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建
【摘 要】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班级管理的关键是要有减法意识,正所谓有所不为,方有所为。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一些经验,尝试探讨了班级管理无为而治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无为而为;策略
《老子》第三十七章中写到:“道恒无为,而无不为。”其“无为”的核心应该是顺其自然,不违反自然,也即是说人应当不乱为、不妄为,时刻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应该努力做到“无为而治,无为而为”。班主任想学会管班,先要学会不管,能不管的不管,能少管的少管,能让班干部管的就不亲自管,班主任要把有限精力用在刀刃上。笔者认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无为而治,可從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明班规、班纪,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要想无为而治,必先严明班规班纪。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集体也应有自己的班纪、班规。班级纪律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纪律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工作各个方面,也直接体现了班主任各方面的能力。班规,班纪要简明扼要,针对性,导向性要强,要使学生非常清楚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班规的制定要有法可依,班规班纪的制定要遵循民主原则,由全体学生讨论通过,班主任是班规制定的指导参谋者,而不是决定者。由于全体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班规就有了普遍的约束力。这样全班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就有了明确标准,可以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使班主任和班干的班级管理有法可依。
二、实行民主开放式管理,转变“为”的方式
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为"的另一方式。“无为”必须以“有为”为前提。班级管理要转变“为”的方式,应当实行民主开放式管理。要做到民主开放型班级管理,需要在两方面下手,其一:要进行开放管理,它要求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班委和同学之间、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教育形式上应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具有时代气息;在教育手段,要注意把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家庭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等结合起来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形成一套被学生认可的民主自治管理制度,使班级民主管理有章可循。其二:建立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民主型的教育管理指的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也就说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最后还要注意开放式管理和民主型管理的有机结合,二者本身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三、选好班干,找好助手,实行学生自治,转变“为”的主体
要实现无为而治,首先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使学生成为管理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伙伴。以往的班级管理之所以存在各种弊端,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学生仅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对象,而班主任为实现过于功利的管理目标,过多的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过分压缩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所以,班主任要选好班干,找到有力的助手,实行学生自治,在学生自治的过程中,实现班主任“为”的主体转变,从“为”变为“有所不为”。
四、强化班级文化建设,转变“为”的内容
班主任班级管理要实现“无为而无不为”,需要用好教育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转变为的内容。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包括行为、物质、制度、精神四个层次。
五、身教胜于言教,做好言教到身教的转变
教育界有一句流行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就要立好榜样,带好头。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树立良好形象,优良的品格,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以以情感人,以理治班。班主任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很多,我们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优化考评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要使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合理的考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好的考评机制既能有效约束学生行为又能激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还能协助班干和班主任管理工作。学期开始,制定班规班级的同时,我会和全班同学一起制定各项管理评分细则,然后学期中按照细则评分,加分评选优秀学生。初次之外,学期末我会组织全班学生对班委从思想品德、纪律、学习、热情、管理水平、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班干,并推选为校优秀学生。合理的考评机制,考评奖励措施,极大的调动了班干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班级同学参加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极大的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无为而治”是班主任用“心”来呵护学生,用“行”来指引学生,用“爱”来感化学生!“无言”的爱是真爱,“无为”的关怀,同样是真爱。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班主任如果在上述六方面加以注意,工作就会变的比原来轻松、从容。表面上看,我们的工作放松了,其实工作的含金量更高,更胸有成竹了,“无为胜有为”,这就叫做“潇洒”。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54.
[2]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34-95.
[3]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9-102.