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操演理论视阈下的女性身份建构与解构——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书写为例

2017-04-02 03:34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身份

(长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语言文学】

性别操演理论视阈下的女性身份建构与解构——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书写为例

王娟

(长安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性别操演理论对改变人们关于性别本质的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意义深远, 其根本目的在于解构性别的本体概念,同时将性别建构为流动性的和过程性的身份。本文将根据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以性别操演理论为切入点深入解析夏洛蒂·勃朗特书写身份和社会性别身份认同过程,以及该过程在其作品中的投射,由此来揭示隐匿在19世纪父权制的社会规范背后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性别操演理论;社会性别身份建构;女性书写身份; 夏洛蒂·勃朗特

作为近几年兴起于西方的性别研究的重要一支,性别操演理论对于改变人们关于性别本质的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0年朱迪斯·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性别操演理论,其根本目的在于解构性别的本体概念,同时将性别建构为流动性的和过程性的身份。不论是在性别研究领域,还是在女性主义文学领域,性别操演理论均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性别操演呢?我们通常认为性别以一种内在的本质运作,它等待着我们去揭示其意义,但是朱迪斯·巴斯特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现有的性别本体和本质,它只是我们的一种期待, 正是这种期待的结果产生了它所期待的现象本身。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一个现有的生理性别,自身本质的性别特征,这其实是社会规范不断作用于我们身体的结果。因此审理性别并不是先于社会话语存在的事实,它和社会性别一样,都是话语构建的结果。我们不能对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做出区分,而只能说性别形成于某些持续的行为产生中,这些行为的产生受制于话语规则和实践。性别的“内在本质”其实是服从于性别规范的一系列行为的重复,在性别表达的背后没有性别的本体身份,性别身份形成于持续的操演行为中,它不是固定,稳定的身份,而是依赖于时间,地点流动性的一种暂时的操演,先有操演行为,后有性别身份,这就是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性别操演理论。

本文将根据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以性别操演理论为切入点深入解析夏洛蒂阶级身份和社会性别身份认同过程,以及该过程在其作品中的投射,由此来揭示隐匿在19世纪父权制的社会规范背后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一、操演理论的维度分析

朱迪斯·巴特勒所阐述的性别表达背后没有性别的本体身份,性别身份形成于持续的操演行为中。 第一:规范和话语生成性别化的主体,产生关于性别的现实,话语权的操控是性别操演理论的语言维度。她认为,生理性别并不是先于社会化与存在的事实,它和社会性别一样,都是话语建构的结果。身份范畴不是基于身体物质性的个人特性,而是语言和意指的操演效果。为此,她还借鉴福柯和语言分析学家奥斯丁的语言行为理论来深入研究语言行为在操演中的作用。第二,性别身份是在一段时间内不断重复性别社会规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属于性别操演的仪式维度。正是持续的表演行为逐渐形成了性别相对稳定的存在。操演性不是一种单一的“行为”,因为它总是重复一种或一套规范。性别操演是一种有别于“表演”的行为,表演以一个实现存在的主体为前提,预设一个行动者的主体,而操演性则没有预设主体, 并不存在先于操演性为的本体论的身份,正式一系列的操演行为形成了我们所以为的性别的本质和身份。朱迪斯·巴特勒借用引用型概念说明,性别身份的建立是对性别规范进行引用的循环反复过程,但这种引用不是被动地接收既定的文化规范,而是将其看作开放和延异的序列,才能产生不断变更的增生裂变的性别身份。由于意义的不确定性,对规范的引用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关键是建构是一种重复规范的时间过程,作为重复或仪式性实践日积月累的结果,生理性别得到了自然化的效果,也是在重复的过程中有偏离规范的可能性,从而产生了不稳定性和能动性。第三,性别操演还具有戏剧维度。在《性别麻烦》中,朱迪斯·巴勒特试图论证性别是一种行为(doing),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存在。任何一种社会性别都是不稳定的,表演性质的,去自然化的。选择了一种社会性别,就是用重新组织的方式解释所接受的规范。巴特勒否认在性别背后有一个自由选择的意志主体,决定这性别是什么。主题不是一个实现预设的,本质化的实体,而是流动的,过程中的范畴。社会性别是“一个自有漂浮的诡计”(free floating artifice),它的实在效果是通过操演而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性别意志是一种行动。表演(performance)作为有界限的行动,应与操演行为(performativity)相区别。朱迪斯·巴特勒指出并不存在先于操演行为的本体论的身份,正是一系列的操演行为形成了我们所认为的性别的本质和身份,这才是性别操演的核心概念。

二、夏洛蒂·勃朗特女性书写身份建构

维多利亚时期父权制仍然盛行,对女性有着诸多的规范和要求,譬如女性在生理功能之外耗费任何能量(如写作或涉足其他男性从事的职业)都是浪费,实为病态。因此当时社会上并不赞同女性从事写作,因此在维多利亚时期严苛的性别规范下,女性作家通常采用男性笔名写作。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就启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那么女性作家采用男性笔名写作的行为被视为他们表面向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规范妥协,实则通过书写这一话语构建主体身份的一种身份策略。朱迪斯·巴勒特认为主体身份的构建中语言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性。受话语、权利机制影响的能动性表述为夏洛蒂·勃朗特的书写身份的构建进行有力的铺垫。夏洛蒂·勃朗特先是顺应父权制文学标准与社会规范,以一种强制性的规约在社会对女性规范的操演着,来建构作家男性虚晃的身份,但这一身份知识暂时的,流动的。在日后重启女性原名,借助写作这一父权手段来进行社会内部颠覆规范,重新建构女性书写身份。

南希·阿姆斯特在《欲望与家庭小说》中道明英国女性书写与中产阶级价值规范之间的纠结关系。她认为“女性似乎将其主体身份作为一种反抗形式”(Amstrong, 1987:24)。但与此同时,采用男性笔名书写,又可以帮助她们挣脱社会规范中有关性别的羁约,书写她们对于女性身份的各种构建,从而在语言内部颠覆父系律法时使用的话语策略。南希·米勒(Nancy Miller)在《关于权利和文学文本》一文中认为女性小说文本中存在着一套与男性文本不同的法则,“在这个法则中,自我的欲望与性的欲望并列言说自身。……,他表达了权利的冲动:一种对于权利的幻想,幻想拥有一种权利。可以改变女性从未被定义为主体的社会语法…….。这种权利是弱者的权利。对于弱者而言,让社会接纳自己最基本的形式就是隐藏她们拥有的权利”(Miller 1975:113)。所以夏洛蒂·勃朗特在社会对于作家这一身份的规约中,从隐匿女性真实身份到采纳女作家书写身份而发声的流动变化中操演着职业身份的行为,来动态确立女性书写身份。

三、夏洛蒂·勃朗特投射于作品中女性性别的建构

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小说《教师》叙述者是一位父权社会中的父权教师,通过充满同情的父权眼光,来审视女性生活,借父权之口猛烈抨击了19世纪父权社会所推崇的完美女性。《教师》中的威廉可以享受妇女从未享受过的特权,他能够不受限制地选择职业和居住地,借他之口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操演着当时社会规范对完美女性的身份体系之外的一系列行为,完成夏洛蒂对女性这一特征的自我期望。但同时威廉又是一名父权拥有着,他的教育背景使他获得的在社会闯荡的资本,所以夏洛蒂·勃朗特在《教师》中使用父权叙述者无法深入刻画女性的内心深处,女性自我意识处于流动的模糊的构建当中。但以一种男性角度掌握父权话语权,夏洛蒂·勃朗特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的身份和生活的诗性建构,将内心的躁动与不安投射到小说中女主人公身上,使得人物身份的认同在当时社会规约中得到一定的张力。

夏洛蒂·勃朗特的另一部《简·爱 》中将19世纪家庭女教师的刻画所谓地淋漓尽致。维多利亚时期的家庭女教师处境十分尴尬,阶级地位含混。她们既不能被视为佣人,又非处在与雇佣者平等的阶层,和上下阶层有无法认同,因此被视为高级佣人。伊格尔顿在《权利神话:勃朗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指出家庭女教师是:“处在社会结构中的模糊地带”(Eagleton 1975:16)。 夏洛蒂在描写这一特殊身份的女性时,一方面希望笔下的女主人公能够不断超越社会对于女性的规范和束缚,构建女性作为主体的身。另一方面,为了不至于被当时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所排斥,小说中人物的行为又框定在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价值观之内的,所以作者怀有“既颠覆又顺应”的心态刻画出来的简爱。她是从一个无貌无财的孤女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方面“违背”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既定规约,但又遵循中产阶级的某些价值观,操演着家庭女教师身份所具有的一系列重复行为,通过女教师所掌握的一定话语权来实现解构-建构这一过程的循环中的女性身份的操演,女性主体身份构建具有流动性和过程性。一方面,在朱迪斯·巴特勒的引用型概念中指出,社会性别身份的建立是对性别规范进行引用的循环反复过程,产生不断变更的增生裂变的性别身份。此外这恰恰反映了巴特勒在《性别麻烦》中试图论证的“性别是一行为,一种过程,而非一种存在。”这种主题的社会性别身份不是既定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不稳定的。而且巴特勒还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和其社会性别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被指定为“女性”身体,不展示具有女性特征的气质是可能的,就像简爱颠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对于女性的外貌身体婚姻等各个方面的规约,重新塑造这女性特征。简爱在维多利亚时期,父权制盛行的环境下选择了一种社会性别,她以一种重新组织的方式解释所接受的规范,从而裂变并建构出当时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家庭女性教师的身份,抒发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父权制的猛烈抨击。

四、小结

通过性别操演理论来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书写身份的确立以及投射到其作品中的小说人物的社会性别的构建,我们得以窥见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女性作家的现实情况,采用男性笔名写作的行为操演赋予夏洛蒂一定的男性话语权,有助于超越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对女性性别身份的种种束缚。在经过从男性笔名到被大众接受后采用女性书写这一流动变化的身份构建中,夏洛蒂·勃朗特借助写作对束缚女性的种种社会规范作了深刻批判。投射到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她们的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和建立是对性别规范进行引用的循环反复过程中不断操演产生的,从而在裂变出的性别身份中获得对身份认同的张力。

[1]Armstrong, Nancy. Desire and domestic fiction: a political history of need [M].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3]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M].2nd edition. New York, 1999.

[4]Eagleton, Terry. Myths of Power: A Marxist Study of Bronte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75.

[5]都岚岚.性别操演理论[J].外国文学,2011(9).

[6]刘阳军.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值透视、批评以及警示意义[J].文学评论,2016(2).

[7]宋素岚.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激进性别政治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 2010(1).

[8]王文惠.《简爱》的双层文本读解[J]. 外语研究,2006(1).

[责任编辑王爱萍]

本刊征稿启事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 季刊) , 创刊于1 9 9 9年3月1 5日, 大1 6开本,9 6页 码,每季末月1 5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 S S N 1 0 0 8-4 6 4 9,国内统一刊号C N 6 1-1 3 2 3 / G 4。本刊 由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省邮政报刊发行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邮 发代号5 2-3 0 8。

本刊遵循“发扬学术性、坚持理论性、注重实用性、追求权威性”的办刊理念和综合性学 术理论期刊的办刊方向,按照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突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特色,兼 顾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学科、课程教学研究的原则,主要设置开放大学论坛、远程教育研究、 社区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研究、教育技术研究、政治理论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管理科学研 究、课程教学研究等栏目。

本刊先后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 电子期刊列为全文收录期刊, 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列为统计刊源, 被“ 万方数 据——数字化期刊群”列入入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 教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列为收录期刊,近期又成为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 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 M I)》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社会影响不断扩 大。据统计,本刊2 0 1 4年、2 0 1 5年分别有3 6篇文章,2 0 1 6年有5 7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 载或索引,均占全年载文量的30%以上。远程教育栏目还被评为“陕西省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本刊欢迎作者投稿,优先发表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建设、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 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和课题研究成果。来稿要求如下:

1.观点正确,文责自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抄袭、版权和署名争议、一稿多投 多发等问题,查重率不得超过1 0 %。

2.稿件正文前应逐项列出标题(不超过2 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 位( 含二级工作部门) , 所在省、城市名称、邮编, 摘要(2 0 0字左右) , 关键词(3—5 个),项目基金(项目名称、编号、批准机关)等信息和内容;正文后应附参考文献(用方括 号序列),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省市县或区)、工作单位(含 二级部门)、职称、职务、学历学位等),样刊邮寄地址(含邮编、联系电话)等内容和信息。

3.来稿请附论文标题、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的英文翻译。

4.来稿一般不少于3 0 0 0字,不超过5 0 0 0字,用W o r d排版后以“附件”形式投稿,本刊不接 受手写稿件。

5.本刊已开通“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知网版)”,请作者登录本刊门户网站,在作者工作 区注册投稿。

6.本刊对稿件有编辑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在投稿时特别注明。

本刊地址:西安市长安区郭杜北街4 1号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7 1 0 1 1 9

本刊网址:h t t p : / / s g b d. c b p t. c n k i. n e t

E - m a i l:s x d d b k 1 6 3 @ 1 6 3. c o m

联系电话:0 2 9—8 1 8 9 6 0 7 4 8 1 8 9 6 0 7 5

DeconstructionandReconstructionofGenderIdentificationUnderthePerspectiveofGenderPerformativityTheory——CharlotteBronte’sFemaleWritingasanExample

Wang Juan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The gender performativity theory provides an interpretive entry into people’s way of inspecting the gender and cognizing the identity, which aims at d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the gender’s subject and constructing the gender as a changeable identity. Base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probe into the dynamic process of female novelists’ identification of Charlotte Bronte and social gender’s identification in her novels, and unravel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female social gender in the patriartical literary tradition and social norms of the 19th century.

Gender performativity theory;Social gender’s construction;Female novelists identification;Charlotte Bronte

2017-06-25

王娟(1978—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外国语言文学硕士。

I106

A

1008-4649(2017)03-0050-03

猜你喜欢
夏洛蒂勃朗特身份
借钱不可尽力
永远不要停止相信自己
艾米莉·勃朗特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久久地等待
助人别尽“全力”
试论勃朗特姐妹女性视角的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