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7-04-02 03:34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大学生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思政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119)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雷玉翠1,李岩2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思政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119)

诚信教育就是诚信品德养成的教育,就是激发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情感体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践行诚信道德。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主要有立足各自学校的特点,把诚信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同时,教职员工也要践行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管理。

诚信;诚信教育;措施

诚信是良好品德的具体写照,诚信教育更是高等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大学生诚信新的内涵,即真实无妄的求实精神,公平的处事态度以及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是自觉守法、真诚守信的价值观。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1.诚信的解读

关于“诚信”,在历代贤达志士的思想中并不鲜见,中国人更是把诚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即真实无妄,其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亦即宇宙万物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大学》有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1]“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2]“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人道的根本。“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3]真实无妄是天道,而对诚的追求则是人道。“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心实意、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云:“信近于义,言可复也。”[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追求真理、信守承诺等含义。“信”与“诚”是相通的品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诚,信也,从言从声”;“信,诚也,从人从言。”[6]“诚,信也”,“信,诚也”。“诚”侧重对内,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含有诚实、真诚之意,是一个内心自省的过程;“信”侧重对外,是一种外在的情感行为,指信任、信用,需要通过他人来体现,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实践过程。“诚”是基础,有诚才有信,无诚则无信;而信者即为诚的典范。诚是思、言、行、待已、待人、接物等方面终身恪守的准则和规范;信是立身处世、为政、交友、自我修养的基本准则。孔子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7]《吕氏春秋》中专门作有《贵信》篇,把信当作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并主张人生以诚信为贵。像李白在《侠客行》中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诗句,更是强调了承诺的分量远远重于五岳。可见,诚信有着坚实的精神内核,诚在于仁,信近乎义,离开仁义谈诚信如同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所以,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涵义

当代社会,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大学生诚信新的内涵。首先,既然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那它必然要求大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精神。其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方面,诚信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大学生树立起公平公正的处事态度以及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再次,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大学生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就是大学生诚信品德养成的教育,是指根据诚信的内涵以及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加深其诚信道德认识,培养其诚信道德情感,坚定其诚信意志,养成其诚信行为习惯,促进其形成遵守信用规则意识以及守信品德的教育活动。

3.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构成部分,更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是大学生个人的迫切需要,更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诚信对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中国自古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国家的领导者团结人民、造福人民,依靠的就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诚信就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对于一个社会单位(企业)而言,诚信是立业之本。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诚信是建立社会单位(企业)之间互信互利的道德杠杆。很难想象,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社会单位(企业),在法治社会中会有长久立足之地。对于具体的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人生而立于世间数十年,除去必须不断学习获得知识、提升修养之外,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而诚信就是个人提升修养、走向高尚的最好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它指引着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尽管社会诚信危机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根源,但是面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状况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诉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已成为教育者之共识。

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使大学生获得必要的诚信道德知识,激发大学生对诚信道德的情感体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践行诚信道德。《中庸》讲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8]意思即是讲,由内心真诚达到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即本质使然;由明白道理而达到内心真诚,这叫做教化,即教育使然。内心真诚就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会变得真诚。真诚既是天道运行的法则,又是人道运行的法则。只有为人真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也才能够得到人生的智慧,从而拥有成功的人生。真诚、诚实、诚信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诚实无欺是人的本性,只有诚实方能明理,明理就是将“诚”这一人的内在德行向他人、社会和自然展露,以完善自己的德性,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格。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曾论述到,当一个社会对现实的道德状况不满意时,它首先应求助于教育。为此,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职责所在,社会之重托。

1.诚信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必须立足各自学校的特点,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要求教学教育的全过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实验、实训、调查、社会服务、生产科研等环节都需要与社会实践紧密对接。这就使得职业类型的院校诚信教育在体系、内容、方法上必须贴近职业和社会需求的目标,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等综合性素质。

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而且也是任何一个从业人员都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单位(企业)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无法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是对社会缺乏应有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意识训练,让他们明确职业诚信道德有哪些基本要求,以及违反职业诚信道德应当承担哪些责任。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违反职业诚信道德对个人、企业、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危害,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诚信道德意识。

2.诚信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第一,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诚信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人际交往原则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结合法律基本理论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结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对外开放理论的教学,帮助大学生理解诚实守信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结合党的基本路线和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理论的教学,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诚实守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

第二,把诚信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只要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并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以及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就能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任课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诚信”育人,在课堂外“诚信”做人,并能把诚信做人的要求贯穿在课堂、作业、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去,就会实现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的“双赢”。

3.教育者亲身践行诚信教育

教职员工都要以诚信为本,亲身践行诚信教育,特别是教师和辅导员。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风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为大学生做出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同时,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诚实守信。让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一个人的某种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会倾向于以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性,出现“爱屋及乌”的效应,也就是说最终达到师生双方对诚信道德的共识。

第二,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诚信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辅导员要有意识地把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要规范工作程序,坚持公示制度,接受大学生监督,可以设立辅导员电子信箱,广泛征求大学生意见,做到廉洁自律,成为诚信的典范。

4.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

第一,结合时代特点,弘扬传统诚信美德,形成明礼诚信的时代主题。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代品行高尚的人都是表里如一、行为坦荡和实事求是的,对此必须发扬光大。同时诚信必须务实创新、与时俱进,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建立社会关系的立身之本。

第二,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诚信。高等学校要创造一种高雅、健康向上、文明有益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可以在校内开展“大学生诚信有益的演讲、主题活动”或到公共场所对社会人士进行调查;让大学生以实名身份进入校园网“诚信论坛”,开展与“诚信”问题有关的讨论;广泛开展“诚信形象”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树立诚信形象的重要性。

5.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与管理

第一,将诚信教育与网络发展相结合。自媒体的网络时代,许多大学生都会选择并习惯于在这种虚拟世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育者应利用这个特点搭建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平台。网络的自主性、平等性特点,缩短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创建了一种平等、自主的交流空间,使教育主客体间的思想得以不断碰撞、逐步融合,将传统的学生被动式接受转变为师生间平等的认知碰撞。师生双方之间的平等交流,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更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并且可以教育学生遵守网络秩序,培养网络道德,在网上网下都要以诚实守信为本。

第二,加强大学生网络责任道德教育,唤醒大学生道德自觉性。在网络虚拟世界中,道德规范的作用日渐消蚀,法律和社会舆论对个人的监督日渐削弱,因此,对现实社会中的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知能力,是防止网络诚信缺失的基本前提。部分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慎独”意识,这对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和控制。马克思认为人的道德自觉性和自律是从外在制约性和他律转化而来的。在当前的社会状态中,仅仅依靠人的自觉和自律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需要用高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进行监督,构筑网络空间的坚固防火墙,消除有害信息和不良行为的危害。同时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对网络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通过法律的震慑力有效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诚信是一个人的安身立世之本,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全社会合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中,高等院校探寻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尝试,是大学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在完成社会的重托。

[1]曾参.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3.

[2]子思.中庸[M]. 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36.

[3]子思.中庸[M]. 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33.

[4]孔子.论语·学而[M]. 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5.

[5]孔子.论语·颜渊[M]. 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93.

[6]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 1981:52.

[7]孔子.论语·为政[M]. 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12.

[8]子思.中庸[M]. 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34.

[责任编辑王爱萍]

TheExploration&ReflectionCollegeStudents’IntegrityEducation

Lei Yucui,Li Yan

( Shaanxi Business College,Xi’an 710119)

Integrity education is moral cultivation education which stimulates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moral emotional experience, improve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and practice moral integrity consciously. The main 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grity education ar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colleges, combination with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integrity education closely, perme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Simultaneously faculty members should carry out integrity education, create a good campus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ntegrit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integrity integrity education measures

2017-06-25

1.雷玉翠(1968— ),女,陕西省富平县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教授,哲学硕士。2.李岩(1977— ),女,安徽省太和县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副教授,法学硕士。

本文系2016年陕西省教育工委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的培育向度研究” (项目编号:GGwx201616)和2017年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教育中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7G-01-A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G641

A

1008-4649(2017)03-0060-04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