 g,金银花、赤芍各20 g,三棱、莪术各15 g,荆芥、防风各10 g。结节坚硬,经久不愈加全蝎9 g,鸡血藤30 g,女性月经不调加益母草30 g,泽兰15 g,上肢重加姜黄15 g,下肢重加川牛膝25 g,情志不舒加柴胡9 g,玫瑰花9 g,热盛加连翘15 g,栀子9 g,便秘加生大黄9 g。丁老在临床上很推崇此方,她认为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痒的功效。可以治疗一切血热血瘀证,不仅限于痒疹。
2.4 瘀证兼寒证 病因病机:寒凝血瘀。主证:肢端青紫、发凉、结节瘙痒、遇冷加重,冬季尤甚。脉沉细或沉滑。舌质紫暗,苔薄白。治法:温通驱寒、活血化瘀。方药:桂枝红花汤加减。桂枝、红花、当归、威灵仙各15 g,赤芍20 g,牛膝、鸡血藤各30 g,干姜、甘草各6 g,细辛3 g。丁老在临床中经常在活血化瘀药中加入藤类药,如鸡血藤、首乌藤、双花藤等,以增强活血化瘀之效。
3 典型病例 贺某,男,36岁,2015年3月13初诊。全身见结节性丘疹,四肢尤甚。剧烈瘙痒2年。在多家医院局部以激素药膏,服用抗组胺药,复方甘草酸苷及中成药、中药汤剂等治疗年余,效果甚微。近2月来病情加重,全身到处可见抓痕,瘙痒不可忍受,不思饮食,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口苦心烦,大便干结,夜不能寐而来就诊。舌红苔黄腻有裂纹,脉弦滑有力。诊断为结节性痒疹。证属热毒血瘀实证。方以痒疹方加减。处方:生地、土茯苓各30 g,刺蒺藜、金银花各20 g,赤芍、玄参各15 g,三棱、莪术、当归各12 g,龙胆、红花各10 g,荆芥、防风、大黄各9 g 。7剂,1d1剂,水煎服。外用保湿剂玉泽和新适确得乳膏。2015年3月20日二诊:服药后瘙痒减轻,晚上可睡4~5 h,精神好转,大便两天一次,唯觉双下肢夜间仍较瘙痒。舌红,苔黄腻已无裂纹,脉弦滑有力。仍守原方加鸡血藤、川牛膝各20 g。2015年3月27日三诊:瘙痒明显减轻,大便正常,但食欲仍不佳。舌红、苔黄微腻。上方减大黄,加白术、茯苓各10 g。2015年4月3日四诊:基本痊愈,偶瘙痒,舌红、苔薄黄,脉已无滑象。上方生地、土茯苓减为20 g,去荆芥、防风,加甘草9 g。调理善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
按:一诊处方中生地养阴清热,土茯苓清热利湿,金银花宣散风热,清解血毒,荆芥、防风消风除湿,红花、赤芍凉血散血,三棱、莪术破血通经,白蒺藜祛血中风气。大便干结,舌苔黄燥加入大黄9 g。二诊中效不更方,加入鸡血藤、川牛膝养血活血,加强下肢驱散功效。三诊中由于患者食欲不佳,故去掉苦寒泻下的大黄,加入健脾利湿的白术、茯苓。四诊去掉风药加入甘缓之甘草善后。本病例在治疗中处处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随证加减的精华,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对这一临床顽疾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丁老指出:该方具有清热祛风止痒,活血化瘀解毒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血热血瘀引起的各种皮肤顽疾,疗效显著。
4 结 语 本病初起风团样丘疹或疱疹,逐渐形成大小不等,坚实结节,呈疣状增生,其上覆以鳞屑。结节好发于四肢,尤其在小腿伸侧多见,数目不等,可几个甚至数十个,有时结节呈线状排列,自觉症状有剧烈瘙痒,由于剧烈搔抓皮损表面呈渗出结痂性斑片,慢性经过,数年不愈。陈可冀指出[3]:瘀血既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人体病产物之一,又是引起诸多临床病证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瘀血为核心的血瘀理论是中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研究也证明,血瘀证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血液高黏滞状态、血小板活化和黏附聚集、血栓形成、组织和细胞代谢异常、免疫功能障碍等多种病理生理改变有关[3]。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部分活血化瘀药物,如丹皮[4-6]、当归[7-9]等药物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过敏的药理作用。能增加外周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症和组织异常增生。
所谓“久病必瘀”[10-11]。叶天士也指出:“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皮肤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血瘀的病理变化,临床可见紫斑、瘀斑、红肿结节、色素沉着等。大多疑难、顽固性皮肤病都与瘀血阻滞密切相关。丁老强调指出:在治疗疑难性皮肤病运用活血化瘀法可获良效[12-14],但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病的精华。如在大量活血化瘀药中要加入理气药,所谓气为血之帅是也;在解瘀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固护正气,如王清任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总之,临床必需审证查因,分清寒热虚实,采用理气通络、活血化瘀之法辨证论治,才能收到良好疗效。
[1] 赵 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293.
[2] 王 慧,王红梅. 边天羽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皮肤病经验介绍[J]. 新中医,2014,46(11):38-41.
[3] 王 宁,庄国康,陈可冀. 血瘀理论在皮肤病临床中的应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11):1379-1380.
[4] Liu KY, HuS, Chan BC,etal.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llergic activities of Penta herb formula, Montan Cortex (Danpi) and gallic acid [J]. Moleculs, 2013, 18 (3): 2843-2500.
[5] 胡云飞, 徐国兵.牡丹皮及其主要成分丹皮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4, 18(4):9-12.
[6] 杨正生, 彭振辉,姚青海,等. 丹皮酚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11(5): 63-65.
[7] 刘医辉,杨世英,马伟林,等.当归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2):192-193.
[8] 李 曦,张丽宏, 王晓晓,等. 当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6):170-175.
[9] 宋秋月,付迎波,刘 江,等.当归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1,42(10): 104-109.
[10] 钱 进,王振宜.祛瘀生肌法促进创面愈合机理研究及进展[J]. 上海医药 ,2011, 33(4): 27-29.
[11] 秦 爽,刘 巧.刘巧教授诊疗痤疮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 15(2):41-43.
[12] 张立新,杨顶权,宋佩华,等.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手部皲裂角化性湿疹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09, 4(3):42-43.
[13] 王丽昆,岳海龙,毕廷民,等.活血化瘀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6, 43(2):83-85.
[14] 张步鑫.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 [J]. 中医研究,2011, 24(1):56-57.
(收稿:2016-09-28)
痒疹/中医药疗法 活血祛瘀
R275.1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