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制阅读测试题

2017-04-01 17:08王小云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探路蝙蝠自然段

王小云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基础,才能以学定教。教师可以运用“指向阅读能力”(识别与推论、整合与解释、评价与鉴赏)的课文编制阅读题,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反馈的信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实施课堂教学,这样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为课文编制阅读题的步骤

下面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蝙蝠和雷达》一课为例,介绍编制课文阅读题的三个步骤:

1.提出原始问题

教师将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读者,写下自己的疑问并尝试解答。这样的原始问题,不仅有生命力及亲和力,还全方位地涉及到文本各方面的内容。

如课文的第1自然段,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原始问题:“夜空是怎样的?两个亮点是什么?怎么会越来越近……

2.增、删、整合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借鉴教学参考书和优秀设计,增加、删减、整合问题,让问题更能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

(1)增加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经验,补充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的问题。如,为了促使学生区分科学家研究的两个方面(“靠什么探路”和“怎样探路”)补充问题:“你了解到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是想弄清什么问题?”

(2)删减问题:需要课后查找资料的,删去;与文章主题关系不紧密的,删去;独立阅读时难度太大的,删去……

(3)整合问题:将一些有关联的问题进行整合。教师应回顾课文,厘清文章各部分的关系,提出问题,如“文章第3~8自然段写了哪些内容”,促使学生去归纳整合几个段落的内容。

3.设计制成试题

适切的课文阅读题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考核学生真正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编制时,教师要从学生角度读文思考:学生会怎样问?怎样读?怎样想?怎样答?怎样评?如,对“你了解到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是想弄清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这样思考编制:

(1)如何提问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此题想考察学生对第4~6自然段内容的理解。如果就这样提问,大部分学生会受到第7自然段的强烈干扰,选取第7自然段的课文信息来解读(因为第7自然段也是在讲科学家研究蝙蝠),这样就无法达到测试的目的。于是在题干中增加检索范围“根据第4~6自然段的内容”。

(2)学生会怎样回答。如果设计成简答题,一些学生可能会直接从第6自然段中提取信息回答“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或从第3自然段中提取信息回答“蝙蝠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敏锐”,这些回答似乎沾边但又有点答非所问;还有一部分学生会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但可能因表达能力不够而说不清楚。可见这个简答题,无法准确考察学生的理解程度,设计成选择题会更好。

(3)学生会受到哪些课文信息的干扰。从学生的角度去猜想答案,将可能对学生造成干扰的信息做成三个干扰项:第3自然段“蝙蝠飞行技术高超”有干扰性,编制干扰项——蝙蝠飞行灵敏度;第7自然段“蝙蝠怎样探路”有干扰性,编制干扰项——蝙蝠怎样探路;“科学家研究目标”有干扰性,编制干扰项——蝙蝠与雷达的关系。

二、课文阅读题的案例及分析

1.《蝙蝠与雷达》阅读题

(1)第2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B.拟人C.反问D.设问

(2)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

A.点明中心B.承上启下C.引出下文D.总结全文

(3)文章第3~8自然段按什么顺序来写?()

A.研究蝙蝠→发明雷达→产生疑问B.产生疑问→研究蝙蝠→发明雷达C.研究蝙蝠→产生疑问→发明雷达D.产生疑问→发明雷达→研究蝙蝠

(4)“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打比方B.作比较C.举例子D.列数字

(5)根据第4~6自然段的内容,你了解到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是想弄清什么问题?( )

A.蝙蝠飞行灵敏度B.蝙蝠靠什么探路C.蝙蝠的探路方法D.蝙蝠与雷达的关系

(6)“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你从词语( )看出科学家研究历尽艰辛?

A.反复B.终于 C.揭开D.秘密

(7)下列关于飞机、蝙蝠、雷达三者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飞机、蝙蝠、雷达都能发出用于探路的超声波B.飞机装有雷达,雷达是科学家模仿蝙蝠发明的C.蝙蝠身上有雷达,科学家模仿蝙蝠发明了飞机D.飞机和蝙蝠能夜里安全飞行,它们都装有雷达

(8)根据第4~6自然段的内容,完成科学家的试验表格。

?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不靠(),是靠()和()配合探路。

(9)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而在第4~6自然段中,作者只在第一次写试验准备,第二、第三次都没写试验准备,这是为什么呢?

(10)根据第7自然段的内容画蝙蝠探路的示意图。

(11)有人认为文章第3~8自然段已经把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写清楚了,第1、第2自然段不写也可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根据课文说明理由。

2.《蝙蝠与雷达》阅读题分析

(1)引导学生关注内容和写法,考察阅读能力。

第 (3)(5)(6)(7)(8)(10)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内容。第(3)题、第(7)题,这两道题属于统整性的问题,考察学生的整合能力;第(5)题、第(8)题、第(10)题,这三题属于局部性问题,考察学生提取信息、进行推论、形成解释、整合文本的能力;第(6)题,属于细节性问题,考察学生形成解释的能力,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

第(1)(2)(4)(9)(11)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法。第(1)题(设问)、第(4)题(举例子)考察学生识别与推论的能力;第(2)题(过渡)、第(9)题(科普短文的特点:简洁)考察学生整合与解释的能力;第11题(开头的写法)考察学生评价与鉴赏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探究,渗透阅读策略。

第(8)题、第(9)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试验过程,并探究科普短文语言简洁的特点。第(8)题,第二、第三次试验的“试验准备”空白,也没有填空括号,这样设计意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决定填或不填。学生如果填,就会填与第一次的一样;如果没填,也说明知道与第一次一样,但课文没写,所以不填。在这个基础上,第(9)题再让学生思考“第二、三次都没写试验准备”的用意。这样给学生搭建台阶,学生的研读就会逐步深入,思考也会深入。实测发现,经过这样的引导,78%的学生可以自主解答第9题。

第(1)题、第(2)题、第(11)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头的写法。第(1)题、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第2自然段的修辞手法和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第(11)题,再让学生思考第1自然段的内容,以及第1、第2自然段和后面内容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引导,一些学生就对开头的写法有所感知,并有自己的见解。实测发现,44%的学生可以自主解答第(11)题。

第(10)题渗透给学生运用图像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测发现,82%的学生可以自主解答这一课文的难点问题。

可见,一份适切的课文阅读测试题,不仅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能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为教师备课提供有效的反馈。

猜你喜欢
探路蝙蝠自然段
秋天
中小城市改革探路
蝙蝠
探路内蒙古医改
美丽的秋天
终结因病致贫甘肃探路
蝙蝠女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
嫦娥五号探路兵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