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乾红,梁永芬
(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1)
循证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
石乾红,梁永芬
(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广西 桂林 541001)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循证护理模式)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脊柱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循证护理模式;脊柱骨折;脊柱活动度
脊柱骨折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的原因与直接外力及间接外力作用有关[1]。手术是目前治疗脊柱骨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其见效快、康复效果理想而深受患者钟爱。但是,治疗过程中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为此,本次研究围绕循证护理模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21015年8月~2016年8月前往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的目标人群,在患者如实了解此次研究方案的具体内容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8岁~64岁,平均年龄(46.25±1.1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9例、高空坠落8例、跌倒伤3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C级5例、D级10例、E级1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5岁~60岁,平均年龄(46.20±1.0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空坠落8例、跌倒伤2例;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C级4例、D级15例、E级11例。纳入标准:(1)均为脊柱骨折者;(2)手术耐受性较好者。排除标准:(1)深度昏迷或严重意识障碍者;(2)病种为重需转入重症监护者。两组间各指标差异不明显,满足分组比对实施条件。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引导、饮食干预、体位干预、生命体征指标监测、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等。
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1)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我科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长作为循证护理小组组长,6名~8名护士为组员,全面负责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护理工作。(2)确定循证问题。借助便捷的互联网搜集与脊柱骨折临床护理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其展开分析,总结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例如并发症、功能障碍等。(3)循证支持。结合临床护理人员自身工作经验以及现有研究成果,为循证问题提供循证支持,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4)循证实施。此次循证护理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开展:其一,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实施腹部按摩,沿着患者的长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作单向反复按摩,每次持续时间10 min~15 min,同时及时纠正体内电解质紊乱情形,鼓励患者做肢体伸屈。视患者实际情况定时翻身并取舒适体为,采用酒精棉对受力部位的皮肤进行清洁,密切观察该部位是否存在着红肿、温度升高、色泽改变等情形。对于已经发生的压疮,可采用局部酒精涂擦、红外线照射、0.5%的新霉素溶液湿敷等处理。潜在脊髓损伤者可预见性使用糖皮质激素、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处理[2]。术后积极叮嘱患者于病床上开展被动功能锻炼,将双侧小腿关节向内、向外翻转、前后伸屈2次~3次,每次持续时间5 min。在适应后由被动锻炼向主动锻炼过度,以双距小腿关节环转,沿着顺时针、逆时针、顺逆时针交替旋转开展锻炼,分早晚两次进行,每次持续时间15 min为宜。活动受限者可采用梯度压力泵来提高静脉血运效果。
1.3 观察指标
将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内容包括腹胀、压疮、脊髓损伤、深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腹胀1例、压疮1例、脊髓损伤1例、深静脉血栓0例,并发症发生率10%,对照组腹胀2例、压疮2例、脊髓损伤2例、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23.3%,二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73,P<0.05)。
既往研究证实,脊柱骨折患者多以中青年为主,多为外力直接作用所致,然而,随着临床资料的日益丰富,老年脊柱骨折患者数量呈现出显著上升态势并逐渐成为该病症的主要人群。相较于青少年,中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处于明显的衰退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样随之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当前紧张的医患对立形势。所以,给予脊柱骨折患者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成为当务之急。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经循证护理干预,腹胀、压疮、脊髓损伤各出现1例、无深静脉血栓病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0%,而同期常规护理下对照组腹胀、压疮、脊髓损伤各出现2例、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23.3%,二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观察组数值更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次研究认定,循证护理模式应用后获得的效果更为理想,更能够满足患者临床护理需求。其原因在于循证护理是基于循证医学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护理模式,通过将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作为证据,提出相应的循证问题以及循证支持,围绕脊柱骨折患者实际临床护理需求开展与之相匹配的护理干预,大幅强化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使得后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认可程度更高,依从性同样得到了明显的提升[3]。特别是循证护理利用采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临床护理工作,力求以最低的成本来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改进与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脊柱骨折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能够收获理想的护理效果、提高其椎间活动度,可作为优选方案推广使用。
[1] 陈春燕.循证护理在脊柱骨折患者康复期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5(10):164-165.
[2] 邓美荣.护理干预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03):103-104.
[3] 胡 迪,王 璇.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循证护理模式下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35(34):205-206.
本文编辑:王 琦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05.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