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古典诗词表达的基本情感

2017-04-03 08:51赵海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诗词词语题目

赵海峰

笔者任教于农村一所普通中学,学校生源状况很一般。许多学生的语文底子薄弱,面对古典诗词欣赏,大多感到深奧难懂,在理解把握作品情感时,经常出现一知半解或无言以对的尴尬情况。对此,笔者做了一番探究。

一、熟悉并学会运用概括情感的基本词语

相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一些学生对一些作品思想内容和情感是有所认识和体会的,但在表达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

因此,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整理表达情感的一些基本词语,让学生熟悉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途,比如,“闺怨之情”、“羁旅之愁”、“怀古伤今”、“壮志未酬的感慨”、“忧国忧民”、“思乡思亲”、“抑郁愤懑”、“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等。掌握了这些基本词语,好比盖房子准备好了材料,夯实基础的工作不可忽视。

二、从诗词的题目入手,把握作品情感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诗歌的题目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许多诗歌,从题目就可知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者基本观点。

如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题目中的“怨”字,让我们联想到诸多怨情,如怨恨、埋怨、恩怨等,再与主语“征人”联系起来,就可知这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歌。琢磨正文,分析意象,景中含情。征人的怨恨之情在每句当中都得到描绘体现。《闺怨》《春怨》《咏柳》一类题目,解读方法与此相似。题目中含“左迁”、“贬”字眼的题目,常常要表达愤懑失意方面的情感。

再比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一诗: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从题目中的“喜”字,可知作者与表弟(外弟)相见而欢喜的情景。同时,题目中的“又言别”告诉读者,这次相逢,又面临着分别。因此,概括情感时,既要考虑“喜见”情景,又要顾及“言别”时的感受,以这两方面为基本框架,理解诗歌,概括情感,就能做到全面准确的把握诗歌。

诗歌的前六句,叙述了相见时寒暄的情景,尤其是喜相逢之后,谈话时间之长,充分说明情感之深厚。后两句是“言别”的内容,别后秋山相隔,何时才能相逢,令作者喜中添愁,真可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惆怅之意溢于言表。因此,概括这首诗的情感时,以题目为线索,解读全诗,兼顾两种基本情感,理解就算基本到位了。

三、从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入手概括作品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被作者精心选用的物象,在诗词的语言环境里,无疑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思烙印。韦庄《菩萨蛮》一词中“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几句像一组特写镜头,把江南之美分别从景美,生活美,人更美三个层面一一展示出来,把作者对江南的留恋热爱赞美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景中有情,美好的事物,一般要传达的是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读者在品评时要注意这一特点。

一些诗歌,结尾句的景语,就是全诗的情感枢纽所在。如,李白先生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二句叙事,交代送别地点,季节等,不好从中概括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帆是孤帆,消失在茫茫天地之间,江水滚滚,心境难以平静。诗人目送友人远去,在岸边站立的时间很久,直到友人乘坐的船只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依依不舍之情,无限牵挂之情。)

四、抓住作品中直接抒写情感的关键字眼,围绕它概括情感

许多作品中都有直抒胸臆的关键字眼,抓住它,分析它,可准确把握情感。如李清照《一剪梅》作品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上片写景,叙事,从不同方面写相思之情,下片侧重抒写因相思而产生的愁苦。概括作品情感时,“相思”与“闲愁”就是抒情的关键字眼。相思之深,闲愁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抓住“愁”,联系其产生原因,亡国之痛,愁之深广就可想而知了。

五、关注作品注解内容,从中提取重要信息

在教材或有关命题的设置方面,往往有介绍写作背景或介绍作者情况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不是可有可无的,要阅读,要分析,从中提取有用信息。

如高中古代诗文选修教材对李煜《虞美人》一词介绍时,特意提供了李煜的生卒年代,才艺,以及沦为阶下囚和创作此词的背景,这些信息很重要。了解、分析这些信息,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这些信息,读者会从深层次上把握作品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句子表达的丰富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李煜的愁和痛,与国破家亡的境遇密切关联。

高考诗歌鉴赏题:李弥逊《春日即事》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1)李弥逊(1085——1153),吴县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2)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其中有一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如果不提供注解,我们很可能说时值暮春时节,表达了作者孤独凄凉之感。

如果关注注解,就可知道作者是一位曾经为官且富有正义感和抗争精神的人。他被罢官,遭受排挤打击,政治上失意,处境寂寞,孤独,慨叹世态炎凉,但也不乏愤懑之情。在这个背景和基础上概括作者情绪,就显得准确而全面了。

六、熟悉作者创作风格流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国诗歌发展历史悠久,名家辈出,流派众多,风格异彩纷呈。学习过程中总结,对比,把握各派特点,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理想效果。

比如,提到爱国诗人,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常常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壮志未酬的感慨。边塞诗派,描写边塞风景,展示戍边战士生活艰辛;或者表达抗战决心,抒发爱国激情;或者控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等等。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作品,善于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之美,表达热爱之情,闲适之意等。

词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各具特色。解读一首作品,大致看看它属于哪一类,归于哪一派,在诗词的家族当中把握诗词特点和基本思想情感。

总之,学会准确概括古典诗词的基本思想情感及其观点,涉及的知识面广,方法众多。对中学生而言,要在背诵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掌握基本方法,逐步提高概括作品情感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诗词词语题目
容易混淆的词语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
诗词之页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