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类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7-04-01 09:1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类节目电视节目诗词

刘 新 业

(沈阳大学 音乐与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电视文化类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刘 新 业

(沈阳大学 音乐与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以目前热播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为切入点,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思维等方面,阐述了传统文化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中的传承和创新,诠释了电视文化类节目在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 电视文化节目; 传承; 创新

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逐渐火热起来,很多电视媒体纷纷制作和播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系列电视文化节目,河北卫视、云南卫视和山东卫视等一些省级电视台也相继研发和打造了《中华好诗词》《中国灯谜大会》《我是先生》等电视文化类节目。这类节目的热播,不仅发挥了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播功能,更诠释了电视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 电视文化类节目应担当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传统的文化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传播近乎于零距离。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影视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传递着本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吸引和同化着世界各国的受众[1]。在这种文化渗透和交融的背景下,我们国家也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国家要增强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目前,各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显示出其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性,电视媒体作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体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更应担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神圣使命。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具有典型性,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构成传统文化独特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和内涵,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延绵的血脉和灵魂。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符号和象征不仅是中华民族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标志,也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基石。因此,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就是提升我们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说过:“经典是在它流传的过程当中一步一步最后形成的。”只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能不断塑造经典,才能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结晶不断地延续下去。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强调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应将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使其坚守与担当这一重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对于引导青年一代全面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青年一代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虽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已经开始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但大众化的电视传播媒体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以顽强的生命力承担着主流媒体的责任。因此,电视文化节目要借助这一媒体优势,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推陈出新,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寻找现代媒体能够展现的传统文化特质,汲取精髓,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传承和创新,在烙上中国印的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全媒体传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行者。

二、 创新电视文化节目应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多变的艺术表现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呈现和传播渠道,因此电视成为继承和宣传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渠道。但从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电视节目来看,一些却背离了其传播的初衷,存在着泛娱乐化的倾向,这样的电视节目鲜少能够真正体现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质[2]。我们的电视文化类节目只有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坚守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才能在文化思潮的碰撞中以顽强的生命力存在,体现出传统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创优列为年度工作重点,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2016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的《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到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意识,同时要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自主创新进行大力推动,不断研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优质节目,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创优,不仅促进电视媒体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更是信息时代电视媒体承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任的要求。

创新优质的电视类文化节目,一方面可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能够积极引导受众积极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节目中的选手基本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各高校大学生,本身就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一方面通过节目传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年轻一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年轻选手们的深厚文化积淀,团队协作精神和临场反应表现,也增强了电视文化节目的看点和亮点[3]。而中央电视台的另外一档原创电视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选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选,从近万名报名者中精选出百位诗词佼佼者组成现场百人团,参加节目录制,参赛者没有年龄限制,从7岁到55岁都有,也没有职业限制,甚至还有外国友人参赛。参赛者虽然来自于不同的行业,但都对中华传统诗词充满喜爱。有的人热情奔放,有的人沉着稳重,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深思熟虑,虽性格各异、学识不同,但都具有中华传统诗词的深厚功底。节目中一个来自刚果的年轻人,现场将李白的《月下独酌》翻译成刚果语言,被康震教授评论为:“这是刚果版的唐诗”。当选手说“我的任务就是把中国的诗词翻译成我的国家的语言”时,这档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目的就实现了搭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

诚然,简单地模仿或复制国外的优秀电视节目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快速而有效地提升电视节目制作水平,但单纯依靠引进绝不是我们电视媒体的长久发展之计。我们的电视媒体人必须根植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土壤,开创属于自己的原创品牌[4]。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的:“只有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创新节目,才能更好地承载中国梦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高度重视、自觉主动推进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而《中国诗词大会》这样优质的电视文化节目,参赛选手文化功底深厚,竞技表演精彩,特邀嘉宾解说精湛,生动的画面、形象的语言和充分的描述,将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形中拉近了全球中华诗词爱好者之间的距离,这是借助电视媒体传承和传播中华古典诗词的最直接、最有效,传播最广,韵味最足的好方法,也是最能彰显民族文化特性的原创之作。

三、 丰富节目形式彰显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结晶,它经历了几千年历史长河的孕育、演化,汇集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特质和风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文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象征[5]。因此承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视文化节目,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体现传统电视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守卫,而另一方面也要在节目内涵和形式上进行深入挖掘,彰显传统文化传播新亮点,将传统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打造出时代特色。

(1) 挖掘文化特色以丰富中国烙印的节目内涵。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底蕴、氛围和内涵,成为增强节目竞争力和原创特色的“名片”。因此,电视文化节目需要从传统的民族文化中寻求有价值的元素,能够烙上中国印的文化形象。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就把中华优秀的诗词典故和人文思想贯穿始终,是电视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的有益探索。节目中对我国文人最乐于吟诵的松竹梅兰的诠释,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习惯于将品格品德等赋予自然界物体的风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观,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情怀是外国文化所没有的,能够深深烙上中国印的文化特色。

(2) 采用全媒体的互动形式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很多电视文化节目在制作中都借鉴了一些综艺节目的形式,通过激烈的竞技使选手们进行精彩对决,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特邀嘉宾现场韵味深长的释义,给广大观众带来深思和无限美好的回忆。除了现场的互动形式之外,新媒体的互动传播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很多电视文化节目通过扫描二维码,“同步答题、赢取大奖”的方式,调动场外观众参与到节目中。这种新媒体的互动形式,一方面能够激励广大受众参与节目,扩大受众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激发场外电视观众的兴趣,利用媒介融合的形式,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丰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因此,全媒体的互动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有益探索,是电视节目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转型,将独特的、个性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电视节目得以传承和弘扬。这种全媒体的互动形式借助电视媒体的传播平台,让受众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也借由文化嘉宾的精湛解说,开展面向全国的传统文化普及,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丰富舞台表现以增强传统文化传播的时代气息。随着电视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在传统的电视文化类节目中加入高科技元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段。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人们的审美心理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审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传统电视艺术寄予更高的期望。在高科技的支撑下,传统的电视舞台设计开始寻求突破和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声、光、电等电视舞台空间场景,而是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创新电视文化节目,展现更加绚丽和震撼的空间魅力,创造电视节目所需要的动态化艺术空间。电视文化类节目的舞台设计,其内容、流程编排和制作技术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不仅利用数字特效技术精细设计不落俗套,更重要的是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能够得到传统文化的享受,让电视节目的呈现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四、 全媒体平台创新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思维

在以“内容为王”的媒体领域,电视媒体借助其强大的制作团队,主导优质内容的创作,与刚刚兴起的新媒体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虽然电视作为传统的视听媒体,其视觉效果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但转瞬即逝的传播力却是其传播短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虽然在内容质量上不占优势,但在传播上却有着庞大的受众群和独特的吸引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2.5%。同时,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73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24.5%。从这些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普及和应用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

当前,基于互联网、手机的新媒体在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提供全新的传播思维。借助媒介融合的全媒体传播思维,延续了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生命力[6]。新媒体的交互性是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之一,无论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系列文化节目,还是省级卫视打造的《中华好诗词》《中国灯谜大会》《我是先生》等电视文化节目,都在直播过程中实现台网联动,通过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调动和激励广大的场外观众参与到电视文化节目中来,让观众在享受传统文化盛宴的同时,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新媒体庞大的受众群体,弥补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短板。将转瞬即逝的电视文化节目转移到全媒体平台上,借助电视类文化节目的网上点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性传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我们也要向世界传播优秀的、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像《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灯谜大会》这样能够立足传统、传承主流的电视文化节目,不仅能够在电视节目中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符号,而且可以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一系列的全媒体传播战略思维创新传播模式,调动观众参与,以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形式展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赋予传统电视媒体的责任。因此,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进行融合,不仅可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原创节目形态,而且传统与时代也可以同行,以媒介融合的创新形式接力传统媒体的传播短板,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只有立足传统、弘扬主流、创新形式所打造的电视文化节目,才能够打上中国烙印,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也才能为传统电视文化节目在信息时代的推陈出新提供新思路。

[1] 刘新业,王小侠. 论网络时代影视文化传播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J]. 学术探索, 2012(8):77-79.

[2] 高天航. 电视节目日趋泛娱乐化成因的思考[J]. 今传媒, 2015(5):69-70.

[3] 颜华.《中国成语大会》彰显传统文化新亮点[J]. 中国报业, 2015(6):56-57.

[4] 李仙芝. 互联网思维下电视节目的创新研究[J]. 当代电视, 2016(3):92-93.

[5] 傅居正,张洁. 从电视文化节目的热播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成语大会》为例[J]. 新闻战线, 2015(4):64-65.

[6] 刘新业. 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变革[J]. 沈阳大学学报, 2011,23(6):86-87.

【责任编辑 刘 洋】

An Illumination of TV Cultural Program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u Xinye

(School of Music and Media,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Taking popular TV cultural programs as the subjec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novation the form and thinking of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lluminat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V cultural programs, and interprets their significant function of inheriting and spreading the core socialism values.

traditional culture; TV cultural programs; inheritance; innovation

2016-12-09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L16BXW008);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G16DB298)。

刘新业(1971-),女,山东烟台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2095-5464(2017)02-0240-04

G220

A

猜你喜欢
类节目电视节目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