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文化统战策略

2017-04-01 09:10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共性文化交流外交

陈 登 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014)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文化统战策略

陈 登 源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部, 福建 福州 350014)

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实施文化统战的意义;分析了实施文化统战面临“共性文化”不足、“文化折扣”的阻碍、文化传播力不强、文化外交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坚持“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同时发展,提升文化传播力与文化外交水平,促进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体路径。

“一带一路”; 文化统战; 文化认同; 文化传播力

“一带一路”战略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开放包容为特征,以互利共赢为追求,凝聚了沿线各国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展现了中国推动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最大诚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文化统战是推动沿线各国文化交往与文化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文化统战是指基于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理念结构体系,利用文化的功能或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理念,促使一定的社会力量形成有机的整体联盟,来促进共同利益目标实现的一种统战手段[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文化统战,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加强同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文化统战实施中面临着“共性文化”不足、“文化折扣”的阻碍、文化传播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中国同沿线国家深耕友谊、厚植人脉,夯实中国同沿线国家文化合作的民意基础。

一、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承载着沿线各国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文化统战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的互动融合,丰富沿线各国的文化底蕴,对促进中国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增强沿线国家间的文化认同,化解沿线国家间的文化冲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增强沿线国家间的文化认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彰显开放性、多样性、认同性、兼容性等文化特质,与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遍布海外的侨文化等优势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有利于中国同沿线国家进行文化统战工作,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沿线国家间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和国际文化认同等[2]。古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人类文明多样化方面曾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学作品、学术思想、京剧、茶文化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带一路”传播到世界诸多国家,让世界人民共享华夏文明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西方的哲学、艺术、天文学、宗教等各种西方文明也沿着“一带一路”传入中国神州大地,让中国人民共享世界文明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加强文化统战能够使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为文化的传播、融合以及创新提供途径和渠道。

2. 促进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战略是古老文化交流的当代延续,是古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的当代显现,为沿线各国提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广阔舞台。“一带一路”战略为文化统战注入新的内涵,其主线是加强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目的就是实现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润滑剂和助力剂,可以吸引沿线各国人民增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识和兴趣,使“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能够跨越民族、语言、制度及文化的障碍,增进沿线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维系[3]144。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深化亚洲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4]文化是在交流中传播的,发挥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的文化先发效应和文化担当,讲好“一带一路”的“共赢”故事。文化是一种跨越区域、超越时空的交流工具,它能够起到增进不同国家民众情感的作用。文化的交流打破了语言、地理的障碍,让各国群众因文化交流而互相信任,产生文化上的亲近感。因此,加强文化统战就要通过深化高层文化互访、双向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举办文化活动、共同发展文化贸易、文化资源互通共享等途径,促进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使古丝绸之路精神焕发青春,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文化资源和人类文明进步成果。

3. 化解沿线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60多个,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范围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总人口约44亿人,占全球的63%,经济总量约2l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29%。沿线国家宗教冲突、民族矛盾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面对的“软阻力”。沿线国家间文化冲突由来已久,因为这些国家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印度教等世界主要宗教的发祥地,在意识形态、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5]50。另外,民族语言众多,阻碍沿线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没有一种文化交流是没有冲突的。因此,中国加强文化统战就要化解文化冲突,在对外传播时加强双向互动、双向沟通,以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格局,使沿线各国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应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临下,相互欣赏而不是相互贬损,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寻求与沿线国家和文明的包容共生,让中华文明与沿线国家的不同文明之间,各美其美,共生共荣,创造出互相促进、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文化[6]。

二、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实施文化统战面临的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实施文化统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施中面临着“共性文化”不足、“文化折扣”的阻碍、文化传播力不强、文化外交能力不强等问题。

1. “共性文化”不足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有着人类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在文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性”[7]。只有“共性文化”才能引起沿线各国人民的兴趣点,被人们所乐意接受与认同,增强人们之间的情感共鸣。但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国家众多,历史渊源、文化习俗、生活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习俗等截然不同,人们对沿线国家缺少深刻的了解,找寻与沿线各国的“共性文化”并非易事,阻碍“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统战的进程[3]145。因此,加强文化统战就要传播中国与沿线各国间的“共性文化”,才能避免文化接触时所产生的碰撞、摩擦以及冲突。在传播内容上,强调民族性与兼顾世界性的统一。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沿线国家和民族有着各自自身的文化特色,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无限的文化火花,衍生出许多丰富多彩的差异性的文化精品,促进沿线各国之间文化的多元发展,同时要找寻与沿线国家间的文化共同点,在不同文化体系的异质文化中探索各国文化的交叉地带,实现民族文化的世界化[8]。在对外传播时中国要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沿线各国具有文化共性的东西传播出去,再带动一些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东西,逐渐渗透与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2. “文化折扣”的阻碍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对历史精神的传承,扩大了中国文化交流范围,与中国文化贸易往来的国家更多,中国创造的文化贸易额逐年攀升,成为文化贸易的第一大国。但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缺乏核心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在对外贸易还处于弱势地位,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比如,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5个主要文化产品(图书、期刊、报纸、录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的贸易逆差增加29.6%[9]。导致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政治背景等存在差异性,使得沿线各国的文化表现出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征,致使海外受众在享受它国文化产品时出现“文化折扣”现象。“文化折扣”是指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减低,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一般商品的主要特征之一[10]。正是“文化折扣”的存在,文化产品中包含的意识形态性、历史性以及民族性等方面难以被国外受众巧妙叙述和表达,致使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理解、接受和认同,阻碍文化统战的发展。

3. 文化传播力不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才能保持本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在继承古丝绸之路人文精神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融入当今的区域合作体系,成为宣传中国国家意志和价值观的平台[5]52。没有一种文化传播是靠强迫来让对方接受的。中国在文化传播时要以开放包容、相互欣赏的态度,学习和了解沿线各国的文化、习俗、历史和社会制度,尊重他国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传统以及中国声音传递给他国人民,输出中华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统战,让沿线各国人民理解和领会中国的国家意志和价值观,重塑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国际地位。但中国在向沿线国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着传播方式单一,主要仍以报纸、书刊等为主;内容比较枯燥,官味太重,接地气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播途径单一,传播动力不足;受众意识不强以及国内外媒体合作意识不足等问题。这直接阻碍了文化传播力的提高,影响文化统战的发展。

4. 文化外交能力不强

文化外交已成为主权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权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并以此来实现特定外交目标的行为总和[11]252。文化外交是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流,包括政治文化外交、宗教文化外交和大众文化外交,具有亲和力、传播力、感染力、渗透力等特点。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文化外交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宣传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念,促进沿线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一带一路”实施三年来,中国文化外交地位逐年上升,文化外交途径和内容也不断发展丰富。中国与沿线大部分国家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及执行计划,高层交往密切,民间交流频繁,合作内容丰富,与不少沿线国家都互办过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等,在不同国家多次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12]45。但中国文化外交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参与主体单一。主要表现在过于依靠中方,没有将丰富的人文优势转化为外交优势;过于强调精英,忽视普通民众;过于依赖政府,没有将政府的“金鸡唱晓”和社会大众的“百家共鸣”结合起来[13]。二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不足。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巨大价值,文化资源被忽略或束之高阁,缺乏对其的必要发掘和保护。三是“西强我弱”的文化交流窘境。西方发达国家在传播渠道和文化载体方面比发展中国家有绝对优势,造成文化交流的不平等、不对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给文化统战工作带来一定的困境。

三、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文化统战的策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化、复杂化、差异化日益明显,给文化统战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文化统战工作人员应增强文化自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完善文化统战策略。

1. 坚持“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同时发展

任何文化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文化共性是文化个性的共性。文化的共性是指人类文化的共性,即古今中外,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文化的统一的、共同的文化本质。文化的个性是指人类文化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度又具有不同特点,包括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等[14]133。文化共性不能独存,因文化个性而存;文化共性不能独进,因文化个性而自进。人类文化的共性,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这是构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它必然有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冲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时空、地域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历史、信仰、行为习惯,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人类文化的个性不能掩盖人类在生理特征、生存经验和认知结构上的一致性和共通性,这种一致性和共通性构成了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类文化共性[15]。异中求同,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不同文化都扩大了相互的共同点。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文化统战不能单独倾向于文化共性或文化个性的发展,而是坚持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同时发展。一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文化个性通过文化共性进行跨文化沟通。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应立足寻求文化共性的结合点,避免和减少由于文化差异性和个性所带来的文化排斥、摩擦和冲突,降低文化统战的成本,使双方从中得到利益。二是文化个性向文化共性不断转化。文化个性的生命力、魅力为不同背景文化的人理解、接受和认同,并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融入新的文化,实现文化融合和吸收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个性转化为文化共性的过程。三是文化共性通过文化个性表现自己。文化共性在跨文化传播中必须实现“本土化”,获得文化个性的表现形式,增添文化个性的内容,如果原封不动地照搬文化共性,必然会使得文化没有生命力和价值[16]19。

2. 提升文化传播力

中华文化秉承着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精神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不能把文化传播变成意识形态的生搬硬套,也不能变成价值输出的僵硬手段,而是要将中国的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共享,实现文化传播的双赢互补[17]。文化传播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和控制能力,凝聚价值共识,把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等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18]。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播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历史纵深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传播中国正能量,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中国文化传播力在最近一百多年来处于弱势状态,表现在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文化资源的大国地位不相适应,在思想和观念上的国际贡献率与物质生产的大国地位不相适应[19]。这两个不相适应造成中国自身文化自觉和文化形象的缺失,影响到文化统战的拓展。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实施文化统战,就要提升文化传播力。一是丰富文化传播内容,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中国在向沿线国家对外文化传播时不仅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好,还要讲述好当下的中国梦、中国故事、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以及当代风貌等内容,增强沿线国家人民的价值认同感。同时,要把握沿线国家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发现他们关注的内容,贴近他们对文化传播内容的实际需要[20]。二是转变文化传播方式,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中国在向沿线国家对外文化传播时要改变单一的传播方式,转向运用电子图书、手机报刊、网络视听、移动电视、论坛、博客、微信等新兴传媒,为沿线国家受众提供文化交流的新空间。同时,根据沿线国家不同受众的特点,由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对外文化传播,建立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体系,满足精英阶层和人民大众等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3. 提升文化外交水平

“一带一路”战略是一条文化大通道,在世界各国不同文明融通交汇的21世纪,它搭建沿线国家了解彼此、走进彼此的桥梁。“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文化外交转型轮廓清晰化的重要标志,必然导致对中国文化外交的调整,与周边邻国缔结了深厚的传统友谊和悠久的合作关系,成功开启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交往[21]89。在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文化外交,其目的是与沿线国家深耕友谊、厚植人脉,有利于凝聚民意、赢得民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22]中国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但不是唯一的推动者和完成者,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让沿线更多国家参与进来,继续充分发挥文化外交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相互交融,使“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深入民心。因此,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文化统战,要提升文化外交水平。一是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培育共同的地区意识、共同的价值观[11]256。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并落实好政府间文化交流的战略规划,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稳固的制度保障[21]95。三是沿途国家民族众多、民族语言丰富,障碍与沿线国家人民的交流,培养语言专才成为搭建沿线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21]96。四是借助现代文化产业,传播中国文化外交新理念,拓展文化外交的开展方式,实现文化外交的产业化。

4. 促进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彰显了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中国同沿线国家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12]44。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发展、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12]45。正如,习近平2014年4月21日访问德国时,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记者时指出:“合作不再是简单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远远大于二。”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而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亟需以合作实现互利和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前途命运,是历史赋予时代的重要课题。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大会议时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现实意义,是对现存西方文化霸权的抵制,是对当代不同文明冲突的调和,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预判。因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共赢的基本导向,有利于促进文化统战的发展。一方面,尊重沿线各国的文化差异,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造福沿线各国民众,让沿线各国更加美好。另一方面,基于沿线各国在经济交往、文化资源保护、人才交流等方面的相互依存性,秉承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原则,保障中国与沿线各国合作机制建设,形成合作、共赢的新秩序、新格局,促进沿线各国禀赋互补[23]。

[ 1 ] 杨琅玲. 文化统战: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思路[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22(2):56-57.

[ 2 ] 樊志彪. 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J]. 太平洋学报, 2005(9):29-35.

[ 3 ] 赵立庆. “一带一路”战略下文化交流的实现路径研究[J]. 学术论坛, 2016(5):144-148.

[ 4 ] 习近平. 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 2014-11-09.

[ 5 ] 刘再起,王曼莉. “一带一路”:中国软实力的“西游”之路[J]. 江汉论坛, 2016(6):48-52.

[ 6 ] 梁海明. “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应如何化解文化冲突与误解[J]. 对外传播, 2016(5):25-26.

[ 7 ] 廖华英,鲁强. 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144-147.

[ 8 ] 郑士鹏. 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J]. 学术交流, 2015(12):112-117.

[ 9 ] 谢靖. 中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及应对策略[J]. 市场研究, 2016(8):6-7.

[10] 侯泽敏,李书慧,孙志国,等. “文化折扣”对我国电影出口的影响研究[J]. 中国市场, 2012(44):18-20,42.

[11] 余惠芬,唐翀. 论中国对东南亚的文化外交[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252-258.

[12] 蔡武. 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 求是, 2014(9):44-46.

[13] 曾祥明. 中国文化外交的现实困境、战略机遇及其思考[J]. 南方论刊, 2015(9):8-11.

[14] 向延仲. 简论文化的共性与个性[J]. 社科与经济信息, 2002(12):133-134.

[15] 王广大,古萍. 文化共性视角下的中阿文明交往[J].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3(7):58-68.

[16] 黎永泰,黎伟. 全球化中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共时扩大[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15-19.

[17] 刘雅静. 当代中国文化的机遇与挑战[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140-142.

[18] 陈树文,郑士鹏.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J]. 中州学刊, 2012(5):100-104.

[19] 曹胜强,曹斯亢. 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看“中国梦”的实现路径[J]. 新疆社会科学, 2015(2):119-125.

[20] 任慧. 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J]. 人民论坛, 2014(10):183-185.

[21] 胡文涛,林煜浩. 发挥文化外交作用力促“一带一路”民心相通[J]. 战略决策研究, 2016(2):87-99.

[22] 习近平. 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 2016-01-22(03).

[23] 赵波,张春和.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意蕴----基于世界文化交往思想的视角[J]. 学术论坛, 2016(1):135-139.

【责任编辑 曹一萍】

On Strategy of Cultural United Front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ic Background

Chen Dengyu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olitics, Municip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Fuzhou 350014, China)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united front is elaborat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ted front of the culture are analyzed, which are “common culture” shortage, “cultural discount” obstruction, weak cultural transmission, poor cultural diplomacy ability and other issues. The specific path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developing “cultural commonality” and “cultural personality” at the same time, promoting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cultural diplomacy level, promoting cooperation and win-win situation, building human fate community and so on.

the belt and road; cultural united front;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transmission force

2016-10-08

陈登源(1970-),男,福建省闽侯县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

2095-5464(2017)02-0161-05

G 115; G 120

A

猜你喜欢
共性文化交流外交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共性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