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之培养

2017-04-01 09:10杨小梅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思维大学生

冯 浩, 杨小梅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之培养

冯 浩, 杨小梅

(沈阳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现状的分析,得出了只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进行科学创新训练;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改变考试考核制度,考察学生创新能力;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等有效途径,才能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

地方高校;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提出,“我们将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1]。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日益成为地方高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 学生发展

创新是一个从无到有,是一个发展创造的过程,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中之重的核心作用,因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在什么岗位都处于十分有利的优势地位。对个人而言,创新能力是个人未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能力,它不同于各种考级考证的等级化标准化能力,而是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的对发现、改变、创造的一种敏锐的感知和能力,是一个人不可复制的鲜明的个人能力体现。因此,地方高校要想培养社会所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付诸于实践,让大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启发式教学,教师应给学生留一些探索性、前瞻性的题目,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意识培养,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2. 国家发展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高等教育的竞争[2]。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创造能力和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可通过教学、教育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完善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作为衡量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标志,我国高度重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水平,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高校则要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我国多数高校因没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培养模式去办学而存在诸多问题,这一现象在地方高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地方高校整体实力,打造良好的学校品牌,必须要始终坚持创新发展,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环节能力培养。

二、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 学习方式单一

当下,我国大学生聪明正直 、刻苦努力、应试能力强。但受传统教育影响,其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中的学习方式仍是传统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只是一味的吸收老师在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过程,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并不善于动脑思考问题,不考虑老师讲的是否有道理,完全依赖于老师;课后学习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没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参与创新,很难培养创新思维;虽然对创新有浓厚的兴趣,但缺乏坚定的意志力,往往只是想想而不去付诸实践,即使进行实践也大多数因为缺少创新实践的能力很难有始有终的坚持下来;擅长技术操作,但对知识结构的了解不够深刻,未能多样性和全面性地思考问题。这些在创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均是源于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介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学生自身的能力限制,地方高校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尤为突出。

2. 创新能力匮乏

由于我国长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导致学生忽略个人创新意识的发展,出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普遍偏弱的现象,这使得大多高校学生所学与实际所需脱轨,老师的教学停留在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需求,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所需的能力又无法在老师的课堂上得到满足,出现所学非所需,所需非所学的怪圈现象。学生一味沉浸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很少有运用所学进行创新的机会,偶然灵光乍现的想法很难投入到实践当中去;对创新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创新是一个十分严肃艰难的过程,一定要十分成功才称之为创新,这些认识误区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不敢追求创新,不敢去尝试,害怕犯错,害怕突破原有界限,革陈出新。长此以往便形成了直线型思维模式,对很多事物形成了定向思维,逐渐失去创新的欲望和动机,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处理深层次问题时也显得缺乏新意。

3. 重视传授理论

大学的教育模式延续着传统的方式,教师仍采用以“教为主”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和理论讲解,考试也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方法,单一的划范围背范围,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为主体,或者是教师学生双边主体,教学相长的模式,而这种课堂教学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课堂上只有老师是主体,学生似乎成了灌输对象变得可有可无。学生仅是一味地机械记忆知识,没有参与到课堂,思维也没有随着课堂进行运转,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培养其独立的创新意识。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而学生若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便会导致其思维阻滞,缺少质疑,教师将难以提高学生创新所需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研究能力,这样往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很难形成。

4. 价值取向模糊

创新型人才应以“四有公民”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然而,当下多数学生缺乏求知欲,对知识通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教学角度来看,教师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教师的“包办”授课是此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教师未能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导致部分学生对实践方法陌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使理论知识无法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这样模糊的教学目的使得教学活动不够明确,理论和实践不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很多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难以起到效果。

5. 缺少展示平台

对于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教学多半还停留在专业课、公共课等一系列传统课程的层面,对于学生而言,日常的课程学习也仅仅围绕这两类课程来进行。很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与创新相关的课程或者知识,甚至有很多学生对创新的概念还很模糊,觉得这些离现实生活很遥远。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地方高校很少有专门的创新课程,学生没有接触此类课程自然缺少相关了解。有的高校有专门的创新课程但是并没有合理的与之相适应的一些比赛或相关活动来巩固创新课程的教学成果,导致学生将这类课程与一般公共课混为一谈,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即使有学生有创新意识但由于缺少机会和平台很难将创新思维展示出来。

三、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科学、创新的教育理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高校应逐渐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自主研究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创新的自主性,确保将创新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说:“我们要切实引导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教育培养学生,大力推动各种资源向人才培养集中和转化;要着力创新教育模式,推进促使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这便阐明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方向,即从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吸取转变。

因此,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并使其经验能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3]。

2.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进行科学创新训练

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对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进行培育,若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激发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只有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才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对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进行培育的第一要义是尊重其自身特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不能用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全体学生,限制其思维和发展,要从多元化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同时使其具备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以及求异意识,能够对现有事物加以否定和探索,对已有事物进行怀疑与钻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其创造力才能得到发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创新训练。以往的教育体制容易忽略学生自身的差异,束缚了学生对传统进行创新的突破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竭力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敢于突破常规与教条,甚至权威。通过教师对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引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使其个性得到解放,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3. 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目前,中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不足,是由于缺少社会基础与家庭学校相对应的教育[4],并且就业、考研、出国成为现阶段大学生的普遍选择,这促使大学对人才培育的目标受到禁锢。进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教育类型的缺乏[5],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性。那么,对于精英式教育的培养目的与准则,学术研究与方向,课程构造与选择,教学方法与形式,办学要求与管理体系等不能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相捆绑。因此,务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基本原则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以探求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途径,这成为改革高等教育的主题[6]。

创新是一种概念化过程,包含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三层内容。新发明、新思维和新描述是其三大特征。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促进民族繁荣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创新型知识与思想的层出叠见,使知识经济的发展更加可持续。新知识和新理念便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因素,若使教学实验能更好地体现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就必须让最新的科研成果与最新的科学方法尽快地与其进行融合[7]。 高校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型教学方法有利于课堂进步,教师在授课中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其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4.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良好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是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形成的根基,开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知识内涵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动力。此外学科知识的扩展作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国内部分学校应对现有的教育模式做出适当地调整,如学生可以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其得到综合性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有效地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如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等,在此种比赛中所获得的创新名次应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并以此作为获得创新奖励的重要依据。这种方式会大大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同时在各种比赛中也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8]。此外,教师也应适当地向学生介绍自己相关的科研创新成果,从而给学生起导向和示范作用,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 改变考试考核制度,考察学生创新能力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现阶段地方高校的考试大多分为开卷和闭卷两种,但归根结底还是书面考试,学习理论知识最后进行理论考试,对学生来说这种模式已经完全不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就可以了,这非常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相反滋生出惰性思想,因此这种考试制度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改变考试制度,可以尝试不让学生进行笔试答题之类的考试或减少笔试在期末考核中所占比重,将考核转变为较为开放的方式,例如让学生所学课程进行自主课题讨论,与本课程相关即可不做过多限制,最后以小组形式上交。这种考核方式与传统的期末考试不同,不再让学生通过老师所给的期末范围总结考点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可以使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完全自主,自己立题,自主研究,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在实践中考核,让学生养成这种考试习惯形成这种思维方式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6.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除了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以引导和渗透之外,设立专门的创业课程是一个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地方高校在这一方面的现状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已经设立专门此类课程,二是还没涉足这一领域。对于还没有开设这一课程的高校应该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在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系统有效的培养。对于已经开设此类课程的一些高校,例如我校已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学生在创新创业课堂上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形成创新的思考方式。这类高校的方向应该转向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深化,例如多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相关的讲座和比赛以及其他的相关活动,引起学生对这一课程的重视,教学与相关活动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一课程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在创新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各种实践中,感受到学以致用。这种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相关活动的方式是最直接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1] 李克强. 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特别致辞:紧紧依靠改革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N]. 光明日报, 2014-09-11(03).

[2] 牛金成.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研究生教育研究[J]. 中国建设教育, 2010(21):23-26.

[3] 杨磊,薛志城.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523-526.

[4] 黄忠国,彭熙,贺建民,等.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2):126-131.

[5] 杨蒙山.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 枣庄学院学报, 2011(1):95-96.

[6] 杜玉波. 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J]. 教育发展研究, 2011(21):36.

[7] 施颂华. 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0(4):91-94.

[8] 冯英忠,卢泽楷. 高校实验室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1):171-173.

【责任编辑 李 威】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eng Hao, Yang Xiaom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local college stud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o enhance the loc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 following methods should be taken, which are,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education idea;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innovation training;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changing th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examin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optimizing the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reating a goo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2016-10-28

冯 浩(1981-),男,辽宁本溪人,沈阳大学副教授,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2095-5464(2017)02-0143-04

G 642.0

A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思维大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