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论贡献?*

2017-04-04 08:28
文景 2017年2期
关键词:贡献研究者稿件

秦 宇

《旅游导刊》刊发论文的主要标准是投稿的理论贡献。一篇稿件理论贡献的大小,关键看其是否有潜力改变本领域内的研究活动:一是对领域中的多少研究活动产生影响;二是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的研究活动;三是这些影响持续的时间有多长。本期的编者评论中,我们对3类稿件中“什么是理论贡献”作较具体的分析,为读者、作者、审稿人和编者讨论这一问题开个头。

一、理论贡献体现为对一系列“为什么”回答的质量

理论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定义及其联系的描述”,这些描述不仅表明了“是什么”,更表明了其间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对‘为什么’的回答”。理论不仅提出了相关联的建构(或变量)的定义,指出其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回答了一系列“为什么”。例如,为什么此建构(或变量)而非彼建构被放入理论中?这些建构之间为何有我们声称的联系?为什么稿件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适用于分析这种联系?为什么探索这些联系对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发展是重要的?我们认为,对这些“为什么”回答的好坏,决定了“贡献”的影响有多大。因为只有把这些“为什么”回答清楚了,所作的某个理论陈述才有可能对现有知识体进行增进、改变和挑战。也就是前文说到的,才有可能改变本领域内的研究活动。

二、理论贡献“大”和“小”的对比

下文中,我们将学术期刊刊载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分为3类:经验研究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和文献综述论文,并对这3类论文的理论贡献“大”与“小”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说明的时候,主要采用Sutton和Staw的思路,不过多讨论什么“是”理论贡献,而是指出稿件中较有可能“不是”理论贡献的内容和做法。一般来说,越避免这些“不是”,越有可能提高理论贡献。

1. 经验研究论文

经验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能够渐进地推动学者们迈向更为坚实的理论。经验研究文章中的发现、假设和图表等也许还不能构成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但是可以推动理论化的过程,使理论更加完善。在一个理论提出后的经验检验中,研究者一开始往往针对核心联系的坚实性进行检验,但随后会探索该理论中核心联系的中介因素或者作为理论边界条件的调节因素。最后,更多的研究开始通过在其中加入前因后果的方式拓展理论。这些新加入的内容很可能是最初的理论形式中没有考虑到的。可见,理论发展离不开经验研究的推动。对于经验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以下认识:

(1)常识性假设和说理不充分的假设,不构成理论贡献

某个假设过于普通,甚至是常识,不能构成理论贡献。若零假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成立,那么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此外,一些稿件中的假设虽然新颖有趣,但是作者对假设的逻辑解释并不具体、坚实,只是简单套用某些宽泛的解释作说明,理论贡献难以体现。还有一些情况下,稿件中有多个假设,但是作者使用不同的理论逻辑解释各个假设,没有考虑某些理论逻辑来自不同的背景,甚至有不同的前提假定(assumption),可能存在冲突。若稿件本身的理论逻辑不清楚(即未能对一系列“为什么”作出较好回答),理论贡献不可能大。

(2)没有改变研究者对已有理论基本认识的新增变量,不构成(大的)理论贡献

简单地在某个已经被检验过的模型中增加某个变量(或建构),但关于为何要这样做的说明并不充分,研究者对已有理论的基本认识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这样的文章可能并不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反之,若作者能够清晰、全面地说明这一工作对现有理论的哪些方面进行了修正和拓展,例如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性机制(通过引入中介变量)和理论发挥作用的限制性条件(通过引入调节变量和控制变量),理论贡献就会增强。

(3)新增加的建构与前人提出的新建构无本质差别,不构成理论贡献

这种情况是指作者所增加的新的建构(或变量)已经被相似的建构(或变量)研究过,而作者所做的新工作与前人工作并无本质差别。因此,在声称自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建构的时候,研究者应将这个新建构与现有知识体中的相似建构作仔细的对比分析,只有当新的建构包含了老的建构中无法包含的意义,而且这些意义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领域内已有理论无法很好解释的现象的时候,新的建构才构成理论贡献。

(4)测度或样本质量的改进,不构成理论贡献

测度不正确或样本偏差等是科学研究中常见的问题,一些稿件声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完善,例如样本更好、测度更坚实等。然而,此类问题本质上是研究设计的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一个高水平的经验研究者通过一个设计完善的研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是理论贡献,而是经验分析的贡献。但是,如果作者能够清楚解释这些方法方面的改进对发展理论的价值,则可算作有理论贡献。例如,在使用源自西方的量表进行跨文化测度时,一些研究者采用情境化的测度方法,在设计测度项目时,明确地改进设计,使量表与当地文化相融。这种改进往往可以澄清、拓展原有的理论,具有较大的理论贡献。

(5)改变取样的总体,不构成理论贡献

一些经验研究简单复制已经发表的成果,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都没有变化,只是研究的总体改变了。我们认为此类稿件没有理论贡献。本刊不鼓励简单地以中国不同地区的数据复制已有研究的文章。

2. 理论研究论文

理论是对现象的“什么”“如何”“为何”等问题进行回答的解释性框架。构建此类解释性框架,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论文的成果是提出新的建构定义及测度、用命题的形式指出建构间的联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论研究论文都要提出可检验的命题,或者提出新的建构及其测度。某些时候,研究者对某一现象的情境作详细的描述,澄清了现有建构在解释现象时的力不从心,或者挑战了构成现有理论基础的一些前提假定,促进了后续的对话和讨论。这样的文章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理论研究论文的贡献,我们有如下观点:

(1)理论命题未能得到清楚、坚实的证实,不构成(大的)理论贡献

理论研究论文的核心要求是必须坚实、清楚地解释模型中的建构为什么以作者声称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不是备择解释机制在发挥影响。在这样做的时候,清楚描述研究者声称的联系是如何发生的,非常有必要。此外,在提出理论命题的时候,还需要特别注意情境问题。社会科学中的命题可能是普遍的,更有可能仅在某个具体情境下成立。如果研究者能够清楚地说明命题成立的边界条件,将提高理论命题的坚实性。

(2)理论命题的重要性、新颖性和可验证性不足,不构成(大的)理论贡献

一些理论研究论文尽管也提出了新的建构和命题,而且建构和命题都得到坚实、清楚的描述,但是论文发表之后少有人关注,更缺乏后续的经验研究,对本领域知识积累的贡献非常有限。我们认为,理论命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决定了潜在理论贡献的大小,而理论命题是否是可检验的或易于检验的,决定了这种潜力能否实现。例如,《美国社会学评论》(ASR)历年发表的文章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是Di Maggio和Powell的一篇关于制度同型的论文。这篇文章影响极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不仅提出了重要和新颖的理论命题——组织趋同的核心机制,而且提出的概念都比较容易被操作化为可测度的变量,因此推动了之后大量的实证研究。

(3)仅指出填补空白而未能充分说明理由,不构成(大的)理论贡献

很多理论研究都强调其贡献在于填补了某个“空白”,但是这并不是稿件具有大的理论贡献的充分条件。理论研究当然首先需要说明填补了空白,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在联系与区别本领域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说明为什么填补这个空白是重要的。一般来说,稿件越能够清晰、有力地说明为什么这个空白的填补有助于增加我们对某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贡献越大;而理论所针对的现象对于理解领域内其他现象是否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决定了该理论研究学术影响的空间和时间。

本刊接到的投稿中还有下述两类往往被冠以“理论探讨”或“理论分析”的论文。对于这两类论文的理论贡献,我们的看法是:

• 仅仅对现状作粗略描述的论文,不构成理论贡献

稿件若只是粗略描述某一地区已有旅游活动和现象(例如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现状,不构成理论贡献。相反,如果稿件深入、细致地描述了实践中正在发生的、之前没有被描述过的旅游活动和现象,并指出这些现象对理论研究的意义,则构成理论贡献。若稿件讨论的虽然是已被描述过的活动现象,但是深入描述了实践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规律,提出这些规律在理论上的意义,则构成理论贡献。

• 开药方式的论文,不构成理论贡献

一些稿件缺少理论分析,大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此类论文属于开药方式的论文,不构成理论贡献。当然,如果稿件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经过理论分析之后提出的政策性建议,则另当别论。

3. 文献综述论文

文献综述的主要价值在于承上启下,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了实现这一价值,文献综述的作者在梳理本领域内已有知识的时候,应该作全面的理论性思考,也就是从整体上评价领域内主要文献在回答与理论有关的是什么、如何、为何、何人—何地—何时等关键问题时的表现,以及这些文献之间的继承、支持及否定等联系。一个好的文献综述,除了在理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上给主要文献定位、评价之外,更重要的是告诉同行,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哪些是下一步应该优先知道的,为什么?对于文献综述类文章的贡献,我们的认识是:

(1)只述不评,不构成(大的)理论贡献

一些文献综述论文只是简单描述已有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成果,较少提出自己的评价。但是,如果缺少作者的评价及综合,我们在前文所述的、文献综述中必不可少的理论性思考就无法体现出来。只综不述,一则造成罗列文献,没有对某文献或某理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文献或理论的关系作梳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则无法通过对前人成果的综合,发现研究结论中的混杂、矛盾或不一致之处,挑战或厘清现有的理论或概念。这两种情况都较大限制了文献综述潜在的理论贡献。

(2)未能提出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不构成(大的)理论贡献

一些文献综述对文献及其相互间联系进行了较好的梳理,也提出了自己对这些文献的理解和评价,但是未能更进一步将不同背景的观点进行综合,提出一个更基础或更综合的理论观点或理论框架。一些优秀的文献综述文章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例如,Mayer等人在对不同领域中的“信任”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信任的理论模型,Eisenhardt在对不同领域中的“代理”问题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代理理论集大成的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两位作者深入挖掘,为未来的研究指出潜在的方向并充分说明理由,极大提高了论文的理论价值,并对后续研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如何作出理论贡献高的研究

提高论文的理论贡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野人献曝地提出了上文的一些观点和建议。除了这些具体的建议之外,还尝试着提出一个路径取向,即“把理论放入学术背景和实践背景中作综合考察”的思路。

一方面,研究者应保持与理论的近距离接触。对于自己重点研究的若干理论,首先需要熟悉其发展历史:该理论是从何时、何处开始发展的?当时的学术背景和实践背景是什么?其次需要了解该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活动:该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活动和事件?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区别是什么?不同时期的学术背景和实践背景对各阶段演变有何影响?只有精熟于理论,才能够在理论发展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找到创新和贡献的机会。

另一方面,研究者应保持与实践的近距离接触。研究者重点关注的理论领域在现实世界中都会以某种行动及其结果(有形的结果如结构,无形的结果如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研究者也需要了解此类行动及其结果的发生、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这些“发生、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实践背景”。我们认为,重大的理论进步,都是某一时代中的实践背景和学术背景发生变化,推动对已有理论解释力不满意的研究者对理论进行改造的结果。

这一方面,Hambrick创作其经典论文的过程是一个极好的说明。在20世纪70年代,尽管组织理论家和战略理论家认为组织行动受其目标或战略驱动,但是这些目标或战略似乎来自真空,管理者的作用并没有受到重视。Hambrick观察到实践中有大量的商业报道都在试图建立起组织绩效与其高管背景的联系,但是学界并没有对此作系统分析。因此,他和合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组织中“高管特征—战略选择—绩效”关系的模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回顾自己提出理论的过程的时候提到:“理论不会来自于那些钻在书堆里找漏洞的学者。我不相信通过阅读可以发展出新理论。更好的方式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有趣谜题着手;然后得出一些初步的思路来解决该谜题;然后(着重号为原作者所加)才是寻求文献的指导和启发。”

结语

以上,我们介绍了对什么“不构成”理论贡献的认识,并简单说明了在设计研究项目时,把理论放入学术背景和实践背景中作综合考察的思路。本刊以论文的“理论贡献”大小作为评价稿件的关键标准。如果稿件无论如何补充新的数据和材料、对说理过程作怎样的完善,都不可能提高其理论贡献,换句话说,从理论贡献的角度来说,稿件不可能有修改余地,那么本刊会以“缺少理论贡献”的原因拒稿。本刊认为,“理论贡献少”既是研究设计的问题,更是学术旨趣和抱负的问题。保持对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好奇心和对理论的爱好——认为好理论确实能够帮助研究者理解这些现象和行为——是不可或缺的,好奇心和个人兴趣——而非预想到研究成果又将被发表——永远是科学研究进步的原动力,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原动力。

我们还想强调,理论贡献只是学术贡献的形式之一,经验研究的贡献对学术进步也有同样重要的推动作用。一篇好的理论研究文章能够推动本领域中大量新研究的开展,而众多好的经验研究,将使理论更加坚实、完善。此外,经验研究在分析方法方面的贡献,能够推动新研究更有效地开展。如果说一个好的理论研究论文如同一块蕴含无限可能的钻石毛坯,那么一个好的经验研究成果就如同一个被精密打磨的钻戒,洁净无瑕。两种类型的好研究都能让人体会、品味其中的“美”——尽管美的类型不一样。不同背景的学者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理解、认同和欣赏,非常重要。

[1]Whetten D A.What constitutes a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4): 490~495.[2]Scott J & Marshall G.

Oxford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562.[3]Sutton R I & Staw B M.What theory is not[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40(3):371~384.[4]Grant A M & Pollock T G.Part 3:setting the hoo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54(5):873~879.[5]Weick K E.What theory is not,theorizing i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5,40(3):385~390.[6]Sparrowe R T & Mayer K J.Part 4 :grounding hypothes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54(6):1098~1102.[7]Bergh D D.From the editors:thinking strategically about contribu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46(2):135~136.[8]Eden D & Rynes S.From the editors publishing across borders:further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MJ[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3,46(6):679~683.[9]Farh J L, Cannella A A & Lee C.Approaches to scal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6,2(3):301~318.[10]Dimaggio & 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ヘel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48(2):147~160.[11]Le Pine J A & Wilcox-King A.Editors’ comments:developing novel theoretical insight from reviews of existing theory and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0,35(4):506~509.[12]Mayer R C, Davis J H & Schoorman F D.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3):709~734.[13]Eisenhardt K M.Agency theory:an assessment and review[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14(1):57~74.[14]Hambrick D C & Mas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9(2): 193~206.[15]Hambrick D C.Upper echelons theory :origins,twists and turns,and lessons learned[A].Smith K G & Hitt M A.

Great Minds in Management

The Process of Theory Development

[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109~127.

猜你喜欢
贡献研究者稿件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我的问题③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捐书之争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陈道明越俎代庖
幽默“三十六计”(中)
启事
贡献大小不决定于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