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2017-04-02 03:34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经历心理健康心理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马阿米娜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8 )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是指经历过父母缺位,从“留守儿童”进入到大学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群体。以往的留守经历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影响,他们更易出现心理障碍和不良倾向。大学作为他们获得社会支持、学习知识、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在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不良倾向问题上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目前多数高校对于如何应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相应的对策。因此,积极探索应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策略

一、问题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代理监护人抚养或白行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1]留守儿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词汇,因中国特有的二元城乡结合体制而出现,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并因其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犯罪问题等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现如今,伴随着大多数留守儿童的长大进入大学而出现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父母缺位、情感缺失的特殊经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留守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缺位、情感缺失、教育不当无疑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曾经的留守儿童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多数已经进入大学,曾经的留守经历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其他普通大学生相比,其乐群性较差,安全感、幸福感指数较低,沉默、冷淡;情绪上不太稳定,容易被激怒;自我评价较低等,这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果不能及时给予科学的引导,不仅对个人可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而且对学校、社会也会带来危害。

二、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曾经的父母缺位、情感缺失的留守经历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类特殊的大学生群体虽然存在一些积极的特质,比如说:较强的独立性、能吃苦耐劳、有自控能力等方面,但是所具有的某些消极的特质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相比较与其他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绪消极、自我评价不高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因为长期与父母两地分居,得不到情感的支持,情绪问题自然会出现。张莉华在心理咨询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处于青年期的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存在自我评价低、情绪不稳定、心理发展不平衡等心理特点。[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的消极表现为:沉默寡言,对周围的一切不太感兴趣;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怒;焦虑,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时,出现紧张不安,不能坦然平静、平常心面对,如:考试前夜失眠,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的水平,比较敏感多疑,呆板不灵活等等情绪方面的问题。通常意义上的情绪问题是指因为生活事件引起的悲伤、痛苦长时间持续而无法消除的状态。情绪问题会引起情绪中枢部位的控制减弱,也会扰乱大脑的神经活动功能,从而导致人的认知范围狭窄,学习效率以及自控力的也会跟着下降,更甚者使其行为失去理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中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要远远高于其他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患抑郁症的比例也比普通大学生高出很多。杨曙民、李素敏等发现“留守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高达44.1%,高出普通大学生13.97%。[3]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家境贫寒,从偏僻遥远的农村来到城市,面对繁华的大都市,周围有优越家境条件的同学,茫然不知所措。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积极地悦纳自己,难免会产生自我否定,自卑、自我评价较低,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等心理。胡江晖等人在其研究中得出,有82%以上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而有了自卑心理,常常表现为对自己方面都不满意,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心,同时也比较敏感,胆小怕事,甚至会把自己封闭起来,缺乏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严重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性格内向、人际交流不畅

西方心理学家克林格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攒教授说过:“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来”。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徐建财在其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中指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内向,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比较拘谨、不自然。天津工业大学老师做的一项调查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一新生中,有33%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有44%的学生存在社交退缩的行为。温义媛在其研究中也指出与其他普通大学生相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内向、冷漠、封闭。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内心十分渴望与别人的交流,但是因为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人际交往的技巧欠缺等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人际交往不尽如人意,很少有成功的经验,人际交流不顺畅。人际交流受挫后,他们常常会体验到孤独感、不安全感,困惑迷茫、情感淡漠等等消极的情绪。人际交流的不顺畅,往往受到上述所说消极情绪的干扰,从而使他们人际交流的圈子越来越小,慢慢的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情感越来越冷漠。

(三)压力较大、幸福指数不高

(2)全方位深化内部控制工作,增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可操作性。从加强预算控制着手,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范围、业务流程、具体标准进行明确,将内部控制工作渗透和贯穿于单位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将控制的内容、环节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上,提高内控制度的可操作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说,压力更大。

首先,虽然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升学率在逐年提高,但是对于大多数身处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高考仍然属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于这些有幸进入大学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身上承载着太多人的希望,在拥有大学这一光环的同时,无疑也承受着深深的压力;另外,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薄弱,升入大学的留守经历大学生,面对着众多优秀的同学,要想在这一群体当中成绩优异、各方面都卓尔不群,这就需要他们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那么他们也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

其次,随着大学的继续扩招,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规模越来越大,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同时增长。因此,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被称作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应届毕业生有69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成功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这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说压力更大。因为他们的身上承载着家人的期待,他们要通过成功就业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改变家人生活的境遇。

最后,留守经历大学生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大多数人家境并不富裕。从偏远的农村来到城市生活、学习,经济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仅仅学费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困难了,再加上生活费、资格考试费、交友费等各项费用,更令他们捉襟见肘。虽然国家为家境困难学生提供了助学贷款、助学金等优惠政策,但是针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金名额毕竟是有限,不能惠及所有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再加上部分学生碍于面子不敢申请助学金,助学贷款。对于家境苦难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经济上的压力难以避免。

面对学业、就业及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是如何应对的,生活的幸福指数高吗?大多数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比较悲观消极,所以面对巨大的压力,他们比较消极被动,常常体验到焦虑、彷徨、茫然不知所措,自然生活的幸福指数不高。调查显示,在自我感知方面,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那些在儿童期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父母关爱和情感支持的大学生,对自己生活质量所作出的总体主观评价不高。[4]

三、有效预防“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干预心理问题

1、对于有留守经历、无心理问题大学生,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作用。“预防大于治疗”的原则是很多心理工作者所倡导的一种理念。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作用,提高大学生尤其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纠正学生对心理健康误解,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特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等等,提高大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和鉴别能力;可以通过开设针对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关于恋爱、学习、就业、情绪调节、女性心理等等方面内容的讲座;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方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活动等,让大学生尤其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参与其中。

2、对于有留守经历、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干预作用。要加强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通过入学新生的心理筛查,并建立有心理问题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动态追踪他们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有无进行过咨询等情况,多与他们的心理委员、辅导员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对于轻微心理问题者,采取个体咨询、辅导等方式,定期进行约谈,帮助解决问题;对于严重心理问题者,应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有精神障碍者,要及时转介到有专业资质的专科医院进行鉴别诊断,进行行为、药物的干预治疗。

(二)完善帮扶激励机制,减轻生活学业压力

1、继续完善奖、助学金等制度。大部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经济比较紧张,生活比较困难。近年来,国家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而出台相应的奖助学金制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经济压力。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继续完善奖助金制度,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并且针对于有留守经历、家庭又比较贫困的大学生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2、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平台。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督促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就业平台,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一些有助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就业政策,积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多为有留守经历又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创造优先择业的机会等,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具有指导作用。要积极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文体活动。

一方面,要结合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特点,开展一些文体、学术活动,如征文比赛、辩论赛、校园文化节、读书会、英语角、各类讲座等,通过各类文体活动可以拓宽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学会如何与别人团结协作、语言沟通以及相处等,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水平;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自信、提高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积极的锻炼自己 ,提升自己。通过参与一些爱心公益活动,如去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等,可以积极引导他们实现“他助—自助—助他”的转变,有助于他们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心态。通过参与一些假期实习活动,让他们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将来走向工作、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成就感,将有助于他们提高对自我的接纳和认可,提升自信心。

[1]洪恬,等.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状况及其与自我概念一应对方式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12(2):221-224.

[2]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夕大学生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

[3]杨曙民,等.某高校“留守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08 (4).

[4]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388.

[责任编辑王爱萍]

ResearchontheMentalhealthofCollegeSstudentsWithLeft-behindExperience

Ma Amina

(Henan TV &Radio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8)

one typical grou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called the “left-behind” college students. They had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eft behind children", with the absence of parent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traumatic experience may influence their minds and lead to psychological damage or behavioral disorder. As an important place to get social support, gain knowledge, and establish the life and social values, universities become an essential role to help these college students with “left-behind” experience to overcom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and correct behavioral disorder. Yet mos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facilities do not possess the equivalent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on “left-behind” experienced college students. Hence, discovering the possible strategies on dealing with the psychology of “left-behind” experienced college students become a new challenge and approach.

“left-behind” experience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Strategy

2017-06-05

马阿米娜(1987— ),女,回族,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教师,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6—gh—234)终结性研究成果之一。

G641

A

1008-4649(2017)03-0064-04

猜你喜欢
经历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心理感受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