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芝丽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0)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学质量》(教高[2005]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建设,在高校计算机课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实践管理体系以及通过营造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校园文化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信息时代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问题,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笔者将湖南交通工程学院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从以下方面做一个报告。
根据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以“面向应用,突出实践”为宗旨,以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为目标导向,构建分类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学生起点的不同,根据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信息”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别构建了三大类别(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医护类)的三个层次(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将学生的层次分为三层:零起点、普通、少数已具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能力的学生)的分类分层次教学体系和实验体系,医护类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经济管理类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专业软件,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检索、利用的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潜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
该分类分层次课程体系以知识领域划分教学模块,以模块为单位实施教学,根据不同知识领域的不同教学模块的特点,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如启发式教学法、动画演示、任务驱动、综合大案例教学法等,并以技能为单元开展实验的观点,满足了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有效进展。其中,基础层主要为后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奠定扎实基础。在基础层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又按照学生层次实施有特色的分级分组教学,主要解决学生基础的差异等问题,并为基础薄弱者开设补充实验,提供辅导。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是一个工具,是为其专业服务的一个工具。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同时也为解决师资缺口,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对已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开设慕课教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学院入学时,对学生统一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测试,选出具有一定基础及基础较好的学生,统一进行慕课教学。基于慕课的翻转课题教学模式首选在慕课平台上实行“班级”管理,统一进行注册和导入,并且在mooc平台上进行分班级讨论问题,便于教师掌握本班级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学生的互动效果较好,也更好地辅助教学工作。同时,学院利用慕课平台构建了合理的考核评价系统,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可达50%),规范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并且采用等级评分制,淡化分数,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①MOOC学习表现成绩;②作业和实验成绩;③考勤成绩;④阶段测试成绩。结果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统一考试,题库统一出题,考试系统统一评卷,做到公平公正,保证不同班级、不同任课教师考核评价的一致性。
合理和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为了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我们不仅要加强实验室建设,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保障。
为了实现计算机类课程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移,从课堂面授向学生在实验室操作转移,在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相应提出了“精讲多练,机测为主,以证代考”的方针。“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多练”要使学生练习有目标、有实效;“机测”要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以证代考”促使学生不得不下功夫在实验室里做练习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
为加强学院学生对硬件的客观认识,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创业一条街的各学院门面,组织学生按院系分组进行计算机组装、系统组装、系统维护、网络维护、网线制作等,学生不仅得到锻炼,也为学院全体师生带来便利。
特殊对象的处理技术融合到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中,它不仅增强了学生兴趣,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学习这些方法和技术的重要性。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学院组织学生分小组分批次地在呆鹰岭镇进行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并且为学生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和创新提供了充分空间。
第二课堂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能力塑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各不相同,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喜欢计算机的学生。所以,近年来,在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开展了一系列和计算机课程内容相关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拓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支持和引导学生积极组织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自发成立和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学生兴趣小组,如办公自动化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组织,如网络协会、软件协会、编程爱好者协会、计算机协会等,由此营造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校园文化。
为迎合社会各个行业都需无纸化办公的需求,练好基本功,学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打字、文档排版等专项练习。依托兴趣小组和各个计算机协会定期举行各类竞赛活动,例如,计算机硬件知识及动手能力大赛、办公软件应用大赛、个人简历制作大赛等。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学院定期组织各专业学生竞赛活动,如经济管理类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专业软件,重点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学院定期组织Excel二次开发大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潜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定期组织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多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采用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完善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
[1]陆铭.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3):25-27.
[2]李凤霞,阎艳,李仲君.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41-43.
[3]王移芝,裘正定,陈连坤,等.计算机基础教学基地建设体会[J].计算机教育,2009,(1):29-31.
[4]冯芝丽.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时代农机,2016,(9):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