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新问题与新任务(二)

2017-04-04 08:28魏小安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调整方向
文景 2017年2期
关键词:旅游业供给旅游

•魏小安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调整方向

•马耀峰 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旅游业结构优化与空间拓展

•夏杰长 齐 飞 从需求视角看旅游业发展与改革

•曾博伟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发展新认识

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调整方向

魏小安(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 北京 100120)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有几个问题非常突出:

1.有效供给不足

旅游业目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休闲空间严重短缺,二是观光产品过剩但度假产品严重不足。从城市休闲方面看,这些年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很快,在这个过程之中,各方面没有能够意识到城市到底应该怎么发展。短短30年之中,城市建设见缝插针,形成了水泥森林、高楼峡谷,但老百姓的休闲空间很少。因此,很多城市都产生了一个现象: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和周边的居民发生冲突。大妈们认为跳广场舞是她们的权利,居民认为大妈们跳广场舞扰民,排斥扰民也是居民的权利,大妈们和周边居民之间的冲突有时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这说明我们的城市休闲空间严重短缺。从观光产品和度假休闲产品关系来看,目前各方面形成了一个严重的误区,认为“景区建设不足,要大力发展”。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景区已经过剩,但是度假产品严重不足。中国缺乏一流的度假资源,导致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现在有一个词,叫“东北省三亚市”,另外最近又冒出一个新词,叫“东北省马尔代夫镇”。整个东南亚已经变成中国人的度假区域。现在旅游需求一步一步的外溢,已经外溢到大溪地、夏威夷,再往后就会外溢到北欧和地中海,全世界都快变成中国人的度假区了。因为度假资源有效供给不足,我国将面临着从滨海度假转向湖泊度假、再转移到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的市场化过程。

2.假日制度制约

目前排浪式的消费现象已经不多见,可是在旅游领域,这个现象仍然存在,其原因就在于黄金周休假制度的制约。对于黄金周休假制度的影响,我们需要再评估。从1999年10月1日开始第一个黄金周,到现在已经有17年的时间,中间虽然做过一次制度调整,但是总体而言,居民在时间消费上的自主度不大。如果说能够形成一套关于休闲假期的制度安排并落实下来,黄金周旅游的高峰期就可以避免。目前,为了确保黄金周期间旅游业的平稳运营,已经引发了很多错误的投资导向,如一些地方按照高峰期需求配置资源等。举一个例子,因为黄金周的时候停车位严重不足,连路边都停满车了,所以很多景区要修建巨大的停车场。然而修建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占地多、投资大,平时闲置,浪费严重。假日制度如果不进行调整,就很难解决这样的问题。

3.结构性问题突出

主要体现为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以酒店行业为例,2015年全国大约有12 300家星级酒店,而整体亏损约14亿(数据来源于国家旅游局《2015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海外的一个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大概有4 000家酒店的产权需要转让。笔者认为这一研究结果一点都不令人吃惊,因为我们现在城市型的商务酒店严重供过于求,所以就会有上述情况发生。可是,与此同时,主题酒店、度假酒店、精品酒店以及民宿发展得很快,效益较好。这就说明传统供给过剩和新型供给不足。应该说,这一问题在旅游行业各个方面都存在。笔者认为,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的问题,最大的隐忧也是结构性的问题。

4.宏观报喜,微观报忧

最近刚刚看了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统计公报,笔者很关注利润一项,但是没有找到。行业中绝大部分企业的效益不好,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不认认真真研究目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企业今后的日子会更难过。即使我们的规模和体量再大,微观层面的企业如果不能盈利,旅游业还是发展不好。目前来看,有些问题是短期问题,有些问题是中长期的问题。如果只是某个企业碰到一个什么事,这可能是短期问题;如果同一时间很多企业都碰到同样的事,说明存在中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做深入的研究。

要解决上述问题,调整结构是当务之急,优化结构是长远战略。不管是当务之急,还是长远战略,都是有关结构问题。我们必须控制传统供给的扩张,优化整体结构,全面提高发展水平,增强企业效益。按照中央提出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战略,笔者认为下述几个层次的结构问题在促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得到重视。

(1)从行业层面看要研究和解决的结构问题

第一是旅游者的花费结构。很遗憾,这么多年以来,无论是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相关院校,还是旅游企业自身,关于这个方面研究得都不充分。第二是投资结构。项目和投资是启动旅游发展的推动力,这一方面的结构变化导致了其他方面的结构变化。第三是产品结构,这是生产和消费的基础。第四是产业结构,这是优化的重点方向。第五是区域结构,从国家层面看需要有较强的协调性。第六是城乡结构,涉及资源、产品等互补的关系。上述几个结构问题如果说不清楚,我们所提出的“大旅游”“旅游+”以及“全域旅游”,都很难实现。

(2)从企业层面看要研究和解决的结构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有另一些需要解决和研究的结构问题。一是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中应该形成“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相结合、大中小共存的良性市场结构。“顶天立地”是指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铺天盖地”指规模小但生存能力强的小企业。现在我们的市场结构中大企业不强、小企业脆弱,无法支撑产业的结构调整。二是技术结构。企业应主动进行技术结构的变革,改进生产能力与效率。但是严格地说,30多年的发展后整个旅游行业还是以传统技术为主,技术改进不大。酒店行业有升级没有换代,传统旅行社行业连升级都没有升。三是人才结构。应从人才结构变化的角度看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旅游行业的平均工资低,入门的门槛也低,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进行人才结构优化,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和解决。

(3)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看要研究和解决的结构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结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要素结构。发展要素的总量与结构,对市场发展的推动,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从宏观来看,资金、人才、技术、管理,这些要素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少?能够对产业有多大的推进作用?这些都需要好好研究。第二是环境结构。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有关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多,但旅游对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还不够。例如,旅游者作为消费者,给目的地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就业,所以当地居民一开始是欢迎的,但是游客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遭到当地居民的抵制并带来冲突,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国际分工结构。当年日本的旅行社曾向中国的旅游企业强势地提出“半年之后支付业务款项”等不公平经营条件。现在我们的旅游产业从需求规模和供给规模来说,都已经处在优势地位,可是从业者的弱势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不利于本国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目前,GDP至上的情结在旅游领域的表现仍很突出,集中体现为规模冲动,如海南海花岛、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等大项目层出不穷。但是,我们认为,为构造新型旅游产业结构,不能盲目追求规模,调整结构、优化结构才是根本。上述3个层面的结构问题,应该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关注点。

(作者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基于问题导向的我国旅游业结构优化与空间拓展

马耀峰(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

我国现今已成为世界旅游大国。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40亿人次,收入3.42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3.0%;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 136.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7.8%;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旅游花费1 04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6.6%;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1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中国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第一大出境旅游和第四大入境旅游国,但还不是世界旅游强国。我国旅游业从结构和空间两个层面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

1.结构与空间问题分析

(1)结构性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整体供给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因此加大旅游供给侧改革,是今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①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我国旅游总消费中门票费用、交通等费用占比过高,约占总消费的40%~50%;而以旅游商品、娱乐消费为代表的非基本消费占比很低。其中旅游购物消费占比约为20%~30%,而发达国家的旅游购物消费要占到60%左右。②旅游产品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基础性的单一观光类旅游产品相对过剩,约占旅游产品的70%~80%以上。但广受市场欢迎的休闲度假旅游、文化体验旅游、沉浸式旅游、定制式旅游、特种旅游等产品却严重不足,旅游产品的供需不平衡。③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供需结构性耦合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已形成东部一线口岸城市,中西部的二线、三线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等级结构。笔者主持的国家基金项目,将旅游流当作显化的旅游需求,从吸引物、服务与设施、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6个维度构建目的地供给评价系统,探讨典型城市的供需结构性耦合状况。研究发现,旅游流是决定耦合协调度的主导因素;旅游城市供给耦合要素贡献度分异明显,如东部城市旅游服务与设施耦合协调度贡献大,而西部城市贡献度小等。

(2)空间利用问题

我国通过近40年的发展,已形成“以东部沿海京、沪、广三大口岸城市为核心引领,以东部‘南北通道’以及东西向的‘京—包、连—霍、沪—蓉、广—昆走廊’为发展轴线,以一、二、三线城市为支撑,以各大旅游经济区为板块”的旅游空间格局,形成了东部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旅游经济发达区,以及东北、中部、西南和西北等特色旅游经济区。但全国的旅游空间利用尚不完善且利用不足:①形成旅游发展“东高西低”的“逆地势化”态势。②东西部旅游发展差异呈现不断强化的“马太效应”。③以高铁、高速为代表的交通大提升的优势利用不够,亟须从旅游发展轴线视角寻求有效利用。④海洋旅游空间亟待拓展。我国虽有极为广阔的海洋空间特别是海岸带空间,但海洋旅游发展一直滞后,旅游综合利用水平亟须提高。⑤农村旅游空间亟待实现质量性增长。我国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绩巨大,但经营粗放、档次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2.结构优化与空间拓展建议

(1)结构优化

①以促进旅游非基本消费大增长实现消费结构优化

a.以激励举措鼓励创意旅游商品设计与生产,改变旅游纪念品全国同质化的非正常现象,破解旅游购物消费占比过小的问题;b.从产业链思路优化旅游景区,创新多渠道的旅游盈利路径,有效约束旅游门票持续上涨,彻底改革门票型景区经营的路径依赖,消除“世界上门票最贵国家之一”的负面形象;c.有效发挥旅游业的生产性属性,大力发展旅游创意业,创新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改变游客娱乐消费过低的旅游消费结构。

②以促进休闲度假旅游大发展实现产品结构优化

彻底改变“基础性旅游产品过多,体验感悟型产品与享受型产品偏少”的旅游产品结构。实现观光旅游向观光体验旅游的转型、静态旅游向动态旅游的转型、一般旅游向参与感悟旅游的转型;弥补我国山地度假、河湖度假、森林度假、草原度假等旅游短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保健旅游、医疗旅游、体育旅游、探险旅游、研学旅游与老年旅游等产品,以及自驾旅游、旅居车与房车旅游、邮轮旅游、营地旅游、低空旅游等产品新形态。

③以全力发展入境旅游实现出境、国内与入境旅游的协调

a.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重点是全力促进入境旅游快速发展;b.以世界大国风范,重新研究梳理外国人入境的免签证、落地签证和过境免签证等入境制度,提供适度宽松的外国人入境旅游便利化条件;c.鼓励中国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走出去,直接开辟外国人来华旅游的畅通路径;d.根据散客游、自助游、自驾游的国际发展趋势,搭建更为便捷的集旅游信息、营销推广、预订接待一体化的中国线上国际化旅游平台;e.改革旅游购物免税和退税政策,在重点城市布设国际购物天堂,为境外游客购物提供免税或退税便利。

(2)空间拓展

①以拓展我国旅游空间格局实现空间有效利用

a.在现有旅游空间大格局基础上,以“一带一路”等国家倡议为指引,以缩小旅游“东强西弱”差距为指向,利用我国西部广袤的山岳河湖林草与丰厚的人文资源,通过实施“西部旅游大开发”等重点工程,整体提高我国西部旅游供给水平;b.依据需求决定供给的原理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布局,倡导“游客一路向西”的国家旅游诉求,以需求刺激撬动西部旅游供给的发展,以旅游需求支持国家旅游空间布局的重构;c.统筹谋划几个大的旅游板块,从旅游经济区层面重构我国旅游布局,实现总体旅游格局的优化。

②以“三色廊道”实现我国旅游发展轴线重铸

以我国“东部南北通道”以及“东西向的京—包、连—霍、沪—蓉、广—昆走廊”等“多T字型”旅游发展轴线为基础,依托“四纵四横”国家南北、东西向快速交通大通道,大力发展依附性的、带有驿站的慢行“三色廊道”,即“绿道”“蓝道”(是指连接风景名胜、野营点、划艇运动、保护区等设施或地点的水域集合体,包括河流、湖泊、运河岸线和海岸线等)和“紫道”(是指依托廊道型文物、文化遗址所建的文化旅游通道)。如依托高速、高铁等所建的慢行绿道系统;依托长江、黄河、珠江、淮河、黑龙江、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额尔及斯河和澜沧江等所建的慢行蓝道系统;依托丝绸之路、秦岭古栈道、秦直道、茶马古道等所建的慢行紫道系统,重铸我国旅游发展轴线的总格局。

③以有效利用我国的海洋空间实现海洋旅游拓展

有效利用我国广阔的海洋旅游空间。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为先导,按照“海岸带优先,试验先行,点线面结合,逐次推进”的发展原则,在原有海洋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开发“3S”度假、海岛度假、游轮游艇旅游、海水游乐旅游、海面低空旅游等旅游产品,构建海岸、海滩、海湾、海岛、近海等不同梯度的旅游开发层次结构,形成海洋旅游空间与陆地旅游空间相得益彰的旅游发展格局,推进我国海洋旅游空间的分层次科学利用,实现海陆旅游的共兴共荣。

④以全力推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旅游质量提升

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空间的利用质量。以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提高品质”为发展导向,以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住宿条件和环境卫生建设改造为抓手,推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的整体换代升级;大力发展受市场欢迎的民宿产业、田园客栈、休闲农庄、生态庄园等新兴产业;通过实施美丽乡村、旅游名村名镇等体验性强的旅游富民工程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的品质提升,实现涉农旅游的质量性增长。

3.结论

笔者从“结构、空间”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①结构优化。以促进旅游非基本消费大增长实现消费结构优化;以促进休闲度假旅游大发展实现产品结构优化;以全力发展入境旅游实现出境、国内与入境旅游的协调。②空间拓展。以拓展我国旅游空间大格局实现空间有效利用;以“三色廊道”实现我国旅游发展轴线重铸;以有效利用我国的海洋空间实现海洋旅游拓展;以全力推进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旅游质量提升。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地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授)

从需求视角看旅游业发展与改革

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北京 100028)

齐 飞(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 北京 10008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功能定位方面,实现了从外事接待到经济创汇再到经济社会协同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发展实践方面,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旅游要素不断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显现,人民满意度愈发提高。当然,旅游业发展迅速离不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与不断完善,这些产业政策内容包括旅游业定位、改革发展、工作制度、人力资源建设、旅游创新、服务规范、旅游文明、旅游规划制定、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旅游民生等多方面,其中以旅游规划制定引领行业发展的总方向。回顾过往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可以看出其在发布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将旅游者需求和满意度贯彻其中,如2009年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将旅游业发展定位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旅游业”,继而2013年发布国民旅游休闲规划,旨在鼓励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建立国民旅游休闲体系。这引发了我们对民生需求侧的旅游发展思考,而这其中离不开对旅游需求特点的考量,而非仅仅局限于供给思维。这关系到我国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旅游研究者,我们有责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

1.旅游消费需求亟待释放

当前对旅游扩大消费、提升需求的论证很多,也涌现出了许多不同逻辑下的对策建议,但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举两个耳熟能详的经济指标,一个是恩格尔系数,反映基本消费需求的;一个是人均旅游消费,反映旅游过程中消费水平的。从两者关系来看,应该是恩格尔系数在下降的同时,人均旅游消费在增加。我们知道,这些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在持续走低,而我国的人均旅游消费绝对值并未显著提升,以2015年为例,国内游客总人数40亿人次,人均年出游率2.9次,而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仅为855元,相对于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 966元,占比不足4%。此外,由于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在人均纯收入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更好的释放。以农村居民为例,2015年其国内旅游人数是城镇居民的2/5。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这一数字背景下,出游情况仍存在较大的“集聚性”,即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居民未能实现旅游需求。“十三五”时期,如何扩大旅游消费需求,实现旅游有效需求的提升,需要我们创新思维。

2.产业发展指导理念仍偏重于供给方

不可否认,旅游业存在季节性的“冷热”波动特点,但关于旅游业是顺周期行业还是逆周期行业这个问题,我们却没有结合旅游的发展历程进行认真思考过。如果承认并尊重旅游业的周期性波动特点,目前旅游业发展可以说是进入到了健康性发展轨道上。实际上,基于不同周期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否既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差异,也体现了旅游业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的悬殊。但辩证地看,无论站在哪一端,基于供给的视角,旅游业都是无法实现健康发展的。因此,当前旅游业发展过于注重“一哄而上”和“江湖救急”的现实是不可持续的。简言之,在经济形势好和不好的时候,供给者均倾向于认为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而大力支持,而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关注和预判;而一个兼顾统筹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不存在所谓的产业顺周期和逆周期特点,而是应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正确看待旅游业“超前发展”的阶段性选择,以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来提高旅游业整体效率。

毋庸置疑,在前期旅游消费规模小、需求简单的发展阶段,依靠旅游产业政策和规划纲要能够对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使如此,通过对中国旅游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旅游业发展若从市场需求的视角审视,仍面临诸多问题:开发规划方面,旅游规划泛滥、重复建设严重;可持续发展方面,重“量”过于重“质”、环保意识不足;市场秩序方面,服务参次不齐、法规保障不力;国民休闲方面,出游机会不均、公众保障不足。这就需要在对以往国家整体发展和地方具体发展经验进行有效借鉴的基础上,关注细节发展,同时利用“十三五”国家旅游力推升级改革的契机,以满足大众旅游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为导向,制定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宏观导向性体系及微观指导性政策,稳步创新发展旅游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旅游业发展理念上,我国也要转变发展理念,尤其是在新常态下,更要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保GDP增长下的“一哄而上”。

3.需求关切视角下旅游业的发展与改革

对于国家整体愿景而言,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初衷就是要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也就很好地指明了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十三五”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向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期的旅游业发展都是以一种提升人民生活方式或水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型、发展型需求的产业形态,并通过其内生性的健康成长而成为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乃至最终成为国家的“大产业”。对于旅游业发展实际而言,包括决策层和学界,习惯了用指导的计划思维去发展旅游业,这体现在各地蜂拥而起的旅游规划编制上。在经济新常态下,如果继续坚守,就会显得“不合时、不合意”。因此,我们需要在如何通过需求来发展旅游业上下功夫。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以旅游人次为代表的我国旅游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效,且世界旅游组织也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但遗憾的是,关于我国旅游者需求理论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关于旅游主体消费的统计数据也难以形成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体系,这就客观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不匹配。由于问题认识不深刻,解决对策也是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从旅游消费的实现条件来看,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具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二是具有闲暇时间。基于我国消费问题的实践,一个共性的特点是居民储蓄意愿强烈,即能消费而不敢或不愿消费是一种典型事实,从原因来看,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医疗、教育、住房等刚性消费需求大量挤占了旅游消费空间,消费替代现象严重。除旅游消费条件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无论对于当地居民“就地”休闲还是脱离惯常环境的旅游活动,其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旅游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难以形成匹配。因此,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进一步释放我国旅游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产业是现实的迫切需求,只有通过公共产品的不断提供,才能更好地疏解旅游消费需求不足的扭曲现实。与此同时,服务业是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其他现代服务业的积极促进,可以说,促进现代服务业中的相关行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是旅游业“六大要素”属性内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服务化时代的客观要求。以互联网为例,通过与其结合,不仅可以拓展产业链,丰富产品,而且也能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而实现适应和引领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总而言之,需求释放需要以涉及不同主体的“两个服务业”为着力点,其中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态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公共服务则服务于大众休闲,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公平。

(第一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教师)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发展新认识

曾博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北京 100101)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随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界最热的词汇,并成为了“十三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主旋律”。毋庸讳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走向。

供给和需求,是一个经济体的两个侧面。过去国家强调“扩内需”,注重的是从需求侧解决民众消费不足和企业投资不足的问题。现在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试图从生产供给的角度来改善中国经济的质量。归根结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适应中国经济需求升级的要求,通过为民众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实现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比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出境旅游购物花费大幅增长的现象,有国人收入增长之后带来的出境旅游正常增长的原因,但也充分反映了国人对本国物品质量不信任的问题。既然国内供给满足不了国人的需求,那自然而然,国外的供给就会来填补这种需求。所以说,目前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在我们的供给侧这一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顺理成章。

一方面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国家层面强调的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可以说这是一个总纲。下一步需要的就是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结合各自实际的情况分头去落实。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体现了国家精准施策的要求。按照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审视经济的视角更多是从社会总需求出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重要的“两手”,因此单一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思路容易造成“大水漫灌”的问题:一旦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或者货币政策,虽然经济受到刺激而增长,但容易造成泥沙俱下,各种落后产能也可以从“繁荣”中得到快速增长,这会为经济调整埋下隐患;而如果一旦实施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又容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让一些符合经济转型需求的供给受到损害,这就免不了在“泼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一起泼出去”。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有保有压”,“爱憎分明”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就是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因此支持和鼓励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产业发展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旅游业就是这样一个与中国需求升级高度契合的产业。伴随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中国居民收入的逐步增加,旅游需求也被不断激发。进入新世纪以来,旅游更是成为广大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王谢堂前燕”,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各个节假日、双休日,旅游景区攒动的人头、公路上滚滚的车流,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已经从“奢侈品”变为了多数中国家庭的“刚需”。伴随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旅游业也实现了持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保持了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全年中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完成旅游投资10 072亿元,同比增长42%;旅游业直接间接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人数的10%。所以说,旅游业理所应当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应该成为中国经济供给侧需要加强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旅游业供给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旅游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