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晴晴
(苏北人民医院ICU,江苏 扬州 225001)
ICU患者以危重症患者为主,多数均需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如护理不善,容易导致呼吸机相关肺炎等护理风险发生。加强对患者气道湿化环节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本文选取本院ICU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呼吸机辅助通气期间气道湿化管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ICU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管理组与对照组,各42例。
管理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48.55±2.64)岁,疾病类型:多发伤14例、呼吸衰竭15例、外科术后11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48.57±2.61)岁,疾病类型:多发伤15例、呼吸衰竭14例、外科术后11例、其他2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入选样本均为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2)家属知情同意。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以常规给药、体征监测、翻身、叩背、吸痰等为主。
管理组加强对气道湿化管理环节的护理,具体如下。
1.3.1 气道湿化方法
采用主动湿化气道的方法治疗:使用供应室消毒的湿化罐,湿化罐放于加温底座上,将呼吸机管路与湿化罐相连,行气道湿化治疗。
1.3.2 护理要点
(1)体位护理:床头抬高30°~45°。(2)导管护理:避免呼吸机导管发生折叠、挤压、漏气等问题;妥善固定导管,避免牵拉;严密监测导管情况,避免导致堵塞等风险发生。(3)仪器护理:保证湿化罐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水位不可低于水位线。(4)无菌操作:灭菌注射用水24 h更换1次;及时清除冷凝水;湿化罐每周消毒2次,如有必要需及时更换。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成功脱机率、护理风险发生率、死亡率等3项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等3项指标。
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共100分,其中满意:≥80分;一般:60~79分;不满意:≤59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呼吸机辅助通气属于ICU患者常用的机械通气方法。通气期间,患者正常的呼吸道生理屏障会被破坏,致使机体自身的气道湿化作用下降[1]。如不加以干预,容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干燥及结痂等问题发生,严重甚至容易引发呼吸道阻塞,对原发疾病治疗安全性的提升不利[2]。
气道湿化管理的意义,即在于解决上述问题。ICU机械通气患者常规护理方法以给药及体征监测等为主,对气道湿化的重视程度不足[3]。气道湿化过程中,无菌操作不够严格、仪器护理以及导管等护理水平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等护理风险发生率较高。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患者成功脱机率为95.24%、护理风险发生率为7.14%,机械通气期间,患者死亡率为4.76%,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0.48%。3例发生护理风险的患者中,2例为呼吸机相关肺炎,1例为导管挤压。2例死亡患者,1例死亡由呼吸机相关肺炎所导致,1例死亡由原发疾病所导致。根据气道湿化管理的要求,应将体位护理、导管护理、仪器护理以及无菌操作等,共同应用到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中。体位护理及无菌操作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的基础。加强导管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导管挤压及堵塞等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仪器护理的意义在于确保湿化罐能够正常使用,确保其水位正常[4]。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护理,患者成功脱机率为100%、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38%,机械通气期间,无患者死亡,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7.62%,与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相比,优势显著(P<0.05)。
综上所述,将体位护理、导管护理及仪器护理等应用到ICU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管理环节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性。
[1]陆瑞珍,张安娜,陈瑞玲.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护理风险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08):36-38.
[2]王晓燕,任 丽.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的防治及护理干预的康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07):28-30.
[3]吴兰花.ICU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2):139+141.
[4]魏兴艳.ICU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0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