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0—2016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17-04-02 06:21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领域研究教育

孙 掌 印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0)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CNKI学术期刊2000—2016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孙 掌 印

(苏州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0)

文章采用信息计量分析方法,从研究主体、研究产出和研究热点三个维度梳理和总结了2000—2016年我国教育治理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现阶段我国教育治理研究成果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东部发达地区领先、中西部地区落后;主要研究力量是高校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跨地区、跨学科的协作研究较少,教育治理研究的社会合力尚未有效形成;教育治理基础理论、高等教育治理、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现代化、职业教育治理、国外教育治理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最大热点。今后要深入研究教育治理基础理论,增强教育治理的体系、模式、现代化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深度,注重西方国家教育治理经验与我国本土意识的结合研究,引入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支持教育治理相关研究等。

教育治理;大学治理;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现代化;科学知识图谱

一、引言

治理理论的注入为教育治理增添了新的价值内涵,对公共价值的复兴重建、教育决策的公众参与、教育产品的供给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导着当代教育治理的基本方向。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以治理理论为指导,力求突破传统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教育公共治理机制。[1]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教育治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体现了治理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推动了我国教育工作实践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的转变意味着我国教育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命令”走向“协作”。

21世纪初,“治理”这一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被引入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从此我国教育治理研究拉开序幕。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中首次正式提出“教育治理”这一概念,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指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新方向。2014年1月15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今后一个阶段全国教育工作的目标确定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由此可见,“教育治理”进一步在国家顶层设计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及合理的规划。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进行知识梳理显得尤为必要。

学术期刊论文作为一种文献形式在学术研究、交流体系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它能有效地表征特定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将期刊论文作为分析2000—2016年我国教育治理研究进展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2000—2016年间收录的有关教育治理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信息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客观和直观的方式揭示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在研究主体、研究产出和研究热点三个维度上的研究特点。

二、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作为数据源,具体检索条件是:在“输入检索范围控制条件”中时间跨度设为2000—2016年份;在“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中选择“篇名”检索项,并键入“教育治理”OR“大学治理”OR“高校治理”OR“学校治理”OR“学院治理”OR“院校治理”等检索词,通过人工筛选、去重、删除不相关论文,得到有效研究文献1485篇(检索时间为2017 年6月19日)。

本文采用信息计量和知识图谱展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用到普赖斯定律[4]、布拉德福定律[5]、Donohue的高-低频词计算公式[6]等来对有关研究进行限定。具体步骤如下:①将从中国知网资源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采集到的有效题录,以NoteFirst格式导出并保存为2017.05.txt文档后导入Bicomb中进行数据信息分类统计,并把要分析的数据输入到Excel、地图慧中以图表的形式来展示教育治理研究领域作者区域分布和研究产出的期刊分布情况。②将这些有效题录,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保存为download_2017.05.txt,运用CitespaceⅢ软件自带工具把题录数据信息转化为自身可识别格式,并绘制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参数设置:时间区间选择2000—2016 年,时间切片选择1年,节点类型分别选择作者、机构和关键词,每个时间切片内选择前30个高频出现的节点,其他选择默认设置)。③借助中国知网来统计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情况。

三、研究主体

从科学的本性来看,科学研究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为了对科技工作者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从科技工作者所在省份和区域、所在机构以及合作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作者所在省份和区域分布

我国教育治理研究成果的地理分布规律表现如图1所示,我国教育治理研究者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各个省份非常不均衡。本研究将作者单位所在的省级行政区(以下简称省份)分为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为北京(254篇)、江苏(138篇)、湖北(118篇)、浙江(111篇)、广东(88篇)、上海(86篇)、辽宁(72篇)、天津(61篇)等8个省、直辖市,这8个省、直辖市是我国教育事业最为发达的省份,发文数量占比均超过4%,累计达到62.5%。

第二梯队包括四川(58篇)、陕西(52篇)、湖南(51篇)、重庆(49篇)、江西(45篇)、河南(43篇)、福建(42篇)、山东(42篇)等8个省份,占比均为2%~4%,累计占比25.7%。

第三梯队共有6个省份,发文数量占比为1%~2%,累计达到8.6%。这些省份包括吉林(30篇)、黑龙江(27篇)、河北(20篇)、安徽(20篇)、广西(19篇)、云南(12篇)。

剩余的省份(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属于第四梯队,包括贵州(11篇)、新疆(11篇)、甘肃(6篇)、山西(4篇)、西藏(2篇)、宁夏(2篇)、内蒙古(2篇)、海南(1篇)、青海(1篇)等。这些省份在教育治理研究方面的整体实力非常薄弱,各省份的发文占比均不到1%。

由统计数据可知,北京、江苏、湖北、浙江、广东、上海、辽宁、天津等8个省、直辖市是我国教育治理研究最高产和最活跃的地区,教育治理研究经验比较丰富或者在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创新教育治理研究等领域走在前列。同时也可以看出,位于中部的湖北表现非常出色,教育治理研究可比肩于东部的江苏和浙江两省。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划分始于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无疑是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主力军,发表的论文最多(922篇,占比62.09%),占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发文量总量的半数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区(338篇,占比22.76%),西部地区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225篇,占比15.15%)。

从时间发展的维度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在2005年以前针对教育治理议题的研究进展缓慢,而且区域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如图2所示,2005年和2013年是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水岭。2005—2013年三大区域增值平稳,并逐渐拉开差距。2010—2014年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政策陆续出台,对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影响巨大,特别是2013年以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教育治理研究整体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进入该研究领域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图2的折线走势能够看到,东部地区的发文量从2013年起呈现大幅增长,几乎是直线上升,在东、中、西三个地区中涨势最明显。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年度发文增长幅度基本持平,但由于西部地区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所以整体研究发文数量不如中部地区。

(二)作者所在机构分布

发文量是评价研究机构研究水平及在所研究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除此之外,通过对研究机构分布情况与合作程度的掌握可以分析得出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团队及其研究力量的结构组成。

利用CitespaceⅢ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功能来确定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及合作关系,结果如图3所示。

经统计得出,1485篇文章有1210家研究单位。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以29篇发文量排名第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以20篇位居第二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以18篇排在第三位,紧随其后的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15篇)、天津大学教育研究院(14篇)、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14篇)、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13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11篇)、西南大学教育学部(10篇)、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10篇)等,这些机构是我国开展教育治理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

图3中展示了发文量3篇以上的102家核心研究机构形成的合作网络图谱,不少机构在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存在合作关系,但从研究机构的总体格局看,合作网络还比较小,且绝大部分研究机构来自高校院系,这说明高校比较重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重视教育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而其他科研机构的参与度不够理想,仅有教育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等,且发文量较少。从图谱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发文量3篇且由3家以上核心科研机构组成的机构合作团体有两个,第一个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组成的,也是国内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机构合作团体,主要研究教育治理的基础理论;第二个是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成的,主要研究高等教育治理机制、体系、衡平法则以及实现路径等相关内容。

另外,地理空间距离对合作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地域及机构差异,可以把合作类型分为同城合作、跨城合作和国际合作。同城合作包括机构和跨机构合作。同城合作和跨城合作都在一国范围内进行,作者机构中任意两个出现跨城情况即视为跨城合作。[7]由图3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治理研究主要以机构独立研究为主,合作模式也过于局限于同城合作,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与传播。

(三)核心作者及合作关系

研究性文献的作者是学科发展的主体,在对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文献作者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有效识别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还能够进一步分析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并从整体上把握现阶段学术界关于教育治理的研究现状。同时,可以从总体上了解该领域的作者合作关系,衡量该领域的知识流动性,识别该领域的核心作者与核心团体。[8]

利用CitespaceⅢ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功能来确定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合作关系,结果如图4所示。

由统计可知,2000—2016年教育治理研究领域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发文最多的为17篇,依据普赖斯(PRICED)理论,核心作者群作者发文量的下限使用下式来确定:

其中,N为核心作者发文篇数的下限,nmax最高产作者的发文数。按照取整选择即发表4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22名入选为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如下: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左崇良(17篇)、中国人民大学的周光礼(8篇)、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甘永涛(8篇)、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的肖凤翔(7篇)、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孙云志(7篇)、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的庄西真(7篇)、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郭卉(6篇)、安徽工程大学的余承海(6篇)、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王晓辉(6篇)、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的宣勇(5篇)、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杰(5篇)、新乡医学院期刊社的杨冠英(5篇)、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法制研究所的方芳(5篇)。

随着学科交叉与融合速度的加快,科研合作在科学研究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统计得出,1485篇文章有1571位作者。独立作者995篇(占比67%),而合作完成的论文只有490篇(占比33%)。其中,两人合作论文396篇(占比27%),三人合作论文81篇(占比5%),三人以上合作论文13篇(占比0.1%)。图4中展示了教育治理研究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及其合作关系,从图中还可以看出3人以上的学术研究团队共有5个,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左崇良团队和肖凤翔团队,团队组成人员分别是:

(1)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左崇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潘懋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胡劲松等3人合作团队。他们的学术研究侧重于高等教育治理机制、体系、衡平法则以及实现路径研究。

(2)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的肖凤翔、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贾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的陈潇等组成的合作团队。该学术团队的研究侧重于职业教育治理理论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治理制度、体系、路径研究。

可见,2000—2016年我国教育治理研究论文以独著为主,合作规模主要为两人合作,三人及以上的合作论文数量非常少。在当前科研合作日益明显和加强的情况下,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科研合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科研奖励等制度设计时,一味地强调第一作者,对研究人员合作撰文的积极性是不利的,也阻碍了科研团队的组建等科研活动的进行,应该大力鼓励科研合作,尤其是与跨机构人员的合作。

四、研究产出

衡量某个研究领域发展现状的指标是多元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科技文献产出指标,而在科技文献产出指标中,期刊论文的产出数量和影响力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核心内容。

(一)发表的期刊

通过对教育治理研究领域期刊来源的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分布特征,而且也能找出本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它是研究人员研究该领域的重要情报来源。

随着教育治理研究的逐年升温,相关期刊发表的教育治理研究论文数量逐年递增。统计分析教育治理研究领域来源期刊的分布和被引频次,能够较为直观地呈现教育治理研究领域来源期刊所收录的相关学术论文被引用的情况以及在学界的影响,从而可以体现出在教育治理研究领域这些来源期刊的贡献程度以及对学术交流的推动能力。

2000—2016年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累计刊发学术期刊论文1485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论文共824篇(占比55.49%),非核心期刊论文共661篇(占比44.51%),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明显高于非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这说明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已形成一定比例的高质量文献。由表1可见,《教育发展研究》刊发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论文数量最多,共50篇,占据论文总数的3.37%,共计被引323次;《中国高教研究》刊发论文的数量排名第二,共43篇,占据论文总数的2.90%,共计被引443次;《现代教育管理》刊发论文的数量排名第三,共35篇,占据论文总数的2.36%,被引157次。

1948年S. C. Bradford在Documentation中写道:“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个区,核心区和相关区以及边沿区中所含期刊数量成1∶n∶n2……的比例关系。”[9]

统计结果表明,相关论文1485篇,分布在513个期刊上。按照载文量排序,计算期刊的累计百分比,载有教育治理研究的期刊载文量呈乘幂分布,排名前十位的期刊载文量已经超过了论文总量的20%。其中,刊发教育治理领域论文数量为1篇的期刊有323个,累计占据论文总数的21.75%。这种现象被称作相关论文在期刊上分布的集中—离散,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期刊上的分布呈现出一个集中于分散的特点。这些期刊上的发文量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发文量前十位的期刊被认定为教育治理研究领域最有贡献的核心区。

另外,由于各种科研考核都有一段的时间限定,因此研究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会选择发表周期较短的期刊。一方面是要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推出其研究成果,同时这也有利于取得其所在研究领域的优先权。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受此影响明显,发文量前十位的期刊有近半数是发表周期较短的期刊。

(二)产出的影响

统计分析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被引频次情况,可以客观地说明教育治理研究领域期刊论文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检索到的1485篇教育治理研究论文中,被引频次达到10次及以上的论文(171篇),占总体比例的11.52%;被引频次为1~9次的论文(741篇),占总体比例的49.90%;573篇论文从未被引用,占总体比例的38.58%。

从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论文发表的期刊可以看出,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824篇,55.49%),影响力显著,被引次数10次以上有145篇(9.76%),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另外,通过对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类型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数据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类型研究机构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在学术影响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相对于其他研究机构,高校作者发表的教育治理研究论文在整体上具有更强的学术影响力。

从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论文的被引频次可以看出,教育治理理论研究的相互关注程度比较分散。鉴于论文被引次数与发表时间相关这一重要因素,本研究将2000—2016年我国教育治理研究划分为三个时间区域(发表时间在10年以上、发表时间为3~10年、发表时间为3年以内),考察每个时间区域的高被引论文。初步的考察发现,在发表时间为10年以上的高被引期刊论文中,政府教育治理与高等教育等议题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其中,周光礼的《重构高校治理结构:协调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被引107次)具有绝对的权威影响力。在同一时期,对于教育治理基础理论的研究尚属于泛述性研究,处于萌发阶段,龙献忠撰写的《论高等教育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转变》(被引106次)被广泛引用,可谓奠定了教育治理理论研究的基石。在发表时间为3~10年的高被引期刊论文中,高等教育治理模式与结构研究是研究热点,《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相继发表了关于大学治理结构、教育治理模式、理论构思、目标、困境与趋势的理论文章,展示了教育治理理论研究具有明显的探索性研究特色。近3年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则预示了教育治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对教育治理基础理论的探索。褚宏启发表在《教育研究》上的《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被引频次显著高于其他研究成果,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在经过多年探索后,教育治理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总的来说,尽管现阶段《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具有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教育治理领域论文数量在排位中并不靠前,但是不乏一些被引频次高、影响力大的文章,对进一步推动教育治理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五、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在某个领域中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通常用文献表征的高频次、高中心性的关键词分析研究热点。

笔者用Bicomb统计出的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频次为1的关键词2298个,根据Donohue.J.C.在1973年提出的高频词与低频词的临界值界分公式计算:

公式中:T为高-低频词的分界线,I1为词频为1的关键词的数量。因此T=66.796,阀值为67,即核心关键词只有大学治理、治理结构、高校治理、治理、治理能力、教育治理、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治理、高等教育9个。但是,这9个关键词还不足以全面反映教育治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本文所选研究文献具有特殊性和针对性,缺少对专著等文献的分析,从而导致载文量不足,不能够完整提炼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选取词频大于20的关键词列表,如表2所示。利用CitespaceⅢ软件的可视化分析功能来确定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结果如图5所示。

在CitespaceⅢ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在网络图谱中显示为较大的节点,其所受的关注程度也较高。节点的年环代表该节点出现的历史,年轮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出现时间。被紫圈标注出来的节点具有较大(不小于0.1)的中心度,中介中心性高的关键词在研究领域内发挥着枢纽作用,是该领域内知识演化网络中关键节点。[10]

从表2和图5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治理研究与大学治理、治理结构、高校治理、治理、治理能力、教育治理、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治理、高等教育等关键词密切关联,这些关键词反映出我国教育治理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重点及热点问题。

为了更具体、精准地反映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热点及重点领域,根据表2的词频统计结果,结合图5中形成的关键词共现聚类网络图谱,笔者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了2000—2016年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六大热点。

(一)教育治理理论研究

对我国教育治理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强化教育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治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学术界涌现大量有关教育治理理论研究的成果,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内涵、主体、价值、理论构思等。关于教育治理的内涵研究,国内学者们对教育治理的内涵基本形成共识,认为“教育治理本质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共治”。其中,禇宏启对教育治理内涵的诠释较为权威,他指出:“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11]在教育治理的主体研究方面,研究者们普遍认同教育治理主体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其中,李亮、祝青江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们指出教育治理的主体包括“以政府为代表的教育公共机构、个人、以企业为代表的教育私人机构和非公非私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12]。学校作为教育治理的重要主体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通过调查、研究,许多研究者都认识到学校在教育治理中的主体性尚存不足、有待增强。面对这种现实,许杰提出“治理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适用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的统治地位,要求多元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平等协商对话关系”,因此,“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待重构学校主体的功能定位,提升其主体性”。[13]而关于教育治理的价值研究,石中英提出法治、自由、民主、公正是现代教育治理的四个价值基础,他认为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这四个价值基础的内涵和要求是关键。[14]刘冬冬、张新平认为“实现教育公平正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15]。另外,关于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王晓辉从治理的理念出发提出,尊重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以契约联结政府与学校,建立协商式的教育决策机制,以系统导航来构建教育宏观管理机制,并指出建立新的教育改革决策机制、教育管理协商机制、教育政策保障机制和教育系统监测机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16]

(二)高等教育治理研究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治理理论的发展和兴起,如何运用治理理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成了学术界聚焦的全新研究领域。近年来,经过学界的努力探索,形成了关于高等教育治理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章程等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研究的热点。首先,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本质与核心。龚怡祖指出:“大学治理结构是推动和完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重要配套工程,是构建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决策权结构,它以社会为本,吸纳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将决策控制权科学分配到不同的治理主体手里。重塑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为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提供了一种新范式。”[17]其次,从治理的视角来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其核心和根本,它涉及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内部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问题。袁本涛认为:“保障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问题,依照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原则来制定大学宪章,依照大学章程来治理大学。”[18]再次,大学章程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及其现代大学制度的法律保障,是大学内外部关系有效处理的基本法律依据。湛中乐、徐靖提出:“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载体,它是‘组织法’,更是‘权利法’与‘程序法’,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是‘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的耦合,是学术自由与人权保障的凸显,是实体法治与程序法治的统一。”[19]

另外,关于高等教育治理理论研究,左崇良通过对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经典文献梳理,认为黑格尔的国家干预理论、法人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网络治理理论等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主要理论基础。[20]在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核心问题、发展趋势研究方面,宣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走向是政府进一步放权、从管制走向共同治理;改善大学党委组成结构、实行决策与执行的完全分离;推进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改革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切实提升治理能力;让大学章程成为契约,真正成为大学的宪法,以确立大学办学的主体地位。[21]周光礼指出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政治学的中心论题,实现中国大学的转型与变革,一是大学回归信任网络,二是政府对高等教育采取网络治理模式。[22]张洋磊指出我国重点大学建设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主义取向,在不同时期受到政治理性、经济理性和理想主义的多重逻辑制约。在工具理性主义主导下,我国重点大学建设呈现出目标的外向性,重点建设资源控制和分配的“国家中心模式”以及政策手段选择的技术取向等特点。[23]

(三)教育治理体系研究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面临着教育法制不足与教育治理的制度创新需求之间的矛盾,三元治理结构之规范市场、成熟社会组织的“缺位”,规范性、文化—认知性制度与规制性制度的角力和政府“管制者”向“治理者”角色转换的“差位”等问题。围绕着这些现实问题,学者们展开了针对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要义、构建方式以及实现路径等方面的讨论和研究。关于教育治理体系的内涵,陈金芳、万作芳认为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以教育制度为中心的系统,包括作为教育制度导向的教育价值观或价值追求和贯彻教育制度的政策行为。[24]孙绵涛提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是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合作配合,协调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协调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协调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的关系及其这四个范畴子要素的关系,且包含治理依据、治理原则、治理程序、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等子要素的结构系统。[25]关于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方式,赵岚提出治理目标、治理原则、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保障、治理效果的评价几个重要维度。[26]关于教育治理体系的实现路径,张建提出构建教育治理体系的法治基础、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构筑互动有序的教育治理结构、提升教育治理行动者的能动性等四种实现路径。[27]

(四)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指导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尹达指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以及教育生态理论;科学化、民主化、教育化与制度化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和根本特征。[28]秦建平、张勇、张惠通过对国内外教育治理现代化监测体系的研究,构建了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指数、教育法治指数、教育公共事务透明指数、教育政务效能指数、教育监督质量指数、教育清廉指数6个维度,30项关键指标的教育治理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框架。[29]朱皆笑通过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文献的梳理,提出了教育治理理念逐步更新与内化。教育治理结构走向互动、有序,发挥政府的核心主体作用,公共教育权力分配与制衡机制趋向合理和有效,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政策倾向多维度,为社会组织提供所需要的发展资本,教育督导步入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的重要阶段等五个未来实践走向。[30]刘来兵、张慕文通过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方面去剖析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指出治理理念由管理意识迈入服务意识、治理主体从一元管理转到多元治理、治理方式由经验预判转为数据预测、治理模式由静态治理转向动态治理、治理维度由自上而下变成上下联动等五个方面的新愿景。并依据内涵和愿景,提出构建数据、制度、政府、学校、社会“五位一体”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31]

(五)职业教育治理研究

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完善教育治理体系的现实要求。[32]当前,职业教育治理已受到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极大关注。肖凤翔、黄晓玲从国内外职业教育治理的基本特点和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当前职业教育治理的两个重要任务:(1)从国家层面建立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以明确多个参与主体的权责,保障多主体的利益诉求,进而调动其参与治理的积极性;(2)明确职业教育内部职业院校的法律地位,增强办学自主权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学校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33]李玉静、谷峪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德国、瑞士等重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治理的相关理念及实践策略分析,提出建立社会合作伙伴多元参与的协调性治理体系是国际职业教育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34]张春晓、李名梁通过对中国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我国职业教育治理方面应重点关注法律、校企合作、农村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等四个领域。[35]蓝洁认为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是设计合理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配合治理结构转型发展进行科学协调、统筹规划。[36]和震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的发展实际提出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的顶层设计的过程中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同时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创新;校企合作分类建设,探索差异化校企合作政策;政府与市场各尽其能促进产教融合。[37]南旭光指出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方向是多元共治与互惠共生,并进一步从营造正向共生环境以构建多元治理结构、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以打造共生治理界面、强化互动协同作用以提升合作共生效能等方面综合施策。[38]

(六)国外教育治理研究

对国外教育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并据此对我国教育治理提出经验启示和建议,是近几年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热点。具体来说,学术界主要针对美国、英国以及其他教育比较先进的发达国家展开分析和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来分析我国现阶段教育治理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寻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关于美国教育治理的模式和特点,学者们展开了一系列分析、研究。徐来群指出:“美国公立高等教育的治理模式具有典型分权和共同治理的特征,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规制型治理模式、以分权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型治理模式、以协调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治理模式、无缝隙治理模式是其四种表现类型。同时,发展趋势也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多样化以及集权化的特征。”[39]马青、邬志辉通过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育治理结构的研究,从教育治理的“主体”、“职能”和“运行机制”等对该地区教育治理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社会参与教育管理、行政适度分权与适度集权相结合、明确管理主体的权力与责任等重要经验启示。[40]

在针对英国高等教育治理开展的研究方面,徐春霞通过对英国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变革进行研究,剖析了经济与政治危机、新思想的萌发、政策部门利益集团的重组等关键因素,诠释了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变革的政治学意义。[41]巫锐以“柏林州高校目标合约”为中心,归纳了德国高等教育“新调控模式”“去管制化”的三大特点,即法律规范的“去国家化”、财政拨款的“绩效化”和行政管理的“去中心化”。[42]

除了对其他国家教育治理的优势和经验进行分析、研究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对国外教育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例如,申超指出欧盟教育治理存在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在民众对欧盟教育治理的赞同危机、对欧盟教育治理共同价值的质疑以及对欧盟教育法律及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危机等三个方面。[43]这些研究也有助于引起国内学术界对我国教育治理的反思。

六、总结和展望

在某特定时间点对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回顾和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自我反省也是教育治理研究领域发展成熟度的一种表现。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2000—2016年被CNKI的有关教育治理的研究论文,从研究主体、研究产出和研究热点三个维度对我国教育治理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回顾和分析。

总的来看,2000—2016年我国教育治理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研究主体方面来看,近几年来针对教育治理的研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拓展,但全国各区域的研究热度仍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各区域进行教育治理研究的广度和热度与本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联,教育发达地区的研究成果明显多于教育落后地区的成果。同时,目前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社会合力尚未很好地形成,主要还是一些高校在开展相关研究,并且各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度也不尽理想。在这种现实下,能够专注于教育治理研究并形成有较高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研究者往往来自于高校,特别是高校中的教育学院。教育的发展关乎到国家发展大计,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育治理研究不能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不能够做到全社会群策群力,而只是集中在一些高校教育单位开展研究,那么很难推动我国教育治理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研究产出来看,2000—2016年教育治理研究产出成果的质量总体较高,多数发表于核心期刊,而所有的研究成果中被引用过的达到成果总数的一半以上(61.42%),这些说明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大部分成果都为推动教育治理研究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借鉴。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教育治理中政府角色问题研究的文献获得了很高的引用率,说明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问题是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突出热点;此外,一些进行教育治理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也获得了较高的被引率。这表明之前教育治理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失已经逐渐被学术界发觉并不断重视。以上教育治理研究产出都会为今后的教育治理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支撑。

再次,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我国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领域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教育治理理论研究,二是高等教育治理研究,三是教育治理体系研究,四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五是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六是国外教育治理研究。通过本文相关数据采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教育治理研究内容紧密联系国家政策发展,更多是基于经验判断探讨教育治理的问题,指向教育治理的应然走向,而缺乏对现实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实证研究,以及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治理在现实条件下的实践可操作性。

总体看来,2000—2016年我国教育治理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规模、深度和广度,但也存在一些研究上的盲区和不足。为了实现教育治理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目前的困难与不足,更加注重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以及科学性。首先,进一步提高教育治理研究的理论性。今后教育治理相关研究应继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教育治理基础理论研究为教育治理实践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只有首先厘清教育治理的主体、内涵、价值等,掌握教育治理究竟“是什么”,才能更好地解答教育治理“怎么做”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教育治理实践更加有针对性、高效地开展。例如,不断完善教育治理的议题框架、深化对多元化教育治理主体以及特定人群的研究。其次,重视增强教育治理研究的系统性。目前,教育治理研究成果主要还是集中在教育的一些微观领域,以国家治理为背景的宏观研究还较少,系统性显得不足。教育治理是关乎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的大事,教育治理研究除了针对一些实践中的具体事务展开分析、探讨,更应该站在宏观、全局的高度,结合我国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国外有关经验展开研究。这其中要进一步重视同城合作、跨城合作、国际合作的协调发展,并保持合适的同机构合作与跨机构合作比例,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同时能够提高我国与国际主流领域的接轨程度和显示度。最后,不断提升教育治理研究的科学性。目前,教育治理研究的众多成果中多数是展开定性研究,而进行定量研究的成果较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治理研究的科学性。今后的研究,除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统计方法和工具对教育治理具体情况进行数据分析、研究,通过定量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提升学术成果的价值意义,使得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

[1]宋官东,吴访非.我国教育公共治理的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

[3]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

[4]Solla Priee D. 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M]. New York:Columbia Press,1963.

[5]Bradford S C.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J]. Engineering :An Illustrated Weekly Journal,1934.

[6]Donohue J C. 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literature:a bibliographic approach[M].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3.

[7]郭颍涛,杨思洛,邝飘.中外图书情报学科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0).

[8]孙掌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前沿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6,(9).

[9]王知津,李博雅.近五年我国情报学研究热点动态变化分析——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分区理论[J]. 情报资料工作,2016,(3).

[10]孙掌印.近十年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领域特征分布及前沿演进——基于CNKI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7,(8).

[11]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

[12]李亮,祝青江.治理定义下的教育治理引论[J].人民论坛,2016,(14).

[13]许杰. 教育治理中的学校主体建构[J]. 教育科学研究,2015,(11).

[14]石中英.教育治理的价值追求[N].中国教育报,2015-04-30(6).

[15]刘冬冬,张新平.教育治理现代化:科学内涵、价值维度、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7,(7).

[16]王晓辉.关于教育治理的理论构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7]龚怡祖.大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9,(6).

[18]袁本涛.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2,(4).

[19]湛中乐,徐靖.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3).

[20]左崇良.高等教育治理变革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1).

[21]宣勇.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构建、逻辑审视与未来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

[22]周光礼.学术与政治——高等教育治理的政治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3]张洋磊.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工具理性主义特征分析——以重点大学建设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7,(2).

[24]陈金芳,万作芳.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6,(10).

[25]孙绵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概念、要素及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

[26]赵岚.有效教育治理体系构建的几个重要维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3).

[27]张建.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标准、困境及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9).

[28]尹达.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依据、内涵特点及体系建构[J].重庆高教研究,2015,(1).

[29]秦建平,张勇,张惠.教育治理现代化及其监测评价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30]朱皆笑.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热点及政策演进——基于SATI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7,(3).

[31]刘来兵,张慕文.大数据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愿景及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2).

[32]李敏,潘晨.职业教育治理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首届现代职业教育西湖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

[33]肖凤翔,黄晓玲.职业教育治理:主要特点、实践经验及研究重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34]李玉静,谷峪.国际职业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31).

[35]张春晓,李名梁.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6,(6).

[36]蓝洁.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0).

[37]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38]南旭光.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8).

[39]徐来群.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治理的模式及特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

[40]马青,邬志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育治理结构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0,(7).

[41]徐春霞.英国高等教育治理范式变革的诠释[J].比较教育研究,2010,(8).

[42]巫锐.德国高等教育治理新模式:进程与特征——以“柏林州高校目标合约”为中心[J].比较教育研究,2014,(7).

[43]申超.论欧盟教育治理的合法性危机[J].比较教育研究,2010,(4).

Review and Prospect of China's education Governance since the Early Twenty- fi rst Century: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2000-2016 Literature in CNKI

SUN Zhang-yin
(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 China )

Adopting the method of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China during 2000-2016 from three dimensions: research subjects, research outputs and research hotspo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erms of research results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eastern developed region enjoys a leading pos ition while central and wes tern regions fall behind. T he social cohesion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research has not yet been effectively formed for researc h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itute the main res earch force while there are few cross-regio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es. The hottest topics in this field include basic theory of education governance,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education governance s ystem,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governance and foreign education governanc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deepen research into the basic theory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as well as the system, model and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governance and other related aspect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education governance experience and China's local awareness; introduc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o support education governance research.

education governance; university governance; education governance system;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孙掌印(1985— ),男,安徽亳州人,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育管理信息化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511)、2017年度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SZYJ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521

A

2095-7068(2017)04-0071-12

2017-05-29

10.19563/j.cnki.sdjk.2017.04.009

罗雯瑶]

猜你喜欢
领域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020 IT领域大事记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领域·对峙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