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人
我在大学里有个同事,爱读书,很勤奋,学问颇大。但教学却一塌糊涂,因其不会活用学问,加之口才欠佳,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结果是屡屡被学生评教排在最后。这一学期,因连续评教排在末位,他已被教务部门警告,若第三次出现这样结果,就要解聘走人。
真正的有学问人,应是既会做学问,也善于用学问,不仅肚里有货色,而且该用时还能拿得出来,得心应手地用学问来指导工作,思考问题,著书立说,建功立业,优化人生。古时嘲讽那些只会死读书的人为“两脚书橱”,更刻毒的说法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们不是没有学问,而是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
学问的用法,大体有这样几类,有厚积薄发的,有厚积厚发的,有薄积薄发的,有薄积厚发的,不一而足,不管什么法子,能把学问用好用活,才是硬道理。
北宋赵普是薄积薄发型的。他读书不多,学问不大,但人极聪明、练达,脑子活络。他信奉儒学治国方略,自称“半部《论语》治天下”,把自己有限的学问极度放大,充分使用,辅佐赵匡胤干了不少大事,成了一个很不错的宰相。怎样在内存不足的情况下充分活用学问,指导实践,赵普无疑是个典范,对后世很有影响,颇有值得借鉴之处。
毛泽东是厚积厚发型的。他是个无书不读的大学问家,也是个古往今来最会活用学问的行家里手。别人读四大名著,也就是看个热闹,最多为孙猴子喝几声彩,陪林黛玉掉几滴相思泪。毛泽东则从这里看出了斗争艺术,悟出了战略战术,读出了阶级斗争,看出了历史规律。他的军事理论和水平,有相当一部分就来源于《三国演义》。他在讲中国革命战争策略问题时,引用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例子,说明斗争要有进有退。在动员八路军到敌人后方去的会上,他讲了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典故,收到很好鼓动效果。此外,他运用愚公移山故事教育大家,挖山不止,改造中国,更是国人耳熟能详的范例。
大多数人则是厚积薄发型的。他们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下笔谨慎,出言精严,办事稳妥,以至于十分学问仅能用其二三,殊为可惜。但用得很扎实,有底蕴,能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为文多成为经典,做事则成功非凡。苏轼是千古文化巨人,通古晓今,博览群书,可他却热衷于写小文章,其代表作前后《赤壁赋》,不过几百字,《赤壁怀古》更短,百字略余,但美不胜收,都是难得的文化瑰宝。鲁迅的杂文大都是千字文,四五百字一篇的也不少见,但因为字字珠玑,文采斐然,不少都成了传世名篇,至今为人诵读。厚积薄发者,稳如磐石,满腹锦绣,无论著书立说做事经业,好似杀鸡用牛刀,举重若轻,是最可靠的成功之道。
还有一种是薄积厚发型的。古人说“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本就有些俗气与功利,但毕竟人家还是有个十年寒窗的苦读,有个悬梁刺股的经历。时过境迁,如今能平心静气地身居斗室去厚积学问者日渐其少,而多是无心向学,浅尝辄止,略知一二就急于卖弄,想赶快拿来换银子、换前程。由于学养不足,学识浅薄,有的甚至胸无点墨,却偏要薄积厚发,四处卖弄,其结果是:为文卖字者,炮制一堆文化垃圾,惨不忍睹;教书育人者,误人子弟,滥竽充数;影视从业者,瞎编乱造,糊弄观众;商海淘金者,发财无门,四处碰壁;官场博弈者,颟顸昏庸,一无是处……
学问来之不易,难在融会贯通,贵在联系实际。会用学问者,如虎添翼,事半功倍,智者当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