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西方建筑之对比

2017-04-01 04:39田羽熙
关键词:建筑

田羽熙

(北京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100081)

简述中西方建筑之对比

田羽熙

(北京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100081)

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经过发展中西方民族各自呈现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思维、历史文脉、性格气质和审美情趣等,这些诸多的因素深刻的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本文总结和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组群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艺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科学技术;中国建筑;西方建筑;现代设计

纵观中西方建筑科学,会发现中国建筑科学与西方建筑科学有着鲜明的不同。在建筑风格、建筑用材、设计思维以及建筑空间划分组合的理念上都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都是由东西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与生活风俗以及哲学思想的不同来决定的。到了近现代,中国的一些建筑形式越来越失去本土特色,被西方的“国际化”风格所吞噬。我们应该将中西方建筑设计进行对比,然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融会贯通,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进行设计,从而为中国的建筑设计蓬勃兴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对比中西方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

1.1 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中国的建筑设计是十分连续的,从原始时代的巢居和穴居到茅草盖顶的奴隶制时期再到前宫后苑的,中轴对称的封建时代。中国古代建筑约3000多年的变化进步与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的内涵得到了相当丰富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建筑体系。【1】其主要特点是以木构架建筑结构为主建造单体建筑,例如有抬梁式、干栏式,穿斗式等进而由若干单体结合成宏大的组群建筑,突出表现整体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注重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环境小品等。中国特有的彩画、装饰和五彩缤纷的琉璃屋面,诸多元素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建筑在3000年的积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根据中国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的采用了木构架的建筑方式。又根据中国的地形地理特征分为若干种建筑样式,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历时性最长、影响范围最大,分布地域最广的建筑体系。

1.2 西方建筑的总体特征

建筑的特征往往体现出一个地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文。西方较为完善的建筑体系,其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古希腊的建筑。在欧洲建筑体系的发展进程当中,积淀了丰富的建筑样式以古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洛可可式和巴洛克式代表。洛可可式的建筑给人们展示了欧洲人看似悠闲,实际懒惰的社会背景象征着即将瓦解的西方封建历史时期。还有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直冲云霄的尖拱,高耸入云的塔楼,更体现了欧洲人对宗教狂热的追捧,并将这种狂热的宗教意识建造为可触摸的视觉形象。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建筑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不同的风格组合成的。

2 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艺术语言

2.1 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

木材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我们的祖先之所以选择木头做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是因为我国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木头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其次:因为木材具有别的材料没有的韧性,所以可以抵抗地震带来的危害,有抗震减压的能力。再次,木材具有相当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君主还是贫民在建造房屋时,木材可以更便捷的建造节约时间。视觉化的形象来源于指导其中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观点一直就是以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合而为一,所以将本身就带有亲切自然韵味的木材来建造房屋最为合适。材料的使用决定了用何种方式、何种技术营造建筑。墙体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方式中一般只是空间的划分。【2】一般而言,由于木质材料本身的特质优雅、亲切、自然。所以以土木为材而构筑的中国建筑其品质熟软而自然,可造型能力强。当然木材也有诸多的弊端,比如保存时间短,不利于防火,同时会使得室内的使用空间受到限制等。

2.2 西方建筑的主要材料

与中国建筑建构材料不同,石材是西方建筑的主要材料;因为大部分地中海地区的主要地形都是石头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地形环境所以一定程度上缺乏木材,所以西方古代建筑就地取材多以石料砌筑。石制的古希腊雅典娜卫城;石砌的罗马斗兽场等流传百世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18世纪的古典主义建筑、石结构都是其主要的建筑材料。“坚固,实用,美观”是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写到的建筑三要素,要想达到“坚固”的效果,最好的原料就是石材。欧洲的大部分建筑十分的坚固,稳定充满了欧洲人的坚韧之气。但是,石材也有不足之处,石材本身非常沉重,故而建造时间相当长,而且在面对地震等不利的自然因素时,伤害性更大,破坏性也是非常大的。

3 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

一切学科的根基都可以归于哲学思想,相比较中西方建筑形式上的差别追根溯源还是由于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艺术有两种不同的来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这就是文学家雨果先生笔下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在建筑的造型方面西方人的艺术品位,就如同他们的五官整体呈现雕刻化的特征,着重点在外部形体的塑造。而中国建筑就如同中国的写意画,着重点在于内心深处情感的抒发,并不只是针对单体建筑进行刻画而致力于群体效果的展现。整个空间组织的整体化是中国建筑所重视的,重视个人所处建筑环境中的空间感受以及人与建筑的互动。建筑构筑中的单体建筑的整体与局部则是西方人更为重视的部分,形式美的原则是他们所要遵从的重要原则之一;概括说,永恒存在的理念是欧洲建筑结构的根本,而更多的考虑“天地与我合一”可以说是中国建筑营造体系的鲜明体现。

3.1 中国建筑的主体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引导是以儒学、道学为主要依据。自古就强调“天地与我合一,而万物与我共生”且中国的地形导致我们的心态为内向型和尚祖制的。也就是我们更注重的是思维方式的顺延而非创新。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会更多的考虑建筑的横向发展,并且一般的组群建筑都是按照中轴对称的形式。且因为中国人的内在情绪,所以我们的建筑形式表现往往是暗示性的,含蓄的。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我们中国的建筑大多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在古代中国只有一本建筑著作《营造法式》。这就是为什么在近代我们的建筑没有更大发展的原因。

以中国的明清故宫为例,在建筑语言方面,前朝与内廷迥然不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是外朝的中心,是封建皇帝行政办公、颁布诏令和举行盛典的地方,也称为“前朝”。内廷主要由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构成,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则在两侧布置,御花园是最后的收尾。建筑布局都是呈整体布置的先是帝王的办公区,后是住宅区。这样的建筑布局形式可以看出整个建筑群的指导思想就是内向型的、尚祖制的、皇权至上的。另外,在利用建筑群的营造与布局来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故宫可谓登峰造极,主要是在空间布局上,依据中间的纵轴线对称、逐一封闭的空间,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用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而出。在建筑群的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在太和殿。由南向北延伸的故宫建筑群,随着四维度时间,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整个建筑群的重心,在平面布局图中,太和殿成为深、宽、高的集中点。在形体、空间、色彩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气氛。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建筑设计特色来源于我们的哲学思想,都是会站在整体的高度上,全局的看待问题。所以我们的建筑都有别具一格的空间序列表现形式,也会相当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比如中国的古典园林,在建设的时候都会秉着“虽由人作,宛若天宫”的指导思想,尽力的将设计的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真正的体现出“自然”的意思,“自”是指自在,也就是人本身,“然”指的是自然,中国的建筑环境设计的“自然”就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中国建筑与中国的山水画是相辅相成的,追求得宗旨是意境,其次才是单座建筑的形式,象形等,致力于探索整体的,均衡式的布局。

3.2 西方建筑的主体思想

西方的哲学思想则更多的是“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也就是说,在西方的建筑设计中,更多的考虑人高于自然的地位,而不是把人是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中西方在地形上的不同可以得知,他们的国家大多是少平原,多靠海,并且以诸多的小国为主,由此他们的性格更以追求自然为主,反对压制,性格外向的,崇尚天主教的宗教思想。所以,在他们的建筑中多平直,气势磅礴,向上升腾的建筑形象,追求雕塑般的形式美。

以哥特式建筑时期的米兰大教堂为例。向上升腾的态势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建筑外立面的飞扶壁、塔、墙面都是朝着天穹方位竖直布置,各种节点大样和结构细部都是成尖的形式,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米兰大教堂可以说是把这个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由此可见,这样的建筑形式正是他们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以这种不断上升的姿态仿佛要与上天进行联系【3】。

在观察里面的内部构造,厅内的采光主要靠两边的长窗,窗户呈细长状,上嵌彩色玻璃,因为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块使得投入内部的光线绚烂多彩。全世界最大的玻璃窗可能要数米兰大教堂的了,图案以耶稣故事为主,正中有寓意太阳正义和仁爱的光彩图案,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教堂时,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霎时,让人明白宗教的意义。【4】

以“雕刻性”为主是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的主要特征,一句话可以概括就是“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其着力处在于视觉上的有力冲击。通过对比,中西方建筑,我们可以研究得出中国的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建筑群组以封闭性为主,且变化很少总体上呈稳定的形式。反观西方,在西方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建筑,以更多的表现外部形象为主,多为开放性的,对单体建筑之外的空间不做更多的设计,整体的形式则是相当多变的!

4 群组布局形式的不同

4.1 中国建筑的布局形式

因为我们建筑科学的指导哲学就是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所以不止注重单体建筑,更加注重的是单体与单体建筑之间的环境小品以及整座建筑群体的围合。中国的建筑组群组合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同样也是独一无二的。观察官式建筑的空间布局不难发现,建筑群整体尽是由多个单体建筑、游廊构成。同时,均衡对称的布局方式是一般的规则,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在纵轴线上安置重要的建筑,次要房屋在轴线两侧,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在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组群中,大多以水池为中心,环水池进行建筑设计,水池周围建亭台楼阁。园中的各个建筑物都呈向心内聚、拓扑同构为主的形式。整个园林与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使得人造环境以一种“嵌入”和“消解”的姿态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庭院的布局方式,是中国人内敛沉静、含蓄个性具象表现。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为主,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遏制个体发展的反映。【5】

4.2 西方建筑的布局

西方的建筑流派和风格非常多例如巴洛克风格,哥特式建筑,洛可可风格,罗马风格,古典复兴以及希腊风格。这样的现象也是因为西方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他们开拓进取,征服自然的特点,使得近代西方建筑科学蓬勃发展。

广场在西方社会中属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根据这样的生活方式使得西方的建筑布局通常是呈几何方式构成。街道是自由曲折伸展态势,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开放式”的。广场的开放性,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

追求实体性是西方建筑的宗旨。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美学法则和数理逻辑,由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体”以及“规律”的理性主义“和谐论”,对整个西方建筑构造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建筑科学也遵循这样的道路。【6】

5 小结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建筑文化理念、审美、形式,中西建筑各具特色,所以中西方的建筑特色各有不同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作为一个学习建筑设计的研究生,我认为应该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到中西方建筑的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西方之所长都融合。在能源大量被浪费,和千篇一律的“国际化”时代,应该更加发扬建筑设计的地域性与历史文脉的追寻。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和“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思想融合西方对科学技术无限探索精神,力争设计出对自然,对人类,对整个环境“温柔”且“适宜”的建筑。

[1]王安娜.中西方建筑设计的文化之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2):263-263.

[2]杨雨嘉,彭伟,陶兵.中华传统建筑之“土木”情结[J].四川建筑,2008(4):36-37.

[3]李其真.意大利早期哥特式建筑风格分析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6):13-14.

[4]梅洁.走过意大利[J].黄河文学,2014(10):107-120.

[5]汤展翔.浅谈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及特点[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5):58-63.

[6]任厚洪.城市建设理论研究[J].从美学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2012(36):4-9.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mparison of the Architec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TIAN Yu-xi
(School of Art and Dsign,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100081)

Because of the diver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origi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it’s clear to see the differences in philosophical thinking,the diachronic context,the aesthetic temperament and the interest about the two regions,through centuries of development.All of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rt in architecture.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compares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architecture’s discrepancy in the material and structure,buildings’layout,decoration,colors,and artistic style.Based on these,this paper also contra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onstruction and traditional wester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ese architecture;Western architecture;modern design

G41

A

1674-0874(2017)02-0093-04

〔责任编辑 高海〕

2016-11-23

田羽熙(1993-),女,山西大同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老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