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华
(山西省运城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山西 运城 044000)
2016年,国务院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这是当前保障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运城是山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市,粮棉果蔬已经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形式。但是,随着规模化的发展,病虫害的种类增多,危害也逐年加重,农药使用量显著增加,为在全市更好推进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工作,运城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完善统防统治组织。近年来,在国家对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运城市统防统治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初显成效。现有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214个,其中经工商、民政注册登记且在农业部门登记备案的44个,从业人员总数2577人。现拥有高效植保机械数量1755台套,农用植保无人机107架。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建设不仅组织数量、人员数量显著增加,更重要的是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了专业防治队,防治技能得到提升,防治药械基本由过去的三联泵发展到无人机或大型自走式防治机械,防治成本显著下降,防治效果明显提高,为全市农药零增长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统一配备人员物资。统防统治工作中,植保部门结合病虫预测预报信息,组织病虫发生地的专业防治队在防治适期统一进行防治,确保资金、机具、药物、燃油、人员五配套,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据统计,利用专防队伍统防统治,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
(3)统防统治成效。一是经济效益显著。统防统治采用统一配药、供药,能显著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据盐湖区麦穗蚜调查试验发现,农民自防区每亩成本为16.2元,防治效率78%,而在统防统治试验区,每亩成本为10元,防治效率确高达91%。二是生态、社会效益明显。无人机开展统防统治既省工、省时,又用药科学、防治效率高,增强了农民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认识,提高了病虫防控能力,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减轻了农药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1)推广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技术。运城市在盐湖区龙居镇建立了“梨树蜜蜂授粉增产技术和绿色植保技术试验示范区”、万荣县贾村乡、临猗县北辛乡建立了“万亩苹果蜜蜂授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临猗县建立了“枣树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共建核心示范区”,通过在示范区开展蜜蜂授粉与健身栽培、抗病品种、防虫网、杀虫灯、性信息素、捕虫板、农业防治、微观生态控制、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融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突显。以盐湖区示范区为例,核心示范区采用蜜蜂授粉平均亩可增产393.9kg,亩增收945.36元。而且,通过项目实施,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绿色防控意识,增加了天敌数量,改善了梨园周围环境。
(2)推广黄河滩涂地生态控蝗技术。运城市芮城县、永济市、临猗县、万荣县、河津市、平陆县6个县(市)周边有大片的黄河滩涂地,气候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蝗虫的发生和危害,为减少蝗虫危害。近年来,运城市在黄河滩涂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控蝗技术,一是黄河滩涂地通过清淤,疏通渠道,渗灌和排灌配套逐步完善,开始种植莲菜、棉花、葡萄、杏、水稻等蝗虫非喜食作物,创造了不利于飞蝗发生的生态条件,使蝗虫失去产卵的适生场所。二是黄河滩涂地规划发展旅游、种植等综合农业观光园,兴建了荷塘和大型鱼塘,形成了万亩次浅水养殖产业区和水上休闲农业综合观光区,破坏了飞蝗孳生的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控蝗效益,减少了滩涂地防蝗控蝗农药的使用。
为扎实推进农药零增长工作开展,运城市本着“减量控害、绿色发展”的原则,在小麦连片种植区进行小麦农药零增长示范工作,示范区内以保护利用天敌,维护小麦区生态平衡为出发点,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在小麦播种前,严格病虫基数控制,播种中,结合高产栽培要求,推广精量播种和适时迟播,选用高产、抗耐病虫品种,并结合当地靶标病虫害重点开展播前种子包衣拌种(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40%丁硫克百威悬浮种衣剂),冬前,在杂草刚出土对药剂比较敏感期,采用化学除草,有效防治小麦整个生育期杂草,降低除草剂使用量,切断病虫害中间寄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麦生长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多种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害虫,推广高效节药植保机械提高了农药利用率,示范区内明显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升了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且通过测产示范区小麦增产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