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与适应: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02 04:16:34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适应性新生学院

刘 荣

(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转变与适应:高校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刘 荣

(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对大学新生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以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为例,彰显“全员、全面,全方位、全流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实效。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全面、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正确认识教育客体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是做好做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面临与中学完全不同的环境,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尽快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和学生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新生适应主要问题表现

(一)人际关系有障碍

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自信而脆弱、敏感而自私,对新环境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太愿意主动接近别人,不愿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动态。这就容易产生社交障碍、恐惧社交等问题,进而出现焦虑、恐慌、挫败感等负面心理。

(二)学习方法与环境不适应

大学阶段,学习氛围相对宽松,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学习自主性强,学习环境由“硬”变“软”,这对自制力和自律性强的学生十分有利,而对自制力差的学生无疑是严峻考验。对于意志力较弱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过度关注课外活动等问题,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整天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中。

(三)生活方式不习惯

大学新生面对大学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生活方式存在较强的不适感。同时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刚一进入大学就伴随比较辛苦的军训,气候、饮食、住所的不适应,很容易产生思乡情绪。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明确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期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促进大学生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生入学适应期问题有个人、家庭、高校等多方面的原因。基于研究与实证,主要侧重于对高校的环境进行分析。

(一)与新生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针对新生适应性问题,各个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了一些系列专题教育活动。但这些活动大都是几百人的大课堂,持续时间在半天至一天,经常是在一周或两周内完成。频繁的报告、超大的信息量,让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目不暇接、无所适从,进而对活动产生厌倦,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应付考评才去参加,课堂上基本都在开小差。学校教育的任务完成了,但学生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依旧空虚茫然。

(二)后评价机制未能有效的跟进

新生适应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老师——领导、专业——学院——学校、设计——学习——解惑之间的协调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不是几场入学报告就可以草草了事的工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除去操作原因外,后评价机制未能有效跟进是高效新生适应性教育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课程完毕后,应安排专门人员对新生的适应情况及具体疑问进行了解反馈,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才能帮助新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为下一届新生入学教育方案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三)与中学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

大学与高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学校的评价体系、管理模式、培养目标均不相同。在两者之间,要想使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需要一个过渡和衔接。新生适应性教育应当也必须充当这一重要角色。但大多数高校习惯从大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忽略了从整个教育环节的效果。所以在教育方案设计中,必须摒弃单纯为了适应大学而开展教育的思路,从整个适应教育环节的连续性、可发展性方面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目标。

三、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构建实践

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的构建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和需求开展,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着基础性、建设性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工作,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应具备“全员、全面、全方位、全流程”的特点,结合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大学具体实践为例,在开展新生教育活动中,要实现“三个到位”:

(一)内容创新到位

为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顺利实现从高中到大学阶段的转变,新生适应性教育要紧紧围绕学生需求和心理特点,通过定期集中与持续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创新和丰富教育内容,精心设计覆盖整个大一学年的教育方案。

1.加固环境适应性教育

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强化、熏陶作用。适应环境是新生融入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一是集中开展校情、校规校纪教育。二是发挥班级组织在新生教育中的作用。班级建设与发展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三是开展宿舍建设系列活动。优化学生的宿舍环境能够促进新生养成良好的大学生活习惯,建立和谐融洽的宿舍关系。在宿舍建设方面依托学校“洁齐美”宿舍创建,通过开展星级宿舍评比、宿舍分享日、宿舍互访活动,进一步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增进宿舍交流,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和综合素质提升。

2.深化人际关系适应性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新生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学院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为目标,针对90后新生的兴趣点开展一系列竞技性、团队性的活动,例如团队素质拓展、学院篮球赛、迎新晚会等,从文艺、体育等各方面为新生提供沟通他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新生感受人际交往的乐趣,增强人际交往信心,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3.加强学习方法适应性教育

由于高中与大学教育方式的不同,新生更多的习惯于在约束下学习,对大学自主学习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学院着力发挥好教育引导作用,首先通过开展新老生交流会、实施学长制等方式,利用朋辈榜样的力量,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其次注重发挥“教师期望效应”作用,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引导新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第三,加强管理约束,在入学初期,早晚固定学习地点,通过早读、晚自习等新生熟悉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突出学业规划适应性教育

良好的学业规划是实现精彩人生的前提。学院以学业生涯规划为载体,从学校到企业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开展专业教育,各系主任现身说法,详细讲解专业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的特点与优势,从而帮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二是开展名师访谈,邀请知名教授与优秀校友走进课堂面对面与新生交流,分享个人成长求学经历,解答他们对未来发展的困惑,引导他们科学规划学业目标;三是实施企业游学,利用学院搭建的就业实习基地,多渠道联系校外相关企业资源,分批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实地了解专业发展前景。

5.重视心理适应性教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事件,使得心理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尤其是新生适应性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学院紧扣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一入校,通过心理调研问卷的形式对新生进行心理筛查,掌握新生心理健康情况第一手数据;辅导员及班主任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单独与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融入大学生活;开展趣味运动会、心理辅导培训、心理教育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强化人生观教育,引导和帮助塑造良好的心理空间。

(二)资源整合到位

“一对多”教育是新生适应性教育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强和改进教育方式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发挥全员育人机制的作用。学院从设计教育方案时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原有的辅导员单独负责制,整合为以学工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学院领导、各系主任、专业教师、知名校友、高年级优秀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校外辅导员积极参与的全覆盖育人模式。在弥补“一对多”教育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机能,发挥全体人员的教育功效。

(三)管理执行到位

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是优化学生工作效果的有效途径。学院针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特点,跟进新生的思想,积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参与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一是构建从父母到班级同学、寝室室友、朋友老乡,再到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适应支持系统,让新生的困惑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从而帮助其尽快融入大学生活,促进自我发展;二是将专业的讲课教师与非专业的朋辈学长相结合,搭建上下一体的自我教育平台,有效提升教育的效果,实现新生的自我成长与完善。

四、活动取得的成效

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基于多年的学生工作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中,探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主动跟进学生的发展、社会需求,推进学生工作的时效性。通过一系列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新生能够较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主要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

(一)个人大学奋斗目标越发清晰务实

对成功有了更加清晰明确地认识,上进心普遍增强,渴望在学业取得成绩。据2015级新生学业规划结果统计,85%以上的新生期望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其中近一半以上希望自己能够拿到博士学位,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剩余15%新生也对自己大学及进入社会后的生活进行了明确而清晰的规划。

(二)个人行为方式更加主动自觉

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据2015级新生调查结果统计,晚自习出勤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基本无逃课现象。较多学生开始主动融入宿舍生活,与舍友、同学相处融洽,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院新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中,90%以上的新生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充满希冀。

(三)个人角色转变进度明显加快

基本实现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开始积极主动参与学院、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及社会实践,更加关心关注学校发展,学习也逐渐步入正轨。据统计,学院2015级新生第一学期各类讲座报告出勤率超过98%;加入学生社团的超过95%,其中绝大多数根据自己兴趣的爱好主动选择。

如何尽快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青少年到成年的转变,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和学生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建设“全员、全面、全方位、全流程”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关键。

[1]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6.

[2]董俊义,李元卿.大学新生要适应的“六个转变”[N].光明日报,2007:(7).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5.

[4]浦玉忠.跟进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4.

2017-01-05

刘荣(1981-),男,硕士,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42

A

1008—3340(2017)03—0040—03

猜你喜欢
适应性新生学院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初等教育学院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20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学院掠影
新生娃萌萌哒
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新生改版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