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捷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PGC模式的兴起对微课资源开发与传播的启示
杨一捷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在《飞碟说》等PGC模式网络微视频热播的同时,许多微课视频的关注度却不高。分析PGC模式大受欢迎的原因,比较PGC微视频与微课视频的异同,并借鉴PGC模式的优势,提出微课资源开发必须注重个性化知识表征、多元化展示视角和专业化制作手段等问题。
PGC模式;微课;资源开发
我国微课正处在征集评选阶段,如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微课大赛”网站、全国高校教师网络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站等。尽管目前所征集的微课视频数量繁多(仅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就收到有效作品11414件),涉及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科课程,但应用在日常教学上的案例不多。与此同时,目前许多PGC模式微视频在网络上大受欢迎,如果将PGC模式运用于微课资源的开发,利用其独特的优势,调动微课视频传播渠道上各主体的积极性,将微课视频投入市场化运作,保证微课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是近年流行的互联网术语,意为专业生产内容(如网络视频),泛指制作专业化、内容个性化、视角多元化、传播民主化的数字媒体开发与传播模式,其本质是按照互联网思维与市场运作进行产业生态演进,建立良性开放的商业模式,保证受众、内容生产者、广告商以及平台运营者共享收益,推动网络视频产业生态圈健康、持续发展。[1]目前该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视频网站、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等诸多领域。
许多PGC团队,基于某种创意或者对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坚持生产不断更新原创视频内容,在此过程中积累人气,粉丝数目逐渐增长。当其中的优质内容被众多观众接受和认可时,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凭借成熟的制作经验,转化为独立PGC制作团队,通过吸引商家的赞助和获得网络平台的广告收益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飞碟说》是由飞碟视界传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出品的系列知识视频,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导入话题,以“简单、有趣、有态度”为理念,以flash动画为主要形式,开展视频化的知识解读,渐渐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视频“百科全书”。截止2016年5月,《飞碟说》在优酷网视频播放数近9亿,拥有粉丝数140多万。特别是《飞碟一分钟》系列微视频,提出了“天天跟我做,每天一分钟”口号,在一分钟的动画短片之内,科普热点问题中蕴含着实用生活知识。《飞碟说》作为PGC模式微视频最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预示着新兴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2]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案例,能否推广到微课视频呢?
微视频是指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3]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所制定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将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流媒体形式展示出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4]由此可知,微课是具有教学功能的微视频,符合微视频的开放共享、形态多样等一般属性。比如《飞碟一分钟》系列,每集仅就一个热点问题(知识点)进行阐述,系统地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等同于知识型微课的一般思路。所以说,PGC模式既然能够成功运用于微视频的开发与传播,那么PGC模式对微课视频也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专业化的开发模式
目前《飞碟说》的制作团队拥有80余人,形成了产业化的开发模式,拥有类似电影制片的一套人员构成,包括出品人、总监制、制片人、策划、配音、配乐、动画、制作等角色。《飞碟说》系列的内容设计极其重视体现作品的“网感”:一是与当前网络的流行趋势相关联、相匹配的内容;二是设计理念符合网络的流行逻辑,并且对视听文化有很强的敏锐性,动画简单精致,配音富有个性,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制作团队来协作完成。
(二)“病毒化”的传播效率
采取“病毒化”的传播手段,利用弹幕、网络互动等方式,增进受众与节目之间的信任度和情感黏性。[5]充分利用PGC视频线上的合作网站、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QQ群、百度贴吧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为观众互动提供充足的土壤。特别是微博、微信的转发功能,使得PGC视频的观看数和评论数能够呈指数型增长。
(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1.选择易于“吸睛”的问题
PGC模式下的微视频内容较随意,没有特别的内容线索和知识体系,常常选择关注度较高的热点问题,如《飞碟说》在电视剧《欢乐颂》热播时,推出《比<欢乐颂>更真实的北上广》等。热点问题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人们习惯于讨论彼此熟悉的话题,满足人们的从众心理。并且,点击率高的微视频往往越容易得到视频网站推荐,排在网站的显要位置,从而更容易获得浏览量。另外,一些微视频常常有针对性的提出“冷知识”来消除人们的一些认识误区,比如《飞碟说冷知识》在小龙虾的时令季节推出《小龙虾到底能不能吃》等,这种方法迎合了人们猎奇的心理。
2.灵活的表现方法
《飞碟说》采用了flash动画的形式,风格简约却不失精致,设置数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利用翔实的数据分析、可视化的图表和相近的案例来诠释一个问题,将现代视觉文化的便捷、快速与易懂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可持续的盈利方式
PGC微视频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广告植入,在片头部分硬植入广告,如介绍视频的赞助商等,或者是在剧情中软植入某产品的广告;二是视频网站的分成计划,许多微视频播放时都有前贴广告,大部分在5秒到1分钟不等,各大视频网站都有自己的广告报价,播放量越大,广告收益越多;三是承接部分广告短片。
(一)以团队合作促进微课资源开发
2012年以来,“微课”的概念渐渐流行,在“以赛促建”的发展形式下,各地微课大赛此起彼伏,但由于微课概念内涵的不断变化,相关组织部门的缺位,大多数教师对微课认识模糊,微课建设陷入无序开发、低水平重复的窘境。[6]教师作为微课开发的主体,主要依靠个人的力量,独立承担微课的设计开发,没有对微课应用和传播做太多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分工更加明晰,团队合作成为工作的基本形式。经济学研究表明,信息化密度提高造成劳动力需求结构中高技能劳动力比重上升效应的大小与行业的团队合作程度有关,合作程度高的行业上升得更多。[7]即信息化环境下的团队合作越高越需要高技能人才。因此,形成专业的微课资源开发团队,是开发高质量微课的基本保障。通过建立在团队基础上的教师团队合作,以知识交往为前提,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究、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8]共同开发出优质的微课。
(二)加强优质微课的传播与推广
微课视频平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以中国微课网为代表的比赛官网,主要是作为获奖微课的展示平台,目前该网站的微课展示栏目展示了大约42000多个比赛征集的微课作品资源。第二类是商业类型的微课网站,如北京微课创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微课网,提供付费的面向各年级和学科的全套课程。第三类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教育资源平台,如九龙坡区微课资源平台,一般由各地教师主动分享原创的微课资源。
与普通的视频网站不同的是,微课视频平台大多拥有一定数量的注册教师、学生和教育研究人员,这类人群并不像一般视频网站的观众那样,为了视频好看或者仅仅是看热闹而转发分享视频,他们更关注微课的应用,会把优质的微课视频真正运用于课堂。因此,可以尝试使用多种社交媒体,构建微信、微博、贴吧等广泛的信息网络,实现优质微课视频的全覆盖、全网通。另外,订阅号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以及时将更新的微课视频推送到感兴趣的人群手中。
(三)丰富微课的表达方式
微课并不是文化快餐,微课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简单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思辨意识和创新意识。与微视频相比,微课视频内容选择的范围相对狭窄一些,主要根据课本内容来做教学设计,并在学科知识方面做适当的延伸。虽然内容有所限定,但在表达方式上还是大有可为的。比如采用MV歌曲改编的方式,将流行歌曲《菊花台》的歌词改编为地理学科《大气运动》的知识:“热带雨林,高温有多雨。全凭那湿漉漉,赤道低压。最是孤独,地中海气候,是谁让副高和西风带交替……”这种微课形式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或者采用新颖的知识表征方式代替简单的PPT录屏、课堂实录等普通形式的微课。比如国外流行的 VideoScribe手绘动画[9],通过用手势和画笔来描绘画面的方法来吸引学生。
(四)扩展微课视频盈利的手段
一是向营利性MOOC平台学习,采用微课的课程学分认证和颁发推出课程所在学校的毕业证书等方法。如果学员需要获取学分或者是毕业证书,需要学习课程前针对课程收取相应的学费。[10]二是适当鼓励开发团队与商业伙伴合作,有限制的在片头片尾植入广告。三是加强与视频网站的合作,加入分成计划,为优质微课开发团队开启收益模式。
[1]王进.用PGC重构网络视频商业模式[J].商,2015,(06):210.
[2][5]肖雅.原创视频的自媒体传播策略——以《飞碟说》为例[J].传媒,2015,(09):48-50.
[3]田中阳,肖睿.对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学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2):129-134.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5]许之民.微课发展关键在系统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5,(07).
[6]邵文波,李坤望.信息技术、团队合作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差异性[J].世界经济,2014,(11):73-99.
[7]朱正平.基于团队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9,(03):55-59.
[8]杨一捷,张新明.手绘动画制作工具——Video-Scribe在微课视频制作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6,(04):93-98.
[9]江宏,陶佳,张新明.浅论MOOC的可持续发展[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14-17.
G43
:A
:1008—3340(2017)01—0019—03
2016-10-11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政策研究”(编号AHSK11-12D147)和2011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11019)“基于Web2.0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以及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一般项目“基于数据分析的学习者个性化推荐机制研究——以教师教育慕课网为例(项目编号: 2015cxsj002)”的研究成果。
杨一捷,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