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2017-04-01 14:33樊洋洋禹黄姣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樊洋洋,禹黄姣

(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基于学生视角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樊洋洋1,禹黄姣2

(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从学生视角深入剖析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处,建议高校完善辅导员入职标准,通过科学培训来提高辅导员自身能力,明确辅导员职责、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强化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学生;辅导员;专业化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关系到辅导员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门先后发布相关文件,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当前各界极度关注的问题。众多教育研究者从学科建设、学校管理、辅导员个人成长等多个视角针对辅导员专业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辅导员工作。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困境。很重要的一点是,当前对辅导员专业化的研究忽视了学生的切实需求。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工作体会以及对一些高校学生不完全调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辅导员专业化的背景

自1952年10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中指出全国高等学校应有准备的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已有60多年的历史。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是近些年来辅导员工作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问题。社会在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辅导员队伍也应不断发展完善。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问题是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的。所谓辅导员专业化,就是指辅导员具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职责所必要的知识、能力、经验及其相应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1]

二、当前形势下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不足

(一)辅导员专业背景混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的选聘标准。然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门发布的与辅导员入职相关的诸多文件中并未提及对辅导员自身专业的要求。各高校在辅导员招聘录用中,大多考虑学历水平以及组织管理能力,招聘简章上鲜少出现专业要求,个别学校可能会加上“思政类、教育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优先考虑,但大多也只是起辅助作用。以致现在出现任何专业毕业生都可做辅导员的现象,使辅导员职业在起点上就远离了“专业化”的层面。

教育工作是一项高情商、高智商投入的工作,辅导员自身的专业背景与其日后能否有效地完成辅导员相关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缺乏专门的培训,没有任何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相关技能,很难使辅导员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同时也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辅导员只会做打打电话、走访一下宿舍、检查一下纪律之类的工作,给学生留下辅导员水平有限的印象,进而影响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二)辅导员自身能力不高

在实际工作中,一线辅导员不仅担负着学生教育、管理、助学服务、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党团建设、学业指导、课外活动指导等多项工作,而且还承担多个职能部门分配的相关工作。[2]要想真正完成好这些工作,善于沟通交流、遇事临危不乱、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创新意识等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正有能力的辅导员数量明显不足。在学生眼中,辅导员能力不行者大有人在,有些辅导员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平时安排事情都说不清楚;有些辅导员完全按照过去的传统要求学生,完全没有创新意识,组织的活动传统老套,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有些辅导员则是只要学生不出事,其他事情往往视而不见,即使有时候着手解决班级出现的问题,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根本起不到辅导员应有的作用。

(三)辅导员身份不明,职责不清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在实际当中,两方面都难以准确定位辅导员的身份。《规定》指出要按照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岗位,每个辅导员每天面对200以上的学生,工作任务繁重,再加上一些人对辅导员定位存在偏差,许多辅导员都已不再教课,很难对其以教师身份定位。笔者还发现,学生对辅导员的称呼千奇百怪,某某导员、某某辅导员、某导、某辅导,只有部分学生称呼某某老师。不难看出,辅导员在学生的眼中,跟其他任课老师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干部身份更是与辅导员相去甚远。

中共中央2004年第16号文件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所承担的工作远不止四种,几乎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至于辅导员职责到底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在学生眼中,似乎辅导员什么都是,什么都管,任何事情都找辅导员。职责不清,角色不明,不利于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使得辅导员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目标不清,举步维艰。

(四)辅导员稳定性欠缺,工作热情不足

辅导员队伍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完成的好与坏。但是由于当前辅导员工作面临着职业风险大、工作负荷高、待遇低、压力大等诸多隐患,使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稳定性欠缺,辅导员队伍呈现高流动性的特点。学生甚至经常面临下一个辅导员到底是谁的困惑。经常更换辅导员,辅导员带班时间短,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甚至连学生都认不全,工作完成情况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同时,每个辅导员的风格不同,每换一个辅导员,学生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适应,久而久之,学生便很难与辅导员很亲密,也不再愿意跟辅导员交流生活与学习情况。流动性过大,一方面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校工作的开展,也将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

选择了辅导员岗位,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选择了奉献和坚持。然而,刚开始工作可能热情比较高,凡事都积极认真的对待。但是每天都重复着机械式的工作,幸福感和荣誉感逐渐缺失,久而久之,激情和梦想便被一点点消磨掉了,形成了遇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学生往往反映,辅导员对学生咨询的事情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有时候出现几次找不着人的情况。而且,当前社会许多人将辅导员工作当作跳板,不能安心担任辅导员工作。正常工作时间干什么的都有,看什么书的都有,有个别辅导员桌子上还放着考其他工作的书籍。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三、基于学生需求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基于学生对辅导员扎实的专业知识的需求,完善辅导员入职标准

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希望的重任,首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然而,当前学生对辅导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却存在着诸多质疑。纵观我国现有辅导员入职标准的设定,往往只是考虑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缺乏对辅导员自身所学专业的限制,出现任何专业毕业生都可做辅导员的现象,导致辅导员自身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辅导员职业在起点定位上就走向了非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入职标准,强化专业要求。

一方面在各高校选聘辅导员时,除了考虑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低,还要充分考虑其所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着重选拔思想政治教育类、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应聘者,从根源上保障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为使辅导员工作更为专业,在适当条件下,高校有必要设立辅导员专业方向,依托现有的思政教育等相关专业资源,使得辅导员专业最终成为一门独立专业。[3]

(二)基于学生对辅导员多元化专业能力的需求,科学培训以提高辅导员自身能力

培训是提升辅导员能力及其素养的最常用方式,自2004年党中央16号文件出台以来,我国辅导员培训在模式和方法上有了很大改进。2006年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颁布及2007年首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究基地的建立和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4]然而,在辅导员实际培训当中,仍存在着诸如培训内容滞后、培训方式不符合实际需要等不足之处。切实提升辅导员能力及素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辅导员培训在促进辅导员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学生更好地成长。因此,科学培训体系,需要结合现实问题,从学生需求出发,统筹安排,合理构建。第一,建立专业化培训队伍。当前培训者大多是高校教授,他们尽管理论知识深厚,但毕竟脱离一线学生工作已久,难免脱离实际。因此,应建立一支包含资深专家和一线辅导员两部分组成的专业辅导员培训队伍。第二,辅导员培训中应减少不必要的空话、套话,培训内容的安排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辅导员的实际工作。

(三)基于学生对辅导员专业理念的需求,明确辅导员职责,定位辅导员角色

根据中共中央2004年第16号文规定,我们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有了一个比较笼统的理解。但是,无论中央、国务院还是教育部都未做出具体的界定。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规定,在现实中也是名不符实。职责不清、角色不明,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往往远远超出其职责范围,致使当前大量辅导员感觉工作过分繁杂,整日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不该做的事情所占用,迫使辅导员越来越远离课堂,为师不“师”,给学生造成辅导员工作层次较低等错觉,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展开,更不利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明确辅导员职责,定位辅导员角色,刻不容缓。

辅导员工作固然繁杂,但是在学生心目中,还是比较清晰的,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主要包括:学生发展的导航者,成长成才的指导者,日常生活的知心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者。

(四)基于学生对辅导员崇高的专业精神的需求,强化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崇高的专业精神是其工作的基础。在学生看来,辅导员的专业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高度的责任心、勇于奉献、甘于寂寞。绝大多数辅导员在最初参加工作的时候,都是满怀热情与干劲。然而,随着日复一日机械性的工作,激情与梦想不断被磨灭。发展是对自我的一种超越,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最终要落实到辅导员个人,依托于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鉴于此,强化辅导员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成为当前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最为紧迫的问题。

辅导员提升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直接领导的督促与提醒。作为辅导员的最直接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常提醒辅导员不要忘记提升自我,多为辅导员提供诸如研讨会之类的提升平台。同时也监督辅导员之间相互提醒,相互学习。二,辅导员从自身做起,牢记最初工作时候的激情,怀揣梦想,学会学习,坚持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提升自我,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1]曹琨.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学理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其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01).

[3]姜宁.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4]许小东,黄军伟.校本培训: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09,(01).

[5]俞靖.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制度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5,(03).

[6]赵惠.当代大学生视域内的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基于浙江省六所省属高校的调查[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0,(04).

2017-02-04

樊洋洋(1988-),女,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国土资源与测绘工程学院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政府治理与政府监控。 禹黄姣(1988-),女,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职员,硕士,研究方向:公正政策研究。

G645

A

1008—3340(2017)02—0059—03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