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会计专业的“2211”高职产教融合实践研究*

2017-09-21 07:50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产教会计专业职业院校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会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基于会计专业的“2211”高职产教融合实践研究*

贺海毅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会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本文基于会计专业提出了高职产教融合的“2211”实践模式,暨“双主体、双协助、一实体、一中心”的模式框架。在该框架下,解决了会计专业因私密性无法由单个企业接收大批量的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创造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拓宽了高职产教融合实践模式的思路。

产教融合;双主体;双协助;一实体;一中心

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之际,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人的使命是:打开视野,不局限于学校,如何与校外的企业、机构、团体合作,把职业教育带到新高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强调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到“深化产教融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中提到“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可见,国家的大背景大环境就是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集产学研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财会类专业工作保密性强、传统企业容纳实习生数量极少。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一直以来是财会类专业的瓶颈。所以要打破常规的“校企合作”思维模式,创造新型的产教融合模式,使其模式从内涵、层次、深度、广度上都有新的突破。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合作模式与我们理想中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仍有较大差距,人才供给与需求并未真正匹配。

一、高职会计专业产教融合的实践现状

1.“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会计岗位”需求有差异

通过对省内外多家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已达成一定共识,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税法、电算化会计等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形成了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会计岗位需求根据行业不同、企业规模大小不同而不同,目前“会计岗位”的分析及提取的主体、路径及制度都是空白,“会计岗位”是行业、企业的“会计岗位”,需要有行业协会和会计协会这些职业团体来完成,通过“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和“会计岗位需求”零对接,达到产教融合的深度融合。而目前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还处在非常表层的状态,这项工作缺乏相应的主体来承担,又缺乏相应的机制去协调。

2.“会计专业通识性”难以满足“行业特性”会计需求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以通识性课程为基础,这是多年本科教育形成的特色,完全不能适合高职教育的需求。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可操作性,和企业会计岗位的零对接,比如汽车在财务会计中普遍作为固定资产来划分,但是对于汽车销售公司来说汽车就是存货。又如在财务管理中不同的行业存货周转率含义是不同的,所以引入行业的会计专业数据是有意义的会计数据,高职会计专业必须更进一步关注行业性,而不是仅关注通识性,才能促使高职教育从根本上区别于本科教育,形成高职教育特色。

3.“单向作用,散点合作”的运作模式,难以形成长期有效成果

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顶岗实习的两种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那么存在的问题是:校内实验室和校外顶岗实习是脱离的,没有有机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学校都孤立地建立校外合作企业,每一个合作企业能容纳会计顶岗实习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像工科专业可能几个大型合作企业就解决了上千名学生的顶岗实习问题,校外顶岗实习是无法落到实处,且无法受教学计划所掌控。这种学校单向作用,各个学校找一些合作企业的散点合作模式,一是解决不了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问题;二是各个学校做了大量的重复工作;三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因此,我们想探索一种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将企业和学校都放在产业链条上,互相融合,这种模式的起点是校企共赢、终点仍然是校企共赢。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是为了企业聘用,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企业作为培养人的主体,才能完成职业人的培养目标。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学校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目前实践中,很多学校建实验室、成立会计记账公司、联系合作企业,并且每个学校都在孤立地重复这样的工作。我们认为学校建一定的实验室是必须的,社会上有现存的大量的记账公司、管理软件公司、行业协会、会计学会,学校如何和这些单位、团体建立“共赢”团体,使广阔的社会资源都参与到职业人的培养事业中,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路径、平台、资源,让所有的学校都能进来,所有的路径都是畅通的,所有的平台大家都能享用,所有的资源都能共享的。会计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学校的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是多元趋向的开放式运行的职业教育运行体系的构建,在这样的体系下,教师的责任不单是怎样教好哪一笔业务如何做分录,而是要根据实践合作模式来确立实践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学校则要利用陕西省高职院校的联动机制,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二、基于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系构建

1.财会类专业的依据

财会类专业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工作依据是《会计法》。财政部和人社部共同组织会计职称考试,目前有会计、审计等系列,会计系列为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

2.第一层次“2211”——“双主体”

(1)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一主体

职业院校要完成两个任务: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大任务就赋予了职业教育更大的使命。学历教育的功能是学习知识,完成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的架构,这也是传统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名称、理论框架。这就是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名称沿袭的模式。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部分职业教育上,依照从职业→职业群→教育职业(专业)的逻辑层次来展开。德国实施的是国家层次的职业分析,由德国教育部系统的联邦职业教育所实施,并得到德国劳动力总署系统的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与协作。其设计方法为职业分析(业务规范、职业资格)→职业归并(职业资格)→专业划分。参照德国职业划分的特点。我们对财会专业可以由工作分析(业务规范)→作业分析(技能-知识-行为)→职业资格综合→职业产学研的思路来划分。因此财会类职业教育的课程是按照这一逻辑来逆向分析,从现有的传统意义上的各门课程入手,找出实现培养目标的知识点、技能点、行为点,进一步集成、归纳、整合成课程体系。

财会类职业教育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要完成技能课程→实习基地→行业业务规范→行业会计资源库建设→行业管理会计优化这些任务。

(2)会计学会——职业教育的另一主体

会计学会成立时间久,运行时间长,以前的主要功能是继续教育、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会计学会容纳了所有会计的职业人资源。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和需求赋予了会计学会新的内涵。职业教育的培育主体一方面是职业院校,另一方面是“企业”,企业是有职业的地方,有职业人的地方,而会计专业已经建立起来一个“会计职业人”的平台,传统企业没有为会计专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需求和动力。那么我们就转化为和“会计职业人团体”合作办学。设想“会计职业人团体”完成“职业资格”的认定,会计从业资格已经取消,可以设想建立起“会计职业一级资格”、“会计职业二级资格”、“会计职业三级资格”等,这些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的技能、知识、行为打通。双主体共同完成职业教育的使命。同时会计学会有大量的“会计职业人”,可以充实到职业学院的“双师型”队伍中,解决了实训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3.第二层次“2211”——“双协助”

(1)行业协会暨典型企业——职业教育辅助及试点

财会类专业是通识类专业,传统的本科和高职教育就是通识的课程、业务、流程。我们想借助行业协会暨典型企业,参照行业工艺流程,由职业院校和会计学会双主体,制订行业会计规范业务,选择行业典型企业,在企业中试点,拿出来作为职业教学标准。由职业院校和会计学会双主体,配合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会计资源库:如存货、固定资产、金融性交易资产等行业的差异性是重点建设项目。另外建立企业的产学研基地,由职业院校、会计学会、典型企业三方联动,对企业中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实现行业管理会计优化。

(2)教育型企业(管理软件公司)——实训、实习的设计者

现在的教育型企业有用友、金蝶、SAP、智慧、网中网等在实训软件、管理软件、仿真实习软件方面做了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双主体的规划下,由教育型企业完成实习基地的建设。

4.第三层次“2211”——“一实体”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

随着会计专业的行业会计规范业务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财务外包业务,财务外包业务可以细化为代理记账业务、报税业务、作业成本核算业务、管理会计优化业务等。这些专项财务外包业务由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来实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会计标准化的实现,财务外包业务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会计职业的外在发展和内在发展都促成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领域从传统的中小企业转化为财务外包公司。因此,须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引入到学校的实践基地,发展为财务外包公司,以真实的财务外包公司作为实体来运营。

5.第三层次“2211”——“一中心”暨财务共享中心

在互联网+时代,会计职业教育也要抓住历史的机遇,引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进驻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将职业院校建立成财务共享中心的基地,将“企业顶岗实习”搬到校内财务共享中心基地,实现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可以入职。

6.职业教育“2211”暨“双主体、双协助、一实体、一中心”模式的框架(见图1)

综上所述,基于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体系思路更开阔,机制更灵活,人员的交流更密切,平台更开放。是一种深层次的产教融合。

图1:职业教育“2211”暨“双主体、双协助、一实体、一中心”模式的框架

[1]魏 凯,刘正华.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

[2]牛士华.高职院校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

[3]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

[责任编辑王爱萍]

ThePracficalResearchfortheMode“2211”abouttheIntegrationofProductionandEducationBasedonAccountingprofessionalinVocationalSchools

He Haiyi

(Shaanxi Business College,Xi’an,710119)

This paper proposes practice mode “2211” abou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based on accounting professional.Practical mode “2211”is “two subjects,two assistants,a entity, a center”. In this mode,we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at a single enterprise can not receive large quantities of students internship because of the privacy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s well as broaden the thinking pattern practice of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and educational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wo Subjects;two Assistants;a Entity;a Center

2017-06-30

贺海毅(1971— ),女,陕西省宜君县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

本文系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17年度科研重点课题“基于会计专业的‘2211’高职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7G-12-A04)阶段性成果之一。

G718.5

A

1008-4649(2017)03-0028-04

猜你喜欢
产教会计专业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